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事经理的自白(写给所有辛苦打拼着的从业者们)》
第14节

作者: 云中雪山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6-01 23:20:29

  是坚守,还是退却?
  众所周知,现在大城市的生活压力是越来越大了,许多人在承担日益上涨的生活成本的同时,还得去应对繁重的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令人发愁的绩效考核,以至于每天身心俱疲。
  但总会有那么些渴望成功的人依旧奋力的拼搏着,他们不惜透支自己的健康,他们甘愿舍弃宝贵的休息时间,他们常把“先苦后甜”﹑“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等口号挂在嘴边,用来激励自己。
  这种精神是值得称道的,但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这么一点:这些人连生活中最简单的快乐都感受不到,却一心想着追求幸福,这不是很矛盾吗?
  我觉得现在有许多人都陷入了一个误区,都以为金钱和地位可以带来幸福,对此我可以肯定的说:等你真正获取它们时,你的幸福感并不会增加多少,唯一令你幸福的就是当你回忆起打拼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酸甜苦辣时。
  俗话说:知足常乐。幸福感来自于满足,来自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人,既然是平凡人就要安心于做平凡的事,做大事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做小事一样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就像我之前所提到过的,一个电工在酷热的夏天帮一户人家解决了供电的问题,那家人对他感激不尽。这就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别人能做到的事情你不见得就能够做到,哪怕是你付出的精力与汗水比别人多得多。但往往有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或许是因为他们从小就被老师与家长灌输着一些很荒谬的观点,像什么“为什么他考得好你却考不好?你又不比人家笨”,“为什么别人进步那么大而你却原地不动?”。
  所以当他们看到别人的成功时,就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和对方一样的成就,他们信奉着爱迪生的那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在此我就得提醒大家,爱迪生这话还有下半句,只是让咱们的励志教育给黑掉了,就是: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还要重要。
  只有承认了自己和别人之间的差距,你才会放下攀比的心态,才会摈弃种种不切实际的想法。
  所以当一些人觉得自己无法适应大城市的工作压力,无力与很多优秀的人才竞争时,他们便主动选择了退却,去中小城市寻求发展机会。在他们看来,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我认为这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日期:2011-06-03 09:26:27

  前不久我到一所大学里去看望一位朋友,在路过学校礼堂时看到一幅非常显眼的海报立在门口,那是一场讲座的预告,主题是:如何科学的规划人生。
  当时我就觉得好笑,要是人生真能够科学规划的话,那人岂不成机器人了?按照编好的程序直接运行就可以了。
  我觉得人生不可能科学的去规划,因为人不是纯理性的,我们无法从人的思想与行为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很多东西对你适用,但对别人未必适用。就像爱情,它就不是什么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固定的法则可以利用。如果你依照着那些恋爱宝典上的方法去追求自己的心上人,你未必会获得成功。
  而且人生中的某些问题是永远不会有答案的,比如一个人他做过很多好事但也干过不少坏事,有人说他好,也有人说他坏,那他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呢?我们无法回答,只能说他是一个很复杂的人。再比如什么是幸福,这也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因为每个人都会以各自的幸福经历来证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而科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寻求一个正确的﹑唯一的答案,所以它只能用于研究自然界。因为自然界是客观的,它没有主观意识,只要我们掌握了它的规律,我们就可以有效的利用它﹑控制它。
  而人生呢?它说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博弈,你的对手是不会任你摆布的,他有意识的,会思考的。你想占他的便宜,他也想占你的便宜,而且他不会按照你的设想来出牌。因此比起科学来,人生中的问题更需要以智慧来解决。就像在战场上,双方都想置对手于死地,如果你把兵法中的理论当成科学知识直接运用于战争中的话,那么你八成会失败,历史上纸上谈兵误国误民的例子太多了,而真正的胜者依靠的是智慧。

