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读者也好,观众也好,对梁山上风风火火,有着轰轰烈烈作为的好汉们印象深刻、甚为喜欢,但对于露面较少的英雄好汉们就比较缺乏了解了。所以很多人不理解朱仝和雷横这两个小小郓城县都头,为什么仅仅凭借帮助过晁盖和宋江就在梁山上的座次如此靠前?其实,在梁山真正算得上好汉的人并不是108人,108人中不乏浑水摸鱼、人品低下之辈,但朱仝和雷横绝对在真正的好汉之列。他们也并非对晁盖宋江有恩这一个原因坐上高位。经过长期考验证明,“仁”朱仝与“孝”雷横的武力、人品是值得组织相信的。那么紧接着就有了另一个问题:朱仝、雷横这对难兄难弟,原是郓城县管下两个小都头,武艺一般高强,地位平起平坐,可为什么就上梁山后一个排在十二位,一个排在二十五位。我们不禁想起范伟老师的话来:
我就纳闷了,同样是生活在一起的人,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1、朱仝与雷横的差距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拉开差距的呢?这要他二人的从出场谈起,话说杨志要运生辰纲了,梁中书发下公文,要沿途各州县加紧巡逻。消息传到了郓城县,县令搬出俩个都头来,就是朱仝、雷横了。
这朱仝是身长八尺四五,有一部虎须髯,长一尺五寸;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似关云长模样;满县人都称他做美髯公;原是本处富户,只因他仗义疏财,结识江湖上好汉,学得一身好武艺。而雷横是身长七尺五寸,紫棠色面皮,有一部扇圈胡须;为他膂力过人,能跳三二丈阔涧,满县人都称他做插翅虎;原是本县打铁匠人出身(幸亏他没去打篮球);后来开张碓房,杀牛放赌;虽然仗义,只有些心地褊窄,也学得一身好武艺。
一出场,雷横就在与朱仝的对比中落了下风。
身高上,朱仝是身长八尺四五;雷横是身长七尺五寸。
长相上,似关云长模样,满县人都称他做美髯公;雷横紫棠色面皮,有一部扇圈胡须。
性格上,朱仝仗义疏财,结识江湖上好汉;雷横虽然仗义,只有些心地褊窄。
好似雷横就是来衬托朱仝的绿叶一样。看看他们的经历我们再整合:
雷横同志很幸运,在巡逻的时候看到赤发鬼刘唐醉卧灵官殿,被雷横逮了个正着,这样他带着刘唐敲开了晁盖家的门。雷横同志很老实,晁盖通过假认亲戚,轻易的哄过了雷横,刘唐的一声“阿舅”也使晁盖平时储备已久的面子派上了用场。雷横给了晁盖“面子”,晁盖自然要给雷横“金子”,于是雷横同志放了半道“误抓”的晁天王的“外甥”。从后来的事我们可以看出,雷横没有装,他是个老实人。或许他不知道,他抓的这个人,正是朝廷千方百计提防的“歹人”,这是后话了。刘唐带来的消息和吴用带来的计策直接促成了一个标志性的大事——七星聚义。接着他们的任务就是毁灭杨志的前途(当然,这只是客观上的结果),故事大家都知道,叫做“智取生辰纲”。
东窗事发,宋公明义释晁天王,晁天王动作比较迟缓到竟被官兵追上,而这些官兵就是由朱仝、雷横带领。两个都是讲义气之人,晁盖都曾与他们深交,他们也都想放走晁盖。可是,老实的雷横在方法上不及老道的朱仝。到了晁盖家,要围庄时两人起了争执,原来众人约定分兵前、后门“捉拿”晁盖,两人争着要守后门,其实争着要放晁盖。最后,雷横还是争不过朱仝的说辞,留守了前门。雷横没有了办法,在前门召集人手呐喊,他希望晁盖知道官兵已经来到,而逼走晁盖。而听到呐喊的晁盖在家里彷徨了起来,无奈从后门杀将出去,以至于连守护在后门的朱仝的话(朱仝说:“保正快走!”)都没听清楚。朱仝虚闪一闪,放开路让晁盖走。有意思的一幕出现了:雷横率人从前门“杀入”,朱仝叫他的人从后门“杀进”前门去捉人,于是乎,带去的兵马都扑了空。
而朱仝、雷横借机寻找晁盖,希望再助他逃离。朱仝先追上了晁盖,晁盖一面走,口里说道:
“朱都头,你只管追我做甚么?我须没歹处!”
