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话太宗——皇二代的千秋家国梦》
第36节

作者: 日月重开
收藏本书TXT下载
  第八篇 中国特色封建社会的最巅峰——宋太宗赵炅
  二、中华帝国怎么决定谁当皇帝
  这个题目或许有点大,不过讲到这一篇我想有必要提一提了。
  可能有人已经想一耳光扇过来了:“这么简单的问题你在这儿装模作样的讲个屁呀!你死了遗产给谁还不是你说了算。”但你看了半本书,你觉得真有那么简单?公权力和私权力可不是一回事。这个可能有的人可能又会急不可耐的说:“中国人的权力观就是独裁专制,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独裁。既然宋朝是封建社会的顶峰,那么君主独裁也就达到顶峰,绝对是一个人说了算!”

  是的,很多书上都是这么说的。
  但我也必须告诉你:一个先进、科学,并能传承两千余年,始终推动世界第一帝国引领人类文明高速前进的公共管理体系,又怎么会朝着这么落后、简单得像是没通过正常人类大脑的方向发展呢?我们还是先别扯太远,来看看宋太宗怎么当上皇帝,以及怎么传位的实例,或许更容易讲清楚道理。
  陈桥兵变是完全不同于澶州兵变的精心策划,主要策划人有两位,一位是太祖的弟弟赵匡义(太祖登基后改名赵光义),另一位是赵普(碰巧也姓赵,并非亲戚)。正史关于赵匡义年轻时的记载不多,初次登场便是陈桥兵变,而他在这场经典策划中体现出惊人的组织策划才能,精彩程度丝毫不亚于唐太宗孤身吓跑突厥,救下隋炀帝的青史首秀。

  宋太祖在位16年间,赵光义一直坐镇开封,鲜有攻城略地的表现,不过将后方治理得井井有条。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赵光义封晋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行开封府尹,班秩在宰相之上。尽管没有立下值得一提的战功,但长期担任开封府尹,结交军政高层,也培植了不小的势力。
  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凌晨,宋太祖驾崩。皇后宋氏令宦官王继恩前往召太祖第四子贵州防御使赵德芳前来继位,但王继恩出宫后却找到晋王赵光义,力邀他前往继位。赵光义突然接到这样的邀请,大吃一惊,但其实又很想去,非常犹豫。王继恩说:“再过会儿就是别人的了!”于是赵光义随王继恩和医官程德玄冒雪前往寝宫(冒雪算什么,冒血也要去啊!)。到了宫门王继恩说:“晋王请稍等,我先进去说明情况。”程德全却说:“直接进去便是,还等什么!”于是三人直接入宫。宋皇后一见来的不是德芳而是光义,莫名惊诧,但很快明白过来,哭着说:“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也哭着说:“共保富贵,无忧也。”

  于是赵光义即皇帝位,史称宋太宗,改元太平兴国。
  其实正史对此的记载并无太大出入,但作者和注者们也都提出诸多质疑,持不同意见的野史更是数不胜数。事实上,宋太宗继位确有不少疑点。
  宋太祖死前没有任何征兆,很多人怀疑是赵光义杀死了他。各种资料对其驾崩的情况记载不一,如《湘山野录》称太祖夜观天象,自知命不久矣,遂请赵光义到寝宫交代后事。侍卫们在门外只见烛影中兄弟俩似乎在争执甚至扭打,之后宋太祖用斧头戳着雪,大声说:“好做!好做!”之后便听他鼾声如雷,赵光义也留宿寝宫。次日,赵光义宣布太祖已驾崩,遗诏由他继位。这便是所谓“烛影斧声”之谜,若按此说宋太祖确实有可能是被光义弑杀,很多人认为宋太祖的身体素质不应在49岁突然无故死去,被杀是最合理的解释。不过此说演义色彩较重,尽管深受明代小说家欢迎,但正史一般不予采信。

