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
第14节作者:
西门送客 有野史说她送父亲灵柩回京时,误收了他人的丧银才得以进宫选秀,后来误送的那个人还因此当了总督;也有说慈禧太后在做兰贵人的时候,常常等到咸丰帝来圆明园的时候,在不远的地方唱起南方的小调(她家的保姆是南方人,可能小时候教过她),以吸引咸丰的注意。总之,不择手段,极为狡猾。
但从历史上看,慈禧进宫后的最初两年里,兰贵人的地位一直没有变化。真正改变慈禧地位的,是她后来生了儿子载淳(同治)。由此,慈禧的地位也快速提升,晋升懿妃后一年,又晋为懿贵妃。由于当时后宫里没有皇贵妃,这样,慈禧的地位事实上只在皇后(后来的慈安太后)之下。
母因子贵,咸丰死后只有慈禧太后生的一个儿子,慈禧太后也就自然而然的在儿子同治即位后,与慈安太后并列为“两宫”太后。
慈禧的文化程度不高,她写一道两三百字的谕旨,往往就会有十几个错别字。但是,慈禧对政治很有兴趣,咸丰生病不愿批折子的时候,往往由慈禧代批。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后,咸丰帝和后妃们哭成一团,唯有慈禧很冷静的站出来说:“事情到了这份上,哭也没用。恭亲王办事果敢坚决,不如把他找来商量。”
慈禧帮助皇帝批阅奏章,本是违反祖制和家法的行为,这也导致了朝中拥有实权的军机大臣和御前大臣特别是肃顺等人的不满。咸丰帝归天后的第三天,慈禧、慈安共同召见了八位辅政大臣,商议有关谕旨拟定发布、疏章批阅及官吏任免等事情的处理方法。
两派的交锋开始了。
八大臣早有准备,肃顺不慌不忙的拿出早已写好的条陈说:“谕旨由大臣拟订,太后只管盖印,不必改动。”这意味着,八大臣只把两个太后当成盖章的机器,具体事情不许过问!
慈禧这下气坏了。
从北京到热河,慈禧就一直在受肃顺的气。逃难的时候由于准备不足,途中苦不堪言,慈禧受不了路上的颠簸,甚至三次屈尊向肃顺“泣求”换辆好点的车,但山高路远,肃顺一时也找不到好车,被逼得急了,就大声呵斥慈禧,甚至骂出“你什么东西”之类伤慈禧自尊的话。(池子华:《幻灭与觉醒---咸丰十一年实纪》)
而到了热河后,作为行宫大总管的肃顺,忙前忙后,对后宫的生活“供应极薄”,照顾不周,还经常大大咧咧的出入后宫,包括慈安和慈禧在内的后妃们对肃顺几乎是恨之入骨。而在嫔妃供应极薄的情况下,咸丰到热河后仍旧按照北京宫中一样,御宴之外另设一看席(光看不吃),慈禧谏言撤除,但遭到肃顺的反对,理由是撤去看席后会引起恐慌!
肃顺的专横,人人可见,但热河是肃顺的天下,慈禧孤立无援,也是无计可施。在这危急时候,她忽然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小叔子恭亲王奕䜣!
日期:2007-8-18 19:01:32
1.10、热河风云激变,慈禧阴谋得逞(下)
恭亲王奕䜣本是有机会当上皇帝的。
论聪明才智,相貌体格,奕䜣都要胜过哥哥奕泞。但道光帝选皇位继承人时,最终的天平还是倒向了老成稳重的奕泞。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道光帝立储密旨,亲笔写下了两份朱谕:皇四子奕泞为太子,皇六子奕䜣封为亲王。书写两份建储密谕,这在清朝是头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也许,道光帝想给奕䜣一点补偿吧?