  好了,到这里也许很多人会问:“既然人生不能去科学的规划,但总有些道理值得我们去遵循吧?”
  是的,确实有许多人生道理值得我们去明白和了解,但我认为那种最为高深,最为智慧的道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正如道德经里所说:道可道,非常道。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求着某些人生道理,他们希望借着这些道理使自己过得幸福,使自己走向成功。
  但我认为有些道理不需外求,从我们的内心即可得到。
  可能有人会反驳:“你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没错,这就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我觉得我们应该以这种观点来看待人生中的某些问题。
  比如说社会,社会是人们所有行为与关系的总和,它是客观存在着的,如果我们以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社会的话,那么它在大家的眼中都是一样的。
  但实际上呢?每个人对社会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比如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和一个富人家的孩子,他们对社会的理解肯定不同。而正是因为理解的多样性,才使得这个社会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再比如孝顺父母,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良知,因为很多时候父母并没有要求我们一定得孝顺他们。要是按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父母一旦去世,孝顺之心也就消失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孝顺之心会作为一种真实的情感而永远存在。
  那么同样的,我认为有很多东西也无需证明,从我们的内心即可得到答案。就比如几何学中的平行公理,我们没有必要将两条平行线做无限的延伸以证明它们永远不会相交,我们只需相信这个结论就行了。
  在此我可以向大家讲述一个实例。
  有一部名为《美丽心灵》的美国电影,它讲述的是一名天才数学家的故事,其中有一个片段令我印象很深刻,它是数学家向他的女学生求爱时两人的对白。

  女学生说:“你告诉我,宇宙有多大?”
  数学家说:“无限大。”
  女学生问:“你怎么知道?”
  数学家说:“因为所有的资料都是这么说的。”
  女学生问:“可是它被证实了吗?”
  数学家说:“没有。”
  女学生问:“有人亲眼见到吗?”
  数学家说:“没有。”
  女学生问:“那你怎么能确定呢?”
  数学家说:“不知道,我只是相信。”
  女学生说:“恩,我想爱也是如此。”

  这是一段很经典的对白,就像很多恋爱中的人,他们并没有明确的互诉爱意,但他们始终相信对方是爱着自己的,而这也恰恰就是爱情中最美好,最令人回味的感觉。
  也许会有人说:“从内心悟出的道理﹑从内心获得的答案不一定就是正确的。”
  没错,有时是会出现偏差。但你们有没有想过造成偏差的原因?其实还是在于我们自身,我们总是被杂念﹑被私欲﹑被自我所纠缠,以至于无法获得一种心灵的自由,进而也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就像搞科学研究,如果我们能够达到一种忘我的状态,能够心无旁骛的去思考所面对的问题,那么我们一定会有所发现。
日期:2011-06-03 17:42:00

  难得糊涂
  我在前文曾说过,西方人是一种因果式思维,而我们中国人是一种阴阳式思维。西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更适合于做科学研究,因为科学讲究严密的逻辑推理以及前因后果的探究手段。而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更适合于解决人生中的某些问题,比如在人与人之间的博弈中采取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手段来获取胜利。
  但可惜的是,在今天有很多人抛弃了我们原有的思维方式,他们在处理矛盾时非得争个对错是非,他们凡事都去较真,都抱着搞科研那般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所以他们往往都没什么朋友,都活得非常累。

  我觉得我们需要借鉴一种为人处世的方式,就是“难得糊涂”,这种糊涂并不是指稀里糊涂的过日子,而是对待任何事情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对荣辱得失抱着淡化与洒脱的态度。
  有不少人非要把人生中的许多问题看得清清楚楚﹑想得明明白白,那么我就要问你们:人生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如果带着刨根问底般的想法来对待这个问题的话,你们或许会悲哀的发现:人生的最终目的是死亡,人活着就是为了等死,但我想不会有任何人是为了这个目的而活着,尽管人们都清楚自己追究会离开人世,但他们依然带着美好的愿望幸福生活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不也就是一种“糊涂”的表现吗?

  所以对人生中的任何事情(注意我说的是人生中的事情,不是自然界中的事情),如果你非得问个究竟,弄个明明白白,那么到最后很可能就是一片虚无。
  在今天,不时会有“科学的规划人生”,“数字化生存”之类的口号出现,我们总希望找到一种现成的法则来解决人生中所有的问题,可我们终究还是没能找到。
  在我看来,人生中的许多问题是永远不会有答案的,但这恰恰就是人生的魅力之所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