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
第32节

作者: 西门送客
收藏本书TXT下载
  人守其土,先占先得,国土必须要本国的人去据有,俄国人钻了这个空子,才占有了黑龙江下游地区。倘若满族统治者在十八世纪后早点让富余的人口闯关东进入东三省,假以时日,中国人就自然会占有整个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那时哪有沙俄的机会呢?苏联解体后,俄国人如今对中国人大量进入他们的远东地区,不也是抱有十二分的警惕吗?!

  3.1、来邻不善,沙俄的鲸吞蚕食
  沙俄原被叫作“罗刹国”(Russia的译名),本不与中国接壤。直到公元820年,在基辅一带才建立了一个名叫“罗斯”(Ross)的公国,13世纪蒙古人西征的时候,罗斯公国分崩离析,归附于当时的金帐汗国。为了获得蒙古人授予的“俄罗斯大公”封号,罗斯公国的各王公不惜奴颜婢膝,相互倾轧,最后莫斯科公国脱颖而出,并日渐强大,最终摆脱了蒙古人的羁绊。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沙皇,由此,沙皇俄国走上了四出扩张的道路。

  对于沙俄侵占中国的大量领土,满清统治者是要负主要责任的。当然,这并不仅仅是指的那些和沙俄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事实上,那些条约的签订,一来是因为大清孱弱无力有所逼迫,二来是因为统治者对疆域领土概念的盲目无知无所作为。但最关键的是,因为满族人的自私,将东北三省和新疆当成是满族人的最后依附之地,在非常之时留给自己的一条退路,而禁止汉族和其他民族向这些地区移民,这导致这些地区人口极度缺乏,这才给了沙俄可乘之机。

  晚清时期被沙俄割去的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大都是人口稀少的地区,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满清统治者禁止人口向这些地区迁移的错误政策导致。约瑟夫.弗莱彻教授在《剑桥中国晚清史》里不无遗憾的说,“清帝国丧失了最东北的广袤而宝贵的土地,因为清政府没有看到这些土地的价值,并且依然坚持把汉人限制在中国本土这一过时的政策”。

  一直到十九世纪后期,清政府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放开汉人迁移的限制,这才有了“闯关东”、“走西口”的移民浪潮,而这也是中国东北和西北部的人口充实化、实体化过程。不然的话,东三省和新疆都难以保住。
  早在十七世纪的时候,沙俄势力已经扩展到西伯利亚地区并逐渐接近了中国领土。1650年到1680年间,俄国的哥萨克雇佣兵多次侵到雅克萨和松花江口一带。当时康熙帝见来者不善,便于1685年到1686年下令清军水陆并进,在雅克萨重创俄军,双方便在1689年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尼布楚条约》规定,以格尔必齐河和外兴安岭为界,外兴安岭以南为中国领土;在外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未及划分的土地,待两国查明后,再作决定。《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额尔古纳河以东、外兴安岭直到鄂霍次克海以南的黑龙江流域,及乌苏里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领土,都属于中国的疆域。条约还特别规定,俄国在雅克萨所建的城堡全部拆除,所有俄国人全部迁回。

  雍正帝时期,中俄之间又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划定了中俄在蒙古一带的边界。但不知何故,这两个条约把贝加尔湖一带和唐努乌梁海以北的叶尼塞河上游地区,这些原属于当时大清帝国的领土(本是蒙古人游牧的地区),划入了俄国的版图。
  贝加尔湖自古以来就在中国范围,当年的汉使苏武还曾经在湖区南面(如今的乌兰乌德地区一带)给匈奴人放过羊呢。该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因地层断裂陷落而成,长达636公里,平均宽度达48公里,平均水深730米,中部最深达1620米,总面积约为3.1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海南省的面积。贝加尔湖的淡水储量,占到全球地表淡水量的四分之一。

