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话太宗——皇二代的千秋家国梦》
第45节

作者: 日月重开
收藏本书TXT下载
  如果你真对组织行政一窍不通,也不妨再打个比方:两家人谈婚论嫁,都是男子先提“我看上哪家姑娘了。”然后双方父母协商,如果合适就正式提亲,姑娘答复同意或不同意(包括说“你是一个好人”)。那你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是主动提出的男子,还是研究合适与否的父母,还是被动接受的姑娘权力更大?如果你非要认为是后者,那么我建议你合上本书,楼下的痴男怨女专柜可能更适合你一些。当然,如果你也没谈过恋爱,或者已经当过很多次“好人”了,那恭喜你,你必是一位商界奇才,所以才没有空玩儿恋爱游戏,那我也可以换一个你们商界熟悉的语境:草拟方案并具体执行的部门相当于要约收购中发出要约的甲方,皇帝相当于有权接受或不接受要约的乙方,内阁则相当于提供并组织交易的专业机构(投资银行),御史相当于监督机构(证监会)。

  那皇帝能不能主动去要求官大爷们按他的意思上报方案然后批准呢?这个就得看双方关系好不好了。关系好,当然什么都好说;关系不好,那就公事公办。遗憾的是明朝大部分皇帝和官员们关系并不好,有时候矛盾还很尖锐。而且宋明理学发展至明,一种观念愈发成型:听皇帝话的就是狗奴才,敢揭逆鳞的才是真儒士。所以如果皇帝主动表露出什么想法,那恭喜你,就算你这个想法确实是对的,“真儒士”们也会故意给你反着来。这就好比曾有许多女士主动向我表达,请我向她们报送恋爱的要约。本来我正有此意,但由于她们违背正当程序,于是就被我义正言辞的拒绝了——尽管在售票员摇醒我之后,我又非常遗憾。更可怕的是这些人还会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控诉你这昏君干涉他们的行政独立性,把他们当奴才使唤,为了表达气节,他们现在要犯颜直谏,也就是拿命跟你拼了!您说,谁当皇帝敢去惹这麻烦。那皇帝又能不能作一个假姿态,表露出与内心相反的想法,引诱大家为了反对你的表面意图而达成真实意图呢?我说同学,不要这样,楼下琼瑶专柜也不兴这样玩儿,您这是楼上梦幻童趣馆的思维方式。

  所以,明朝皇帝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什么都别管,只要内阁审核通过报上来的奏章,一律照票拟批准。如果产生了后果那负责的罪臣是谁你们慢慢去理,我只盖了个图章,什么也别问我;如果立了功,那也恭喜负责的这位功臣,我就不跟您抢功劳了——反正皇帝又不能升官。至于名垂青史的理想,我能在被你们的口水淹死之前,顺利的把江山传给下一代就谢天谢地了,真没想过像唐太宗那样指导你们写史书。

  可能有人会有点奇怪,明朝内阁不也就是前代宰相的变态吗,而且还是严重削弱的变态(无宰相之名、品级低、没有自己的官署),怎么这里说得来还厉害很多?这里是美国超级英雄漫画么?其实这正是因为明太祖上了自己的大当后,他的玄孙又补充上了一个。
  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明英宗(朱祁镇)诏令:“从此以后,皇帝不再到文渊阁和大学士一起议事,什么事内阁研究好了,票拟给皇帝,至于皇帝怎么批红,你们就不能过问啦!”
  哥们儿,等的就是您这句。
  明英宗的本意是和内阁这帮秘书拉开距离,怎么批红是我一个人的事,我不和你们商量,我要独裁。人家不能干涉你批红了?是你不能干涉人家票拟了吧?唐宋皇帝和宰相共同在政事堂议事,也就是说皇帝本人也可以参加最高常委会,只要没有秦桧这种权相,还是常委会的核心,所以赵小胖子处理政事,忙到早饭都来不及吃。而明英宗这其实是把自己排出了核心决策层,有皇帝衔而不入阁参预机务,跟有太师、中书令衔而不加同平章事有什么区别?你还是去陪退休老头喝茶罢,就不要来打搅当朝宰相的工作了。

  当然,很快就有皇帝发现了这个陷阱,但权力这东西有交出去又要回来的道理吗?也不是完全不行,你来抢啊。明朝的后半截历史基本上就是皇帝和大臣抢权的肥皂剧,但你觉得一个世袭而来的皇帝,和一大帮混了一辈子官场的老油条,谁抢得过谁呀?有人说明世宗、明神宗几十年不上朝,是懒鬼。关于这个问题我可以负责的告诉你:这个世界上有不想偷腥的猫儿,有不想赚钱的房产商,甚至有不想亲近郭敬明的少女,但就是没有不想捞权的皇帝。没有!绝对没有!明世宗、明神宗拒绝上朝是搞懂了自己没有实权,老油条们把我当猴耍,那我凭什么还陪你们玩儿呀,皇帝也有尊严不是?

