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月圆缺——全景展示大汉王朝兴亡之路》
第25节

作者: 锦城金牛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6-29 19:14:24

  后来,张良逃亡到时名下邳现为江苏睢宁这个地方。
  某日,他信步于下邳桥上,适逢桥边立着一个穿粗布短衣的老人。
  当张良经过身旁时,老人故意把鞋飞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傲慢地喝令张良下去帮他捡鞋!

  张良很惊讶,想请老人饱餐一顿拳头,却转念对方年纪老迈须发银白,故强忍怒气,到桥下替老人捡鞋,然后扔在对方脚跟前。
  不料,老人倚老卖老,竟然要求张良把鞋给他穿上!
  张良虽然一脸恼怒,却认为既然已经帮对方捡了鞋,就好事做到底,再帮对方穿上也没啥大不了的。因此,他慢腾腾蹲下身子,帮老人套鞋。
  老人坦然自若地伸出脚来,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张良的免费服务,尔后笑呵呵地离开。
  我帮你捡了鞋,又帮你套上,你老居然连一个谢字都省略了,节约得太夸张了吧。
  对此,张良一脸惊奇,目送老人离去。
  老人走出大约一里地,却又折身回到仍在发愣的张良面前,要求张良五天以后天刚亮的时候,来此相会。
  张良觉得这个老人浑身透着古怪,很想一探对方是何鸟意,故接受了对方的邀约。

  五天以后,天刚亮,张良懒洋洋来到桥上,却发现那个老人已经先到。
  老人当场就大发雷霆,指责张良同老人约会却比对方晚到一步,显然缺乏尊老爱幼的诚意。
  因此,老人告诉张良,五天以后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再会,然后转身飘然离去。
  这个怪老头,到底有什么事儿要告诉我呢?
  五天以后,鸡叫头遍,好奇心被激发的张良,急匆匆赶往下坯桥,不料老人又已经立在桥头。
  老人再次发怒,指责张良又比本人晚到一步,然后告诉张良五天以后,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再见。
  五天以后,张良不等鸡鸣就去了,桥上空无一人。
  过了一会儿,老人来到,高兴地告诉早到的张良:“好好好,年轻人就应该这样,做事情要有诚意和耐心!”

  然后,老人送给张良一卷书,宣称参透书中道理可为帝王之师。
  分手之前,老人叮嘱张良潜心研读,十三年以后到济北谷城山下一块黄石面前,把书归还给本人。
  话完,桥上老人飘然离去。
  天亮以后,张良发现那是一本言简意赅的兵书。
  从此,他结合天下大势,经常研习书中的道理。

  饱尝流亡之苦却能一忍多年的张良,因参透了书中的智慧,故成为中国封建史上深明斗争之道的“谋圣”。
  关于张良拜师学艺一事,清朝有人赋诗认为:
  谤声易弭怨难除,秦法虽严也甚疏。
  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
日期:2012-06-30 20:22:30

  这首诗的大意是:
  统治者采取高压政策堵住人民的嘴,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但是要消除人民心中的怨恨则是困难重重之事。

  秦朝挟书律貌似无懈可击,其实漏洞百出,不能禁绝民间藏书,张良在半夜三更得到兵书就是最好的明证!
  公元前二百零九年七月,陈胜率先起义以后,张良积极响应,地下活动转为公开革命。
  此时,在他的革命旗帜之下混饭吃的造反专业户,已经达到两百多号人。
  不过,张良明白,靠这拨人,想单挑秦朝这头猛兽,无异于蚂蚁摇大树。

  他本来想投奔陈胜,却得知陈胜威风半年就歇了菜,接班为领袖的,是一个名叫景驹的人。
  经过慎重考虑,张良也像刘老三一样,带着兄弟伙,打算投奔楚王景驹,谋个部门经理干。
  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大概就这意思。
  途中,两帮人不期而遇。

  刘老三虽然面带酒色,但是口舌仍然便利,抢先作自我介绍,再询问对方高姓大名。
  张良暂未回答,只是静静地端详着对方:“难道,这就是众口相传的转世红龙?他的脸色,倒是有点红,但那是酒精作用呀。”
  短暂沉默之后,张良表明了自己的身份。
  这一下,轮到刘老三合不上嘴巴了:“什么,你就是十年前,让秦始皇胆寒的张良?”
  他在心里嘀咕道:“怎么可能呢?这人跟痨病鬼没啥两样,风吹就倒,居然有种,单挑威风八面的秦朝集团公司首任董事长!”

