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看中国》
第3节

作者: 伦敦街头的流浪猫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中国历史上的男权社会中,对于女人过问政事,我们一向是深恶痛绝的,总认为她们“头发长,见识短”,或者“红颜祸水”之类的,但讽刺的是,历史恰巧证明,女性当政时期,恰巧是中国最繁荣的时期,或者由此开创了一个繁荣时期,武周政治如此,但早在武则天之前,中国历史上实际就已经诞生了一位杰出女性,她就是吕后。虽然她没有皇帝的实名,但却控制了朝政。

  西汉建国之初,百姓们在经历了秦帝国时期的暴政以及秦后十几年的战乱中,经济实际处在一片凋敝状态,虽然没有史实资料证明人口究竟锐减了多少,但我们凭借推理都可以想象得出来,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战火后,还有多少幸运儿能够生存下来,即便逃脱了战争,亦有很大一部分农民死于饥饿,当时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恐怖现象,一些在西周时炊烟袅袅的乡村现在也成了荒无人烟的空地,所以西汉的当务之急是要发展国民经济,恢复国家实力,庆幸的是,在刘邦死后,我们迎来了这样一位实际掌权者,她采取积极政策,终于把西汉带向了繁荣。

  土地国有制。我们知道,在原始的农业生产国,土地是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土地的分配制度,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吕后执政后,一改秦朝时的“土体私有制”,采取了“国家授田制”,将天下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位臣民,保证了耕者有其田,大量流民因此得以安定,并专心从事农业生产。且这项制度一直持续到西汉中期汉武帝统治时期。从吕后到武帝的漫长时期,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一直高涨,荒地不断被开发成耕田,粮食产量每年都成倍增长,人口逐年增加,西汉的综合国力因此得以恢复并向前发展。

  轻徭薄赋。税收也是一个国家调节国民生产积极性的有利杠杆,汉武帝之前,历任统治者都沿袭了吕后的做法,采取低税收,促生产的有利经济政策,据记载,税率最低时曾降至三十税一,农民在这种优厚政策的鼓励下,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还有了大量剩余生产物。于此利好政策想呼应的是,这段时期的徭役也相对较轻。与刘邦执政时所不同的是,吕后在对外关系中显得更为理性和远观。尽管匈奴仍不时侵犯西汉领土,但对比了两国的综合国力之后,西汉在历经秦末以来的战争洗礼后,再也无力支付另一场战争了,所以她最终放弃了讨伐匈奴的念头,转而致力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壮年男子也因此可以留在田里专心从事农业生产。汉武帝之前的统治者也基本沿袭了吕后的做法,尽管也会不时有小的战争,但却从来没有过西汉的经济实力所承担不起的大的战争出现。

  自由贸易。在国家授田制与轻徭薄赋的双重利好经济政策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高,社会积累了大量剩余生产物,人们的交换和交易日益频繁,以此带动了商业的兴起,发展和繁荣,而汉武帝之前,政府实行自由的市场经济,不对商业贸易做任何限制,商业的繁荣活跃了国家经济,社会财富成倍增长。
  但这繁荣的盛世局面到了汉武帝时期却戛然而止。而且,当时的一些经济现象与两千年后的今天——我们生活的年代是如此相像!
  日期:2011-09-09 22:47:26
  西汉的灭亡
  汉武帝即位之后,西汉帝国由盛转衰,此前国民财富的积累被消耗殆尽,但统治者却继续压榨百姓,直到帝国的灭亡。或许我这种说法会引起很多“汉迷”们的坚决愤慨,认为我是满口胡言,因为汉武帝时期恰巧是西汉最为繁荣的时期,但如果你尊重史实,并认真做过研究,就会发现,这种状况只是汉武帝刚即位时的情况,即他所有的财富和荣耀都是从长辈那里继承而来——汉武帝时期的繁荣与汉武帝完全没有关系!

  那么汉武帝究竟做了什么让西汉的繁荣迅速逆转呢?
  战争。促使西汉走向灭亡的第一个原因,就跟秦亡时是一样的,都是因为旷日持久的战争严重消耗了国力,整个国家因此沦为一部战争机器,普通百姓为此背上了沉重的负担,最终整个国家机器不堪重负,彻底垮掉。我在读西汉的介绍时,发现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就像秦朝一样,战争始终是贯穿西汉发展命脉的主线,百度百科更是按照这条线索对西汉做描述的。农工商业如此发达的今天,一个最强大的国家也尚且不敢进行长时间大规模的对外作战,而在两千多年前,在人类自然生产力非常低下的情况下,战争居然伴随着西汉的历史一直持续了两百多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汉武帝之前,西汉也处在各种各样的小规模战争中,但除了刚建国时的刘邦之外,所有统治者对待战争的态度都是相当谨慎和小心的,他们认真分析自己与对方国家的综合实力,从来不会迎接或发动一场自己负担不起的战争,而高祖刘邦轻佻地带着几十万大军北击匈奴,结果却被匈奴围困,这就是一个对战争不负责任结果祸及自身的最好案例。而汉武帝接连不断的对匈奴的讨伐迅速消耗了前朝的所有积累,但他并非因此放弃对匈奴的讨伐,反而像是受到了某种感染一样“越战越勇”,但老百姓却因此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利用国家工具强行夺取民间财富。战争造成了国库空虚,政府需要迅速补充财政收入,而补充的方法,汉武帝做了几乎历朝历代都通用的方法:将政府肮脏的手伸向了百姓的钱袋子。国家因为战争的消耗使政府陷入了财政危机,政府不得不向民间借钱。而借口则是为战争捐款(这跟我们今天的红十字会多么相像,唯一的区别是红十字会是政府的一个部门,而西汉时则是直接“捐”给政府本身!)。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这个荒谬的借口当然不能使百姓相应政府的号召。见此计不行,政府居然开始利用国家工具,强行从民间掠夺财富。随着汉初在各种利好政策下的休养生息,中国的商业日趋繁荣,民间财富得以广泛积累,社会上很快出现了一些“新兴贵族”,即我们现在所讲的“中产阶级”,他们或者从事某种手工业,或者经商,很快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过上了小康生活,有些商人甚至过上了比官员还好的生活,这让权力阶级红了眼,他们开始考虑怎样把财富从百姓手中夺过来,斩断商人的谋生工具显然是最好的方法!于是,商人赖以为生的制盐,采矿,炼铁等等商业活动迅速被政府垄断起来(国进民退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这里),普通百姓不得经营。这是一项赤裸裸地掠夺民间财富的政策,被强行剥夺财富的新兴贵族就此与政府产生了严重的矛盾与冲突,并迅速走向了政府的对立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