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鬼谷子』--内修,管理,权谋,辞说》
第56节作者:
鬼谷幽林 元神是先天之性,又称“元性”、“真性”,因其不是思虑之神(即意念活动),故表现如婴儿不识不知而又具备感觉、灵动的状态。气功态下,人处于恬淡虚无的境界,此时呼吸绵绵,若存若亡,无思无虑,飘飘欲仙,恍恍惚惚,这一状态即乃元神所现。正如《黄庭外景经》石和阳注:“元神者,心中之意,不动不静之中活活泼泼时是也。”《脉望》说:“内念不萌,外想不入,独我自主,谓之元神。”〈武术汇宗》说:“此神亦谓之本性,亦谓之真意,其心必要清清朗朗,浑浑沦沦,无一毫念虑,无一毫觉知,则空洞之中,恍惚似见元神悬照于内,斯时殊觉五蕴皆空,四体皆假,而我有真我也。”其实,〈老子》所言“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专气致柔能婴儿,涤除玄览能无疵,爱民治国能无为,天门开阖能无雌,明白四达能无知,”正是描述元神所主宰的出命活动状态。
先天元神与后天识神、欲神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欲神者,气质之性也;元神者,先天之性也”;“元性微而质性彰”(〈青华秘文〉)。人在少、长、壮、老的过程中,质性日彰,元性日微,结果欲神将掩盖元神,此乃“气质之性胜本元之性”;若杂念纷坛则元神即退,摒除杂念则元神即现,此乃“念止神即来,念动神即去”(〈养真集〉)一般人先天元神为后天识神所蔽,昼思夜梦如云遮月,因而元神隐退,识神常日主事。若能静定归一、无思无念,识神自然隐退,元神真性显现,此即佛、道两家之所谓见性。神本由心,心无为则元神之性现,心有为则欲神之性现,故张伯端说:“盖心者,君之位也,以无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元神之性耳;以有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欲念之性耳。行为者,日用之心;无为者,金丹之用心也”(《青华秘文〉)。
元神与元气、元精的关系非常密切。“元神见而元气生,元气生则元精产矣”(《青华秘文〉)。内丹修炼尤重元神,故《金丹四百字序》说:“炼神者,炼元神,非心意思虑之神。”内丹本的主导思想既为“返本还元”,故要求以先天制后天,从有为返无为,逐步消除气质之性。只要“气质尽而本无始见,本无见而后可以用事”;“以本元之性而用之,则气力先天之气也”;“先天之气纯熟,日用常行,无非本体矣,此得先天制后天无为之用也”(《青华秘文》)。从这一意义上讲,气功人静的锻炼过程,即为除欲神、炼元神的过程,这也是气功效应的关键所在。
有人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元神,认为元神是人的一种无意识(潜意识)活动,但其并非是“未被意识到的意识”,而是与生俱来的带有明显自然属性的“原生无意识”,与出于后天生活经验的潜移默化逐步积累而成的无意识(如心理定势之类)不同,是个体的一种强大而原始的内驱力源,每个人的生命活动都在不知不觉中为它所左右,其生理基础是皮层下中枢,与真正的意识(识神)有着本质的区别。当练动者进入气功态后,意识活动暂停,于是所有监视、压抑原生无意识,使之不能活动的因素不再起作用,这种无意识就得以充分活动起来,它不仅能迅速激发体内之生理潜能,而且对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直接进行调节,使之“阴平阳秘”,从而使机体处于最佳功能态中,达到最佳练功效果。这便是元神论在气功学中的重要价值所在。
日期:2012-08-06 19:46:42
5五脏神:
五脏神是指人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人之生命与神志活动在宏观层面分属于五脏支配并协调统一的整体功能。人之神志思维活动分属于五脏,分别为:心神,肺魄,肝魂,脾意,肾志。思维活动的五个环节是:意,志,思,虑,智;由心神统率并五脏神相互协调的。《灵枢,本神》说:两精相博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者谓之意,意之所存者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者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者谓之智!五种情感表现为:喜,怒,悲,忧,恐;也与五脏密切相关。而且,人的一切生命活动亦与五脏神主持。
那么,这五神究竟是什么概念呢?心为君主之官,心神亦居统率地位。魄的主要作用是由先天而来的本身固有的本能动作和感觉功能。魂的作用是人体在心的指挥下表现的正常兴奋和抑制作用。意是指在心之神明主持下进行的记忆和思维活动。志是指人的记忆和思维能够集中并保留下来的部分,包括记忆,动机,决心,技巧等等。按照现在语言来说,魂魄意志都是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一部分。这五神的概念,也不是说五脏分别产生某种精神活动,本质是强调脏器间的整体协调作用,强调五脏的健康对人神志活动的影响。实际上,一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好,五脏六腑特别是心脏不好,那么,他的思维决断能力将会大大受影响。历史上的明君也往往是在晚年或者患病的时候作出昏聩的决策。
6 盛的什么“神”?