  理性的讲,宋太宗动手弑杀皇兄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宋太祖极有可能是腹疮(在当时并非小病)发作而死。问题真正的焦点其实并不在于宋太祖的死,而在于他到底有没有传位给宋太宗。
  中国自古坚持父死子继,如果实在没有亲儿子,把侄子过继为子都不会传给弟弟。周世宗的儿子只有七岁,尚要在乱世中勉强传位给他,宋太祖的两个儿子都已成年,何须传弟?但反对者认为,宋太宗也是宋朝的创始人,军功章上有太祖的一半,也有我光义的一半,作为亲弟弟,不无资格继位。
  然而宋皇后最初确是召赵德芳继位,是王继恩擅自做主召来赵光义,这应该说也是一种温和政变,至少是抢夺了太祖儿子的继承权。孝章宋皇后被史家一致誉为贤良,如果宋太祖真有遗诏让赵光义继位,她应该不会违背。不过客观的说,宋太宗合法继承的依据恐怕更多一点。
  首先,宋太祖若要传子,也应传给年长的赵德昭而不是赵德芳。但宋后妈比赵德昭还小一岁,可能相处比较尴尬,据信她更喜欢比她小的赵德芳一点,所以召赵德芳即位应是她个人意见而非太祖遗诏,宋太祖很可能确是突然驾崩,没有留下遗诏。
  其次,既然没有遗诏,那有没有事先约定呢?说到这个光义的腰板就有点硬了。赵德昭、赵德芳虽是太祖亲子,但从未册为皇太子,而反观光义:晋王、同平章事、开封府尹——别以为这几个职衔毫不相干,告诉你,五代以来,这几个职衔凑在一起就是皇储的意思。周世宗是正常继位的吧?但他并未当过太子,继位前就是晋王、开封府尹。朱友贞、李从荣、刘承训等明确为皇储的方式都不是太子,而是亲王+开封(河南)尹,这正是五代确立并实职锻炼皇储的一种惯例。宋太宗登基后明确其弟赵廷美(曾用名赵匡美、赵光美)为皇储,形式也是齐王+中书令+开封府尹。这样看宋太宗早已确立皇储,本就是合法继承人。

  而宋太宗继位后六年,突然又曝出一起“金匮之盟”事件。据称太祖太宗之母昭宪皇太后杜氏在宋太祖即位不久便要死了,将宋太祖和首相赵普召来。她问宋太祖:“你知道你的天下是怎么得来的?”宋太祖哭着说:“托爸妈的福。”太后说:“行了,我都要挂了就别来这一套了。我告诉你,你就是靠周末帝年幼才搞赢人家,如果周有长君,哪有你的份儿。你和光义都是我亲生,你以后定要传位给他,国有长君,社稷之福。”宋太祖流泪叩头,发誓谨遵母命。赵普也表示遵命,记下誓约并签署“臣普书”。这份誓约被藏在一个金匮之中,由谨密宫人保管,即所谓“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表面上看是宋太宗合法继承的一个有利证据,但此事漏洞百出,基本可以确定是子虚乌有,反而成了狡辩出的一个不利证据。试想杜太后为何会在太祖三十多岁时就提这样的盟誓?咒自家儿子早死吗?而且太宗即位之初为何不提,六年后才提?关键是六年后赵普也只是嘴上说说,这么重要的文件为何不拿给大家看看?种种疑点都分明在说:这是假的,是宋太宗为了证明自己继位合法性编的谎,赵普则是合谋。

  不过说真的,光义造出这种谣是不是傻得有点过分?其实此谣非他本人所造,而是赵普为了巴结他所为。宋太祖在时曾与赵普商议皇储,赵普说太祖自有亲子,无需由弟弟继位,所以宋太宗继位后不太给他好脸色看。到太平兴国六年,新兴宰相卢多逊几乎要把赵普挤下台,所以他就编了这么一个谎来讨好宋太宗,并借机打击卢多逊及其背后谋取帝位的赵廷美。所以此事实为赵普争夺相权的一个把戏,却总被误记在了光义头上,有点冤枉。

  除了这些,关于宋太宗继位之谜的说法还很多,但或许有人会说,这些说法都是宋人留下的,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宋太宗,都难免带有主观色彩,那我们来看看别人的记载: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