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话太宗——皇二代的千秋家国梦》
第41节作者:
日月重开 九、虽然有点幼稚,其实还不错
光义,你看我把至今为止最大的一篇给了你,怎么样,够面子吧——尽管大部分篇幅都不是在表扬你。
事实上,宋太宗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君王,尤其是勤于政事的事业心令人赞赏。他一生最以励精图治的精神自豪,曾在晚年品评历代帝王,似乎没有哪个特别看得上眼的,尤其批评唐太宗爱慕虚名,做一点好事就记下来,坏事就隐过去。敢于批评唐太宗的皇帝,必是底气十足。其实后人很喜欢拿他们俩对比:都是太宗文皇帝、获得皇位的合法性都有瑕疵、文化修养都很高、政绩也不错,还都标配魏徵寇准这样的良臣。他们最大的差距就在于天策上将打遍天下无敌手,赵小胖子也打遍天下无敌手——他没资格作人家的敌手。再加上一些舆论环境的巧合,他们这一点差距被无限放大,留下的形象便有天壤之别。其实光义也有点冤枉。事实上宋初宋辽大战,宋军胜多负少,除了光义亲自指挥的两战大多获胜。这……这论据好像不太合适。不过这样想,宋太宗建设的宋军总胜率其实不比汉武帝的汉军差,区别在于汉武帝从不亲自上战场,于是成就一代雄主的威名。宋太宗若不亲自指挥这两战,就算这两战也败了,也是将领的直接责任,便也不至让他如今这般难堪。
除了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去打输几场绝对该赢的仗,赵小胖子在很多方面都率真得有点幼稚。比如他曾提出“皇帝”这个称号太霸气了,他受不起,不如改称宋王如何?
……
光义你这不是与整本书的人作对么?你信不信还在后台上妆的朱老四蹦出来把你吞了。略微有点幼稚的宋太宗在宋太祖身后,夹在唐太宗和明太宗之间,确实显得很缺了点千古帝王的霸气。
还有人评价宋太宗心胸不够开阔,尤其与豁达开朗的宋太祖形成鲜明对比。宋太祖善待后周、南唐等亡国君臣,甚至有些遗臣念及后周流泪,宋太祖也说这是人类的正常感情流露,不但不责罚还加以安慰,帝王心胸令人赞服。而宋太宗却将这些人整得很惨,尤其是整死周恭帝(柴宗训)和著名文学家南唐后主(李煜),引发文学界的极度愤慨。太祖的儿子也都年纪轻轻的死于太宗朝,更有强幸小周后之类的劣迹,人物形象狼狈不堪。
但是,宋太祖之子、周恭帝、唐后主等人虽死于太宗朝,却无任何实据是宋太宗所杀。至于那个强幸小周后之说,更是出自明末的《万历野获编》,不但是本“野获”,而且还时隔五百余年。五百年啊!孙猴子都刑满释放了!你信吗!