  那现在就产生了一个可怕的问题:以前皇帝被架空还只是偶遇权臣,而今竟成制度?
  恭喜你,答对了。
  4.终极宰相终究要正名
  根据太祖祖训,明朝刚开始很忌讳“宰相”这样的字眼,但内阁既然有了宰相之实,终究还是要正名。
  最初明太宗诏解缙等七人入阁,职务均为文渊阁大学士,隶翰林院。太祖仿宋制设置了华盖殿、谨身殿、东阁等几种大学士头衔,但同为正五品,也没有明确先后次序,反正就是帮皇帝处理点文书,秘书而已。但太宗朝以后内阁渐渐有了宰相之实,明太宗临终前明确将杨士奇、杨荣、金幼孜三位老资格大学士作为“辅臣”,其实就是给明仁宗指定的宰相。但大学士区区五品小官,怎么好意思去管二三品的尚书侍郎呢?不用担心,前文不是说宋太宗设计了一套非常好的官制么,正好派上用场。

  大学士是一项具体工作,即为宋明官制中的差遣,再加上高级别的阶官、职官就行了。
  明仁宗登基后,便给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任命礼部左侍郎的职官(仅仅是职官,不是差遣,并不掌管礼部内政),正三品。但这还是比正二品的尚书低呀。没关系,再加上一个少保虚衔(从一品),就力压六部尚书一头了。同时,谨身殿大学士杨荣加虚衔太子少傅(正二品)、职官太常卿(正三品),武英殿大学士兼文渊阁大学士金幼孜加太子少保(正二品)、户部右侍郎(正三品)。第二年,三人又分获尚书职官,并从此形成以尚书或都御史为本官入阁,加从一品或正二品虚衔的惯例。大学士不但有了实权,品级班秩也排到了尚书之前。本来废除丞相后吏部尚书成为百官之首,现在还是老老实实的退回到中层干部之首,成为宰相的下属。武宗朝吏部尚书王琼就曾酸溜溜的说:“内阁权力越来越重,已经和古代的宰相无异啦。”

  之后,内阁的内部组织也日益规范。明太宗没有明确他几位秘书的次序,但我们说了当官就不可能不排座次。英宗朝定下了四殿二阁的次序:华盖殿(明世宗重建紫禁城后改名中极殿)、谨身殿(改名建极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其中,文渊阁是宰相办公和召开常委会之处,与唐宋政事堂无异。而东阁相当于内阁的办公厅,有几十名中书舍人帮宰相们处理文字杂务,相当于他们的秘书。至于华盖殿那些其实是礼堂,借个名而已,您不会认为领导真坐在礼堂里当众办公吧。这其中,排名第一的华盖殿(中极殿)大学士具有特殊意义。一个规范的组织必有自己的长官,明英宗将自己踢出内阁后,华盖殿大学士便被称作“首席辅政大学士”,简称“首辅”、“元辅”、“首揆”等。世宗朝首辅张璁便公开宣称:“大学士即为真宰相,首辅其实就是首相。” 明世宗也对此说表示赞同。至此,尽管在正式文件中仍然要避讳“宰相”二字,但大家平时都将阁员称作宰相,首辅称首相。

  到后来人们竟然到了忘记大学士只是有宰相之实,名义上仍只是五品秘书的搞笑境地。明末首辅叶向高曾因政治派系斗争,很多官僚不听他指挥,抛出一句怨言:“阁臣无宰相之实,而虚挂着宰相之名,造成这样(党争)的大害!”
  我说叶相,噢不!叶秘,噢也不……唉,反正就您啦,您还是好好理一下您这句话的逻辑吧——顺便帮我这句也理一下。
  日期:2012-06-21 10:27:36
  5.权力越大,责任越大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明朝内阁制是中华帝国行政组织体系发展到明代的一种最终成熟状态,有几个显著特征: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