朱仝见后面没人,方才敢说道:“保正,你兀自不见我好处。我怕雷横执迷,不会做人情,被我赚他打你前门,我在后门等你出来放你。你见我闪开条路让你过走?你不可投别处去,只除梁山泊可以安身。”
朱仝的话可是老谋深算啊!朱仝的话刚说完,雷横赶到了。只听得背后雷横大叫道:
“休教走了人!”朱仝回头叫道:“三个贼望东小路去了!雷都头,你可急赶!”
老实的雷横果然中计,向东奔去,雷横一路自然没有追上晁盖。最后雷横终于明白了:“朱仝和晁盖最好,多敢是放了他去?我却不见了人情!”这一回合,朱仝和雷横虽未配合,但漂亮的放走了晁盖。相比朱仝,雷横确实稍显稚嫩。
等到宋江干掉阎婆惜后的事情,我们又可以看到这两人做事的差距。宋江干掉阎婆惜,衙门要来抓人,又是朱、雷二都头。他们先给宋江的爹说了原委:
“太公休怪我们。上司差遣,盖不繇已。”
而这次的朱仝更老道,他叫士兵三四十人围了庄院。又对雷横说:
“我自把定前门。雷都头,你先入去搜。”
雷横进去先搜,当然搜不到什么。这也还了雷横在晁盖庄上留守前门的人情,更重要的,堵住雷横的嘴。朱仝道:
“我只是放心不下。雷都头,你和众弟兄把了门。我亲自细细地搜一遍。”
紧接着,朱仝吩咐雷横:“监著太公在这里,休教他走动。”而自己进了里屋,拉开了屋子里的一个铜铃。铜铃一声响,宋江从地窖里钻将出来。
原来,宋江和朱仝喝酒的是一次酒后失言说道:“我家佛堂底下有个地窖子,上面供的三世佛。佛座下有片地板盖著,上便压著供床。你有些紧急之事,可来这里躲避。”朱仝便记在心里。
多么细心之人!朱仝又及时的说:
“我只怕雷横执著,不会周全人,倘或见了兄长,没个做圆活处:因此小弟赚他在庄前,一迳自来和兄长说话。”这是朱仝第二次这样说了。
朱仝就这样又“救”了宋江一次。我们饶有兴趣的看到,搜查完毕的朱仝,出来对雷横说了这样的一句话:
“雷都头,既然搜不到宋江,我们只拿了宋太公去,如何?”
雷横虽然老实,但也不傻,他寻思:
“朱那人和宋江最好。他怎地颠倒要拿宋太公……这话一定是反说。他若再提起,我落得做人情!”
所以,朱仝要把宋江的爹和亲弟弟“拉去”衙门的时候,雷横终于有了表现的机会,他圆了场子,宋氏父子得以无恙。
日期:2012-06-12 21:41:17
2、雷横上山
在宋江上了梁山后,相信每每提及朱仝、雷横总是怀着感恩的心。在雷横一次路过梁山的途中,梁山得到了消息。晁盖、宋江听了大喜,随即同军师吴用三个下山迎接(规格很高)。朱贵早把船送至金沙滩上岸。
宋江见了,慌忙下拜,道:“久别尊颜,常切思想……”
相比朱仝,雷横对宋江的恩情应该算是微小了吧?可是宋江居然“慌忙下拜”。而晁盖只是动问朱仝消息,雷横答道:“朱仝见今参做本县当牢节级,新任知县好生欢喜。”(朱仝俨然又一个宋江矣)晁盖性子直,朱仝对他全把恩情做了,他这样表现也应该。而宋江的下拜,实在让我动容。还有那个领袖能如此?你管不管他是作秀,“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他是这样做了。比那些不装的人强多了吧?宋江请雷横入伙归寨,老实雷横也不绕弯子:
“老母年高,不能相从。待小弟送母终年之后,却来相投。”
雷横感于宋江与梁山的义气,有投义之心,这又是他与朱仝的区别了。只是他有老母在堂,“父母在,不远游”,他也不愿意把高堂之中的母亲搬到梁山,所以他没有掩饰的直接说道“老母百年,自来相投”的话来。老实之态,跃然纸上。故事讲到这了,就和雷横的母亲扯上了关系,这个关系,让雷横的上山之路不得不提前了许多。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