事实上,研究宋太宗的待民之道,却不失仁厚。前文赔猪案可见一斑,否决扩宫工程更彰其德。众所周知,中华帝国每个王朝至少有一座气势恢弘的宫殿,汉有长乐宫、未央宫,唐有大明宫、九成宫,明朝更有举世闻名的紫禁城,连秦、隋这样的短命王朝也有阿房宫、仁寿宫,那经济最发达的宋朝呢?没有!宋朝没有专门修过皇宫,宋朝皇宫就是唐朝的宣武军节度使官署改建,作为皇宫非常狭小。那力主定都开封的宋太宗为何不修一座和宋朝经济实力、东京城市地位相符的皇宫呢?其实并非宋廷没有过这样的规划,但当扩建工程的总规呈送到他面前,他见图纸上有九户人家必须拆迁,沉思良久道:“我虽然很想扩建宫室,供大家居住和办公,但想到这九户人家就会失去家园,于心不忍。”于是否决了扩建计划。
所以,作为一本管理学著作而非浪漫情感小说,评价古人尤其是帝王,不能以一些捕风捉影的八卦故事为凭,而要以他的行政行为评判他的公共管理伦理。比如评价隋文帝,重点在于他的政绩,而非家长里短的细节。由此而论,宋太宗在很多方面都不输给唐太宗,尽管他幼稚,他急躁,他不知天高地厚,最可恨的是他送死你去,背黑锅他又不来,但客观来说,他还是算一个相当不错的皇帝,尽管在民间的形象差了一点。
日期:2012-06-17 10:20:02
第九篇 辽夏金元你方唱罢我登场
一、与宋为邻的“周边国家”
唐宋中华文明跨越式发展,也对整个人类文明尤其是周边民族起到了极大拉动作用。以前周边其实没有“国家”,只有一些早期部落联盟。但随着中华文明的不断侵染,以及波斯、阿拉伯人所携带的西方文明东向传播,唐宋之际东亚崛起了许多正式的国家。
中华文明由原始部落发展至宋朝有中国特色的封建社会,历经数千载,但其它民族无须同样长的时间来进化,他们可以直接根据宋帝国的架构搭建自己的帝国。这就好比爱迪生经过数千次试验才确定钨钢适合作为灯丝的材料,但我们不需要经过同样多次试验,直接引用他的结论就行了。
实不相瞒,决定写这一篇的时候,我颇为犹豫了一番。写,还是不写?写!写谁?
若以全书主题,有中国特色封建社会的发展主线,这个时代的主线显然是宋朝。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光写汉族皇帝不写少数民族是不对的。何况这些国家确实有人获得了太宗庙号,凭什么不写人家?根据二十四史,《宋史》之后、《明史》之前是《辽史》、《金史》、《元史》三部。而据《剑桥中国史系列》,第六卷是Alien Regimes and Border States,直译《异族王朝和周边国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根据其内容译为《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也将辽宋西夏金元作为一章。综合以上各种标准,我决定选取辽夏金元四位太宗作为本篇主角。至于高丽太宗、越南李太宗、黎太宗、阮太宗、大理太宗、穆罕穆德二世、伊丽莎白二世、小树丛二世等等诸位,就只好道声抱歉了。
另需说明的是,本篇涉及的四个国家分别为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族国家,但本人学识有限,并不精通这四种文字(确切说是根本不会)。尤其前三种基本失传,学界亦极少基于这几种文字史料的研究,所谓蒙文资料也多为汉文或英文译本。近年来京都大学的智慧美智子(爱新觉罗?乌拉熙春)老师通过契丹、女真原文资料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推翻了很多基于汉文史料的成论,甚至提出:“契丹文所表现的是契丹人自身的世界,而汉文所表现的则是契丹人做给汉人看的另一个世界。”这真让我有点如芒在背的感觉,但由于这方面的成果目前还很少,我暂时仍只能根据现存汉文、英文资料写作此篇,若有一些依据今后被推翻,还需您的谅解。
那是不是说宋人所留的汉文史料就不可信?也不是这个意思,宋代史料算是历代史学中相对可靠的,但毕竟只能算外文资料,尤其很多人名翻译着实有点不靠谱,契丹人蛙哥已经在白马河殉国了,以后还会经常有“狗儿”、“猥货”这样的党项、女真人名翻译。天可怜见!猥货们可都是浴血沙场的英雄将士,你们就不能稍微认真点,翻译成瓦格、戈耳、威霍什么的吗?汉朝有没有把伊稚斜翻译成“一只鞋”?唐朝有没有把阿史那翻译成“屙屎娜”?如果非要说这种翻译风格有什么好处,那就是我可以将序篇中那位西方哲学家欢快的称呼为:“嗨!狗儿!”。但我相信更多人无法忍受一打开报纸,国际版就充斥着呕粑蚂、蝌鳞炖乃至你渴鸡得慢之类的人名。所以,我并不是质疑宋代史学家们的素养,只是觉得原文史料真的也很重要。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