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西夏——讲点你不知道的历史》
第55节

作者: wmwm198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4-16 12:46:16

  对了,我们似乎忘了一个人,徐禧。说来奇怪,徐禧如此显眼的一个人物,永乐城陷落的时候却没有人看到过他。战死?被俘?投降?谁也不知道他最后到底怎么了。
  当然了,要说一点徐禧的线索都没有,也不对。几年之后,夏宋双方互相交换俘虏,有回去的宋人说曾在西夏看到过徐禧,只是他已经改名换姓,还在西夏当了个官,小日子过得挺滋润的。
  别问我这个消息是不是真的,我也不知道。
  说实话,我倒宁愿相信这个消息是假的。徐禧固然应该承担宋朝永乐城之败的主要责任,但如果有人用这种假消息来恶搞徐禧,发泄对他的不满,那就太不厚道了。而那些回去的宋人,说不定就会有一两个人这么干。
  永乐城之战,宋军仅将校损失就达数百人,各个堡寨的士卒和役夫损失更是骇人,居然超过了二十万,辎重物资的损失也因数量巨大,无法做出有效统计。拿下永乐城后,西夏大军乘胜包围了米脂寨,大肆耀武扬威,宋朝守军根本不敢出战,夏军大掠三日而回。
  永乐城被破的消息传到汴京,宋神宗无法接受这样的惨败,一病不起。当他看到李舜举“臣舜举死无所恨,但愿陛下勿轻此贼”的遗奏时,更是悲痛不已,失声痛哭。
  宋朝永乐城的失败并非偶然。首先是神宗没有采纳种谔的正确方案,而是支持了毫无军事才能的徐禧,结果宋军从一开始就相当被动。其次是徐禧的不自量力。事实上,宋神宗从始至终都未真正给徐禧以战争指挥权。当时西夏三十万大军来攻永乐城,徐禧要带兵去救,当时就有人劝徐禧:“当初你是来奉诏筑城的,御敌并不是你的职责。”可惜徐禧不听,非要一展他的所谓“军事才华”。永乐城之战的过程中他又多次拒绝属下的正确意见,把数万宋军和十多万民夫一步步带向了死亡的深渊。徐禧确实是宋军失败的主要责任人。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也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徐禧身上。当时夏军有三十万,而徐禧手中虽然人也不少,可大部分是役夫,真正的战斗部队只有七八万人,就算他全部采取了高永能和曲珍等人的意见,也无能为力。而且种谔出于自己的私愤,没能及时出兵救援永乐城,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宋军陷入绝地。所以吴广成在评论永乐城之战时宋军的失败时就说:“永乐之陷,虽智者亦难为谋,而必责(徐)禧以愎谏失机,犹未为至论也。”

  不管怎么说,宋军败了,而且败的相当惨。既然败了,那就做一下善后工作吧,该褒奖的褒奖,该惩处的惩处。高永能、李舜举这些尽忠而死的人都收到了褒奖,而一些相关责任人也都得到了惩罚,沈括被贬为均州团练副使,曲珍被贬为皇城使。
  沈括倒是罪有应得,曲珍这哥们就有点冤了。
  至于见死不救的种谔,当时朝中也有人要求将其严惩,不过神宗都压下了,他想让种谔戴罪立功,日后还替他对付西夏人。
  神宗最终还是失望了,几个月后,种谔得了和当年张元一样的病,背上长了疮,死了。
  张元当时有心病,种谔估计也是吧,是对不住元丰西讨时他手下死去的将士?还是后悔没能援救永乐,致使几十万士兵的生命像风一样飘散?

  事实上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后世,种谔的名声都不太好。《宋史》里说他“诈诞残忍”,手下的人只要冒犯了他,他说砍就砍了。即使不砍也要把那人的肺和肝挖出来,周围的人见到这种场面都吓得把脸遮住,他自己反而跟没事的人一样,据说还能一边看行刑一边大吃大喝。连自己人都会被吓得半死,更别说敌人了,所以西夏人如果不是迫不得已,绝不会去主动碰种谔这位阎王。
  偏偏就是这位阎王,一直不太消停。先是诱降嵬名山,之后鼓动神宗伐夏,然后又要谋取横山,每一次都遭到了西夏人的疯狂报复,以至于当时很多人都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种谔不死,边事不已。
  至于种谔的其他劣迹,史书上更是多如牛毛,在这我就不多说了,总之,在人品这方面,种谔实在很难和他爹种世衡和他儿子种师道、种师中相比,真不知道同样都是种家的名人,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