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文明笔记 之 宋篇》
第9节作者:
古董商谈古 柴窑传闻以金银、翡翠、玛瑙入釉,造价之高不合赵匡胤的口味,弃之在情理之中了。
第二,个人喜好问题。
宋太祖赵匡胤习武出生,本也是个英雄人物,当年千里送京娘,以一条棍棒打遍十八座军州。故事虽有虚浮之处,但能说明他确实是习武之人。真正习武之人爱艺术的不多,习性使然。再从赵匡胤让人砸碎孟昶镶宝溺器来看,他对奢侈艺术品不感冒,对柴窑自然也没大的兴趣了。
第三,国家问题。
宋太祖创宋时期,全国并未统一,版图很小,还需南征北战,这需要很大的财力富力,而柴窑的烧造与征战所需相冲突,权衡之下只能舍弃。
第四、后继俭朴之风。
宋太祖之后是宋太宗赵光义,继位之初也是战火不断,最后完成了相对意义上的统一大业,但却没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屡败于契丹。战争之后便是劳民伤财,国力大伤。赵光义宽厚仁慈,爱护人民,体恤下士,不考虑柴窑再正常不过了。再者,宋太宗虽是书生,喜欢读书,但没发现他有什么特殊的艺术细胞,有瓷器用即可,不图新奇。
太宗之后是真宗赵恒,签下了巨额赔款又赔物的“澶渊之盟”。宋辽战争长达25年,其后的宋仁宗继续赔款赔物求安宁的国策。仁宗赵祯继位,崇拜儒家经典喜欢与大臣讲儒论道,不擅奢侈。再经英宗到神宗,继续讲究俭朴的作风。神宗赵顼继位之初励精图治,不巡游狩猎,不修建宫室,勤俭朴素之风胜于前朝。北宋历史在哲宗之后发生了变化,特别是那个无治国能力却一生艺术细胞的徽宗赵佶,继位后大兴土木,创烧官窑、以艺术才能录仕等等,完全颠覆了祖宗俭朴的作风。但到他这已经离后周一百多年过去了,想重烧柴窑困难太大了,于是官窑的创建倒在情理之中。
日期:2012-06-29 15:14:59
第二节 两宋官窑
说完贡窑则要开始说官窑了。
什么是官窑?它又产生于何时?
“官窑”指朝廷垄断,专窑专烧的窑场,从某种特定方面上来说也可理解为御窑。如元、明、清时朝廷在景德镇所设官窑,所生产的产品一律归皇家所有,不管好坏都不得在民间流通,优者验收入库,次者毁之。特别是御用瓷,在器型、纹饰上均有严格的礼仪规定,等级森严,均与《车服制》严格对应,错用或擅用均为重罪。大家熟知的龙纹以及“黄釉”的使用就是其中的代表之处。从这点上来说,官窑和贡窑是有本质上区别的。在明代,督陶官因为违反官窑规定而脑袋搬家之事历史上有明确记载,这个留到《明篇》时再讲。
为了让更多的人容易去理解官窑、贡窑和御窑,中国瓷器学术界就产生了一个词汇“官窑瓷”,以此来加强对“官窑”这个词的理解。
所谓的官窑瓷泛指古代所有为皇室乃至官府烧制的瓷器,含历代贡窑与官窑。官窑瓷器要远远地早于官窑,起码在南北朝时就已出现。比如,岳州窑曾出土南北朝时的“大(太)官”款瓷片和“官”字款匣钵。(见图二十七)“太官”和“官”款以及后来的地方官款都为贡窑烧制的官办瓷(注意,是瓷不是窑)。
通俗地来说可以简单理解为,官窑瓷不一定就是官窑生产的瓷器,它可以来自贡窑的官办瓷,但官窑和御窑生产的瓷器一定称之为官窑瓷。至于官窑和御窑的区别就不是很大,可以从字面上去理解。
通过上面绕来绕去的一番解释,相信大多数读者对“官窑”与“官窑瓷”都有了个大概上的了解。我们接着往下说宋官窑。
日期:2012-06-30 16:09:02
宋时“官窑”作为五大名窑之一,在取名上它有别于其他四大窑系,因为其他四大窑系是由窑名来称呼的,唯有“官窑”是以职能来命名的。也就是说,作为五大名窑之一的“官窑”,窑口是可以不固为某一处的。打个比方说吧,它可以在开封设窑口、也可以在杭州或是其他地方设窑口。
如果细分一下,宋代官窑可以称之为北宋官窑,即“汴京窑”、,以及南宋官窑,即“内窑”、“续窑”以及“郊坛下官窑”。
【北宋官窑】
关于北宋官窑的诞生情况,最早见南宋九华人人叶寘的《坦斋笔衡》载: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
南宋顾文荐的《负暄杂录》也载: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
毫无疑问,北宋官窑是在宋徽宗手上诞生的。前面说过,北宋皇帝的节俭之风到赵佶这就改了。艺术细胞的特别发达让宋徽宗不爱理朝事,专爱书画、园艺、美女、蹴鞠、茶道、道教……宋徽宗在搜集天下各种奇珍异宝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在苏州、杭州等地设置造作局,集中江南地区各种能工巧匠几千人,为其制造象牙、犀角、金玉、竹藤雕刻以及名贵织绣品,这么会玩的一个艺术家皇帝,又处在瓷器蓬勃发展的时期,建官窑就成了一种必然。在此大环境之下,北宋官窑应运而生。
古代封建社会中的官方艺术审美观,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它是由皇帝一个人决定的,这是个很神奇的现象,今天的人或许不能理解。封建社会中,全国艺术品的生产与设计都受皇帝不同程度的干扰,官府努力地服务着皇家是最主要的格局。这点在瓷器上表现得更加明显。比如明代皇帝,永宣的大气、成化的小气都是由皇帝的性格来决定的。再比如,清代瓷器上的“龙”饰,由凶猛到温和如宠物样,也是朝廷动荡与安逸的表现,同时也表现出执政者的魄力。任何史学家也改变不了从古物上读出来的真实信息,历史再怎么写都不如古物来得真实。
北宋官窑在烧制上可以说不惜成本的。一般民窑在拉胚或模胚成型后就是晾干、上釉、烧造。但北宋窑却不这么简单化了,而是在上釉之前要进行素烧再上釉,而且不只是一次釉,有时达三次以上。所以从宋代官窑瓷残器上,你可以看到釉的厚度有时与胎厚一样。釉厚则美,这是简单的道理。而且厚釉可以遮盖胎质的不足。(见图二十九)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