《有个名流叫商鞅》
第38节

作者: 王者世袭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10-18 22:59:18

  (续上)
  当胜利的旗帜插满阵地的时候,齐国士兵有了一种全新的感觉:魏国军队不是不可战胜。
  作为齐国军队的最高统帅,田忌无法控制内心的喜悦。他大声地笑,放肆地笑,肆意的笑声在阵地上空久久回响。
  哈哈哈,哈哈哈,齐国胜了,齐国胜了!
  所有人都处于兴奋之中,除了孙膑。孙膑本来希望通过这一仗,抓到那个曾经同自己亲密无间、曾经为了功名权力把自己双腿砍掉、并且企图杀死自己的人,报仇。可是,仗打完了,那个人却逃走了。那个人又回到了魏国,继续当他的将军去了。

  孙膑仰天高呼,苍天啊,你为何对他如此关照!
日期:2012-10-20 22:29:14

  6、秦国赚了大便宜
  正当魏国和赵国、齐国在北面、东面忙活的时候,秦国也没有让魏国在西面闲着。
  按照公孙鞅的观点,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不说是千载难逢吧,起码三年五年遇上个这么好的机会并不容易。再说,秦国变法有一段时间了,该看看成效如何了。
  公孙鞅和秦孝公商量,同魏国打一仗。秦孝公说,好。

  征兵令发布了。
  秦国人对征兵令什么态度呢?可以说非常热情。这里面的原因要讲一讲:在科举制度和公开选举制度出现之前,对于有野心、梦想和不甘平庸生活的人来说,当兵打仗无疑是现实理想抱负的一条捷径,比起别的方式要简单的多。社会下层子弟更是这样认为。没有任何关系,没有背景,没有可以借助的力量,再不愿意到战场上拼着性命干上一场,想当官,一点门儿都没有。受制度限制,秦国在变法之前,农家子弟即使参军打仗,也没有机会当官。变法后,这种情况变了,任何人只要作战勇敢都可以当官。因此,征兵令下达后,秦国掀起了一股当兵热潮。二狗子,三豹子,张家的崽、李家的郎,纷纷找到兵员管理办公室领导,要求到前线去,立功杀敌,为国争光。年迈的爹娘、如花的媳妇虽然知道一上战场,刀枪无情,可还是希望自己的亲人不但能够毫发无伤地回来,而且最好立个功,在乡里乡亲面前炫耀炫耀。

  有了这样的士兵,秦国的仗就好打了。
  那就打吧。
日期:2012-10-21 21:52:03

  (续上)
  秦国军队痛击魏国军队的第一场战争发生在元里,光听听名字就知道,这是个打仗的好地方,而且还准能打胜仗。
  元里元里,原来你们就蹲在这里。
  蹲在这里干嘛?
  等着被人打。
  好,那么我们就不客气啦。

  秦国士兵如同下山的猛虎,扑向魏军,魏军根本没有防备。大家的注意力都在东方和北方战场,想着在西边,只要魏国不动手,秦国绝对不会主动开战。
  在选取进攻地点上,秦孝公和公孙鞅煞费脑筋。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为了防备秦国,龙贾几年前就在西边修了长城。公孙鞅认为,作为变法后的第一仗,说啥不能打败;如果打败的话,以后的许多工作就难做了。秦孝公认为公孙鞅的考虑有道理。他提议,绕过长城,向北。
  北面就是元里。
日期:2012-10-22 22:10:54

  (续上)
  魏军由于没有防备,初开始比较被动。但是他们毕竟久经沙场,见的最多的就是战争,他们很快稳住局势,跟秦军玩起了消耗战。魏军心说,就你们这些三流国家的不入流的军队,还想和天下第一的魏国军队硬碰硬,简直是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
  秦军看到魏军如此顽强,一个个心说,这官看来并不好当;别说当官,弄不好官没有当上,小命早就没有了。但是,战斗进行到这一步,不豁上去也不行。
  公孙鞅在魏国时就仔细研究过魏国军队。他发现魏国士兵作战十分勇猛,比其他国家的军队都敬业。一上战场,个个都是拼命三郎,浑身是胆,不把对方的刀枪当武器。他认为大家都是人,谁也不比谁特殊,都是长着两只胳膊两条腿。魏国士兵之所以打仗时如此拼命,肯定有某些原因。
  后来,公孙鞅发现,这个原因就是魏国的政治为军事做了让步:任何人只要能够当选为士兵,全家赋税和徭役全免。当然,这个兵除非战死,永远都是兵,无论年老,年轻。
  再后来,公孙鞅发现了这种制度的弊端:魏军的战斗力将越来越弱。他的理由是,士兵会年老,年老的士兵无论怎样努力,战斗力都很难超过年轻士兵。这个道理听起来很简单,谁都明白。然而,听起来简单的有时候并不简单。从魏文侯、魏武侯到魏惠王,三代一百多年都没有发现这个问题。
  公孙鞅不但发现了魏国军队的弱点,而且找到了破解之道。在秦国变法时,公孙鞅提出不采用魏国方式征兵。他向秦孝公建议,当兵不能免除家庭赋税和徭役,但是如果立有军功,可以根据功劳大小享受不同的待遇。公孙鞅认为,这样可以保证秦国的战斗力不会由于士兵体力衰竭而下降,从而建立起永远都是由最强军人组成的军队。
  现在,到了检验这些措施正确与否的时候。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