奕泞十岁的时候,其生母全皇后突然暴崩,奕泞交由奕䜣的生母静皇贵妃一起带养。奕泞和奕䜣两兄弟小时候的关系还算不错,在上书房里一起学习,一起玩耍,甚至一起习武。奕泞当上皇帝后,对奕䜣母子也算可以,静皇贵妃封为康慈皇太妃,奕䜣封为恭亲王,咸丰甚至打破祖制,任命奕䜣为军机大臣上行走,入军机处才两个月,就被提为“首揆”,当时奕䜣只有21岁。
皇兄的格外恩典,奕䜣自然力图尽忠报答,但这时出了个意外。当时的康慈皇太后,也就是奕䜣的生母,不慎说漏了嘴,导致咸丰帝心中极为不快,甚至迁怒并冷落奕䜣,把他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清人王闿运在《祺祥故事》里说,咸丰五年康慈皇太妃病危,咸丰帝因有养育之恩,也经常前去探问。有一天咸丰去请安的时候,正好太妃睡得迷迷糊糊,以为身边的人是亲儿子奕䜣,就说:“阿玛本意立汝,今若次,命也,汝宜自爱。”刚说完,发现是咸丰,尴尬至极,于是转身装睡,不再言语。
从此以后,咸丰心里开始有了疙瘩,对奕䜣也起了猜疑之心。过了几天,奕䜣从母亲宫中急急走出,正好遇上前来看望的咸丰,咸丰就问情况怎样,奕䜣哭着说母亲恐怕没得救了,希望皇兄能尽快给母亲一个皇太后的封号。
咸丰帝听后支吾了两声,既没说同意,也没说反对。奕䜣一时心急,以为皇兄同意了,当时想着争取让母亲活着获得封号,就急急忙忙的赶到军机处,命令臣僚准备了册封典礼。这下咸丰骑虎难下,只好勉强同意了封号,尊康慈皇太妃为康慈皇太后。但是,咸丰对奕䜣的自作主张非常恼火,加上前面听到康慈皇太妃说的那些话,心里更是怒火中烧,一有机会就要爆发出来,只可怜的恭亲王还蒙在鼓里!
没多久,康慈皇太后去世。刚过一周,咸丰就找奕䜣算总账了,他以办理母后丧仪不周的名义,将奕䜣赶出军机处,罢免一切官职,罚他回上书房读书。而在责罚奕䜣办理丧仪不周的同时,咸丰却把康慈皇太后的丧仪规格大为降低,以出心中的恶气。自此,咸丰和奕䜣的兄弟亲密关系结束。
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后,在慈禧的提议下,咸丰重新起用了奕䜣,派他为钦差大臣去和英法联军谈判。当时主政的肃顺是主战派,奕䜣主和,于是两人“哄于御前,不能决”。旁人洞若观火,两个人不仅仅是对外政策之争,更重要的是权力之争------肃顺暴发的起点正是奕䜣失势的开始,这一点两人都是心知肚明的。
咸丰死的时候,奕䜣还在北京和英法联军周旋。后来遗诏下来,作为咸丰最亲的弟弟,奕䜣发现自己居然被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心中自然极为的郁闷和委屈。这时,慈禧太后的贴身太监安德海给奕䜣带来了一封密信,要奕䜣赶紧设法赶到热河,两宫太后有要事相商!
奕䜣得信后不敢怠慢,立刻星夜赶到了热河。但两宫太后和奕䜣的见面,还颇费了一番周折。《庸庵笔记》里说,肃顺等人企图阻拦奕䜣入宫,侍郎杜翰(咸丰帝的师傅杜受田之子)甚至跳出来指责说,“叔嫂应当避嫌,先帝刚死,皇太后居丧,不适合召见亲王。”但两宫太后坚决要召见恭亲王,连派太监几次出来催促,奕䜣不敢自主,请端华一同进见。端华向肃顺使眼色,肃顺没办法,只得皮笑肉不笑的说:“老六,你和两宫太后是叔嫂,我们陪同进见算怎么回事啊,你自己去吧!”
奕䜣与慈禧究竟商议了什么,不得而知。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两宫太后一定向小叔子哭诉了肃顺的蛮横无礼,飞扬跋扈,根本不把她们母子放在眼里。随后,话题毫无疑问的转移到如何扳倒八大臣重新夺回权力上去。
和两宫太后见过面后,奕䜣立刻启程回京。肃顺一派显然大意了,当时他们只是乐得奕䜣早点从热河滚开,没想到这样一个简短的“叔嫂会”竟然已经定下政变的基调。
这时的热河,看似平静,但随时都可能掀起滔天大浪。八大臣以为自己遗诏在手,万事大吉;而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奕䜣也没闲着,也一直在暗中动作。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