  张良确认自己就是如假包换刺杀秦始皇的主谋。刘老三这才明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于是,经过试探性接触,两拨人初步相识。
  他们认识到:双方都有一心一意欢送暴秦上西天的打算,可以成为志同道合的革命战友。
  他们的长远目标:革秦朝二世皇帝的鸟命。

  他们的近期工作:到景驹的公司打工吃饭。
  因此,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双方坐下来以酒会友。
  酒酣耳热之际,张良将本人从兵书上学到的一些道理试着讲给刘老三听,刘老三全部表示认同。
  于是,双方你让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越说越投缘。
  刘老三寻思:“张良虽说手无缚鸡之力,却见多识广足智多谋,可以做我的狗头军师。”
  张良琢磨:“刘老三虽然为人粗野,但是豪气干云,不拘小节,而且头脑灵活,是块干大事的材料。”
  两人英雄识英雄,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因而结成革命统一阵线。
  从此以后,张良成为刘老三终身受益匪浅的第二个重要政治帮手。
日期:2012-06-30 20:23:13

  尔后,双方结伴同行,来到景驹军营。

  刘老三道明来意,景驹认为革命朋友多多益善,故当即给对方举行隆重的接风洗尘酒会。
  景驹,成为刘老三参加革命以后的第一个领导。
  会上,刘老三乘着酒兴,气愤地表态,打算带人痛扁雍齿这个背叛革命的无耻小人。
  出乎意料的是,景驹爽快地答应了。
  不过,景驹是另有想法的:
  口头答应归口头答应,反正我们又没有签书面合同。
  刘老三毕竟是新人,知人知面不知心呀。万一,他把我派给他的部队带跑单干,我岂不是做折本生意了?

  因此,他委派一个故友,带着刘老三去找雍齿麻烦。
  半路,他们碰上前来找茬的政府军。既然冤家路窄,那就索性大打出手。
  混战的结果是刘老三等人打不赢就跑,回到景驹身边寻求政治庇护。
  景驹思想:“刘老三吃了败仗,居然冒着被我修理败军之将的危险回来投奔我,看来他是吃了秤砣铁了心,想跟我一起混了。好,今后可以拿他当革命同志对待了。”
  景驹当即摆酒,为刘老三一行人压惊。
  席上,他真诚安慰意外兵败的刘老三:“老哥,能保住性命就不错。留得青山在,何愁没柴烧!”
  刘老三感觉稍稍好受了一些。其实,对他而言,雍齿的背叛是他遇上的第一场挫败。

  在此后的革命生涯中,红龙刘老三,将会碰上无数祸不单行的悲剧性事件。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到彩虹。
  人生,本来就这样多姿多彩。
  然而,话虽然这样说,但是私仇没有报到,反而挨了第三人的一记闷棍。
  刘老三的郁闷心情,完全放下,难。
  不过,今非昔比的是,他已经找到出类拔萃的帮手,那就萧何、张良、吕泽等人。
  他,不再是形单影只的一个人单打独斗。
  朋友们纷纷安慰刘老三。
  有的说:“三哥不必气馁。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有的讲:“现在,正值多事之秋,报仇雪恨的机会,去了又会来的!”
  亲友团的给力,让刘老三很快走出忧虑的阴影,并共同商定了缓解心理压力的最新办法,那就是毫不动摇,扭住不放,继续完成未尽事宜!

  人生,难免会有不如意和忧虑。
  克服困难和忧虑的办法,也许有很多。但是,行动,也只有行动,才是克服忧虑的最有效办法!
  因此,刘老三再次向景驹请缨,表示愿为革命勇立新功。
日期:2012-06-30 20:23:43

  二月,景驹分派三千人马给刘老三。
  刘老三带着这支立功受奖心切的部队,三天拿下一座城池,收编城内士兵,部队扩编到九千人。
  三月,他们再接再厉,拿下了另一座城池。刘老三信心倍增,认为向雍齿讨还公道的时机成熟。
  冷静异常的张良,认为连战皆捷可喜可贺,但人身不是铁打的,即使是铁打的机器人,也还有抹油休息的时候。

  所以,他主张让部队马上进行休整,并警告刘老三:“疲劳作战,必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雪恨心切的刘老三,拒绝张良劝阻,执意攻打丰邑,渴望找回面子,抢回丢失的饭碗,挽回曾经的重大损失。
  急于求成的他,乘着天色晴好,率部向丰邑集结。
  攻防双方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因而二话不说,直接就大打出手,你砍我一刀,我还你一棒。
  遗憾的是,张良的不祥预感变成了现实。此战,刘老三牺牲不少战士,却未能如愿收回失地。
  晴好的日子,因为自己的一意孤行而变得如此阴沉。故刘老三非常不甘心,拒绝撤军,双方形成对峙之势。
  在对峙的日子里,刘老三被迫作了自我反省。
  经过反省,他闹明白了一个道理——不听张良言,吃亏在眼前,因为张良远比自己高明。

  于是,他做出一个决断:在今后的革命道路上,要多多听取张良老弟的金玉良言。
  换言之,经历挫折的刘老三,开始在心理上视张良为重要智囊——军师,即今天的参谋长。
  所以,在其后的艰难岁月中,我们将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刘老三对张良的意见,几乎是言听计从。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