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回忆录:走上权力巅峰的奥秘》
第26节

作者: 非魚亦魚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6-24 07:36:34

  二十三 从官渡到赤壁 (9)
  曹公南征刘表的具体时间在2008年七月,但是大军刚发不久,那刘表就一命呜呼了。
  刘表算是万幸,没有亲历战争之苦,他虽无四方之志,但也绝无可能如儿子刘琮那样轻易放弃苦心经营了二十年的地盘。

  能够盘踞荆州长达二十年之久,足以说明刘表还是颇有些道行的,但是刘表长达二十年的挺立,主要依靠的却并不是他的道行。刘表只算得中质之才,他的挺立主要还在荆州初时并非战争中心,曹公还无力展其触角。
  人都言刘表之失首在没有四方之志,这话极有道理,汉末之时野心家到处纵横,中立只是一时的妄想而已,这近乎坐以待毙。
  你打不打人,人都要打你,所以当时自保的法门只有一个,就是主动出击,先灭了对方。诸葛先生后来虽然明知攻取魏国希望不大,但仍要一再出兵,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懂得这个道理。这到底有一线机会。
  然而刘表若果有四方之志他就能成功吗?恐怕未必。刘表无四方之志,妄想以保持中立图以长存此为一失,但我认为他难得长存的原因却主要在他的能力方面。
  我说的能力不是运筹帷幄或纵横驰骋的那种能力,而是选贤任能,合众之智的那种能力,作为领袖来说,后一种能力其实比前一种更为重要。刘邦智不如张良、萧何,勇不敌樊哙、彭越,但是他却能够靠超绝的御人之道成就千古罕见的霸业;昔齐桓王小白既好色又好猎,基本是享乐第一,但他就因为能够放手用人,善于用人而终成春秋五霸之首,此足以说明君王的个人能力并不能成为事业的首要基础。

  刘表在用人上的欠缺几乎与袁绍等量齐观,如管仲所说的“害霸”四项他无一不占,此即为“害霸”之一之“不知贤”,“害霸”之二之“知贤而不用”,“害霸”之三之“用而不任”,“害霸”之四之“任而复以小人参之”。
  荆州因得二十年之稳定,乃成为天下士人的一块避难宝地,如诸葛先生、庞统、徐庶之流的绝顶高才都曾隐居在此,然而此三人居住荆州多年,刘表却一个未知,一个未用,此足可谓最不知贤。
  刘表号称“爱民养士”,但他只是徒有虚名而已,当年从长安逃往荆州的大才子王粲后来曾对曹公如此说道:“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海内俊杰一时都归于荆州,而刘表却仅于赡养而已,此便为“知贤而不用”。
  巴郡甘宁乃一勇略兼备的大将,当年曾带领八百僮客投奔刘表,却不见大用,乃使得甘宁认为刘表为一儒人,不习军事,逃离而去。甘宁入吴之路被黄祖所阻,乃逗留于夏口,而黄祖仍以凡人待之,此误终成为甘宁后来击灭黄祖,为孙权打开荆州大门的祸端——这却就不单单是一个“用而不任”可以尽言的了。
  刘表所宠信者却是蔡瑁、张允这等人物,此即为小人之辈,刘氏之长幼之争盖出于此辈,荆州士人的惨祸也无不与其相关。刘表之从事南阳刘望之,有二友因为谗言被刘表所杀,刘望之不久也被刘表罢官回家。刘望之的弟弟因此劝刘望之远离刘表,结果刘望之不能听从,终于也如两个朋友一样命归黄泉。刘望之之事只是一个例子,刘表的“任而复以小人参之”实已到了见者色变,闻者色变的地步,西平和洽是为此跑的,河东裴潜亦是,南阳韩暨还是,这些人无一不是贤能之辈,后来无一不成就非凡。

  以此而论,本人为中平之资,而又不具刘邦、小白之能的刘表即使是大有四方之志也是不成的,他没有四方之志倒还好些,否则他可能死得更早,死得非常凄惨。人还是有点自知自明为好。
  刘表的无四方之志却并非出于自知自明,他是书生见识,书生胸怀,真正有自知自明的是他的儿子刘琮。曹公大军压境之时,刘琮能听从蒯越之言选择投降,这一方面是因为他胆怯无能,一方面却也是因为蒯越的话非常有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