1)元神是“本来无一物”的,没有指向性,是寂静不动的。识神和欲神从广义上说是一回事,实际上也是大部分重合的;非要分别的话,从我的理解上说,识神偏善偏理性偏向社会性,而欲神偏恶偏感性偏动物性;但欲与识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别,是一体的两面,正如阴之与阳。随着识神和欲神的积累,元神就“惹尘埃”了。所以,第一“盛”是要顺“道”去去“欲神”并让“识神”“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去掉尘埃,让自己回归“元神”的寂静不动之中去。在我们的历史传说中,大凡那些大圣先师最后都能飞升成仙,其道理何在?也就是说,那些能在历史上作出非凡成就有着非凡智慧的人,都是以心性修炼为基础的;没有这层修炼,不能认识自己的元神本来,就不会有那么大的个人能量。要做那么大成就,单单靠知识靠经验是不行的,得靠智慧。智,知也,识也。慧是什么,就是灵性,有了灵性,知识和经验才能发挥作用;这跟元神的作用分不开。因此,我本篇定名为---智与慧的修炼,旨在强调元神的作用。
2)圣人是要做事的,在为民做事的时候你不能什么都不做,那么,就要顺道而动,这部分就不能“无”了。我们从上面文章中可以知道,识神和五脏神存在联系。识神和欲神包括了人的一切意识体,也就是说一切的情感感知思维活动等等信息都包含在其中;而五脏神只是参与了其中部分信息的收集处理和输出,可以说其使用的信息量只占了冰山一角。五脏神又在心神统率下对这小部分信息进行协调处理,这个处理过程就关乎圣人的为人处事能否合于大道民心。因此,五脏神也要“盛”,也必须以“道”为指引。
3)不管元神还是识神还是五脏神,都是“寄宿”于人体的脏器之中的,因此,维持生命和保证脏器健行协调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养身也必须顺“道”而为,这就是说“盛神”要先“盛形”,当然,这“盛形”不只是躯体,还包括“精”和“气”。关于神形精气的关系,我们用一句话来描述:《青囊秘录》中记录"夫形者神之舍也,而精者气之宅也,舍坏则神荡,宅动则气败。神荡则昏,气散则疲。"。这设计中医养生的很多知识,前面涉及到小部分,我不展开来谈了。
日期:2012-08-06 20:01:43
4)我们上面三点都是从“人之神”来讲的,也无一离开“道”。我们前面也讲过,这个“神”在远古时期也用来描述“道”,那么,盛神也就包含了盛道。得道而盛之,也就是盛德。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盛神也是盛道德。元神来自无极界,和道本来就是一体的;得见元神本来,也就和道合一了。所以,本节内容大谈特谈“道”和“德”,其意义或许就在这里。
日期:2012-08-06 20:27:30
插一点题外话,也跟本帖有点关系。
在我们国家,一个人死了,往往叫做归天,或者回老家,这就是从元神角度来说的。
元神来源于无极界,通俗地说就是天。
人死后,元神回归无极界,就成为归天,或回老家,证实强调元神的主题地位。
至于入土为安则是从肉体方面说的。
肉体是元神的居所,元神和肉体的结合加之在这个世界的经历形成意识,也就是识神与欲神。
随着肉体死亡,意识也就消灭了。但元神不灭,归于天;肉体要分解,最后回归大地。
日期:2012-08-06 20:50:20
7 法五龙的内在逻辑:
我来谈谈本节的逻辑,这只是个人的想法,做不得准。如果我们把元神归于道(或无极),把欲神和识神归于阴和阳,把五脏神归于无形,那就很有逻辑性了。元神出无极界合于父母之精,相当于无极出太极;欲神和识神形成,相当于太极生阴阳;五脏神思虑出,相当于阴阳出五行。法五龙以盛神,实际是一个“逆向”的过程。这让我们想起《道德经》的两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然后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其中的逻辑,在我理解来说,很具有可比性。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