  贝加尔湖因湖内经常有火山喷发,带出的火山灰烬对湖泊起到相当好的净化作用,因此,湖水异常清澈,肉眼就可以看湖水面以下几十米深的景物。贝加尔湖原有水生植物600种和动物1200种,其中的四分之三是贝加尔湖的特有品种,目前该湖已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再说叶尼塞河,这条大河横穿了如今的俄罗斯,但究其上游,却是发源于如今的蒙古共和国西北部。雍正帝也未免太不把这大片地区当回事了,居然如此慷慨的将之划给沙俄,也许在他眼里,那里只是不毛之地而已。
  在随后的一百多年里,两国边界稍显平静。但鸦片战争结束后,一个孱弱的大清帝国重新展现在世界面前,沙俄意识到这是东扩的好机会,便迅速成立“黑龙江问题特别委员会”,以加紧对黑龙江的侵略活动。
  当时的清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已经不再有昔日的威风赫赫,国内外的各种矛盾,更是焦头烂额,一触即发。趁着这样的机会,俄国海军军官涅维尔斯科依带领武装人员,侵入黑龙江下游,并于1850年侵占了黑龙江出海口的庙街,并将它改名为尼古拉耶夫斯克。
  庙街是中国名字,本是中国渔民沿着黑龙江出海时的停留靠岸之所。俄国人没有什么想象力,也没有什么历史文化底蕴,他们在中国边境上建立的城市,大都是以那些扩张先行者的名字来命名的,尼古拉耶夫斯克可不就是其中的一个急先锋?
  在随后的1854年里,在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的指挥下,俄国人出动七十余艘舰船沿着黑龙江强行武装航行,并沿途设立军事据点,造成占领黑龙江下游地区的既定事实。1857年底,俄国干脆在中国的黑龙江下游流域上,非法设立了以庙街为中心的“滨海省”。

  十八世纪五十年代的大清帝国正是内外交困的时期,内部有太平天国、捻军、回乱等起义活动,外有因修约问题而导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1月,沙俄政府得知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后,决定加快向黑龙江“移民”,并准备以武力为后盾,向清政府进行外交讹诈,逼迫清政府承认俄国占领黑龙江下游的既定事实。
  随后,俄国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率领俄国哥萨克军队,直逼瑷珲城下。1858年5月,穆拉维约夫在两艘炮舰护送下,来到瑷珲城面见当时的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乘着英法联军已经攻占了大沽的机会,穆拉维约夫假意声称此行目的是为了“助华防英”,同时,也是为了“保卫自己的领土”,“为了双方的利益,中俄必须沿黑龙江、乌苏里江划界。”俄国人的险恶用心,昭然若揭。

  曾有人说,俄国人做事情一贯“三分抢、七分赖”,是最会看菜下饭的民族之一,诚然!在一战结束的时候,它可以先和德国签订割让大片土地的密约,但德国一战败,就立刻翻脸不认账;二战前,它也可以先和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同时加紧备战;甚至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它怂恿朝鲜发动战争,最后却要求中国去收拾烂摊子,帮他们擦屁股。这就是俄国人。

  奕山显然还没有那么傻。他严正指出,中俄两国的边界早由《尼布楚条约》划定,“百数十年从无更改”。穆拉维约夫见讹诈不成,就干脆把早拟好的“条约草案”交给奕山,要求第二天就给答复。在随后的谈判中,俄方一直无理取闹,纠缠不休。在谈判没有结果的情况下。穆拉维约夫给奕山下了最后通牒,并恫吓要使用武力进行谈判。

  当夜,瑷珲城外,俄国兵船上枪炮大作,彻夜不息。而中国这边,守军却少得可怜,完全就不是俄国人的对手。在沙俄的武力威胁和恫吓之下,奕山最终被逼屈服,与穆拉维约夫签订了《瑷珲条约》。
  《瑷珲条约》充其量只能算是未经认可的草约。这个条约只有短短三条,主要内容是: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但瑷珲对岸精奇哩江(今俄国结雅河)上游东南的一小块地区,保留中国方面的永久居住权和管辖权;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原属中国内河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