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眼看水浒》
第25节

作者: 王张三
收藏本书TXT下载
  简单的说,呼延灼去打桃花山,桃花山扛不住,向二龙山求救。二龙山人来了,很有意思的是,“花和尚”鲁智深在马上大喝道:“哪个是梁山泊杀败的撮鸟,敢来俺这里唬吓人!”这话激怒了呼延灼,上马和鲁智深大战,斗至四五十合不分胜败。紧接着杨志出马,呼延灼与杨志两个斗到四五十合,又不分胜败。这下呼延灼没辙了,进退两难。千钧一发之际,忽然慕容知府恰到好处的召回呼延灼,原来知府被白虎山一伙的欺负了,慕容知府无奈,只好召回悍将呼延灼。果然呼延灼一出马,就擒住了白虎山的孔明。“呼延灼擒住了白虎山的孔明”这个事件彻底的将三山拧成一股绳,因为桃花山得罪呼延灼在前;二龙山驰援桃花山在后;而和二龙山的战役还没结束,呼延灼又去剿灭白虎山,“三山”联合是必然了。更要命的是白虎山是宋江徒弟孔明、孔亮们的山头!这样在“三山”再加“梁山”势利的联合围剿下,就凭呼延灼和一个无能知府,结果可想而知了。

  杨志献计,孔亮去梁山搬队人马,三山人马在二龙山的领导下等待梁山大队人马。梁山大队人马很快来了,秦明首先出战,与呼延灼两个斗到四五十合,不分胜败。这时的慕容看到情况有些不妙了,赶忙鸣金收兵,及时的想出了分三路搬救兵的计策。于是乎,半夜,当他们为自己的计策暗自叫好时,三个城门口,三队送信的人马都被俘。老谋深算的宋江绝没他们想的那么简单!正是宋江亲自率领兄弟设的伏捉住了送信人员。听到消息的呼延灼咬牙切齿,冲着城门口去要活捉宋江。但他还是把宋江看的太简单了,自己一冲出城门就被宋江的团队不费力气的捉住。呼延灼这个举动可以被视为大胆的羊入虎口。宋江回到寨里,那左右群刀手却把呼延灼推将过来。宋江见了,影帝附身,又是精彩的表演:

  宋江连忙起身,喝叫快解了绳索,亲自扶呼延灼上帐坐定。宋江拜见。
  呼延灼和其他降将的反应是一样的,道:“何故如此?”
  宋江还是老话新说,道:“小可宋江怎敢背负朝廷?盖为官吏污滥,威逼得紧,误犯大罪,因此权借水泊里随时避难,只待朝廷赦罪招安。不想起动将军,致劳神力。实慕将军虎威,今者误有冒犯切乞恕罪。”
  说了半天,呼延灼好像感动了,道:“被擒之人,万死尚轻,义士何故重礼陪话?”
  宋江和众人继续做呼延灼的思想改造工作,终于,呼延灼沈吟了半晌,一者是宋江礼数甚恭,二者见宋江语言有理,叹了一口气,跪下在地道:“非是呼延灼不忠於国,实感兄长义气过人,不容呼延灼不依!愿随鞭镫,决无还理。”
  这句“非是呼延灼不忠於国,实感兄长义气过人,不容呼延灼不依!”值得斟酌。想想关胜和秦明这些人被俘上山后都没有说出自己对国家怎么样,只说因为宋江太讲义气了,愿意上山追随宋江云云。而呼延却说道“非是呼延灼不忠於国”,他为什么要说出这样的话来呢?呼延灼是在给自己辩解吗?好像没有这个必要了。其实在以后晁盖玩完后,宋江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后就知道呼延的深意了。当然呼延的深意来自宋江的循循善诱,在以后梁山内部招安问题讨论时呼延的话更有了意思,读者可以仔细体会。

  好了,接着讲故事。呼延在找到自己的第二个“家”后,就积极向组织靠拢了:打入以前的“自己人”、现在的“敌人”慕容知府的内部,“无间道”开始了。呼延灼轻松的骗开城门,再轻而易举的把自己的伙伴慕容送上了断头台。“三山”人马齐杀入,洗城!宋江“仁义”的喊了句:“休教残害百姓。”可是他的这句话对杀红眼了的土匪能起得了多少作用?不提伤心的,就看主要的吧,故事讲到这里就刚好回到开头了。就是我说的呼延灼是个纽带式的人物,是他的出现才让梁山与其他三山拧在了一起。所以呼延之后,梁山已不是以前的梁山了。这是一个新高度,就是此刻,小人物汤隆如愿的做了铁匠总管,晁天王也真正的被架空。这就是呼延灼的出现带来的连锁反应。呼延灼给各位的启示是:千万别小看你衣服上的任何一个纽扣,他可以要你的命!而汤隆给我们讲的是一个励志故事,名字叫《一个铁匠的奋斗史》。

  日期:2012-06-04 21:39:22
  九、略论董平之人品问题
  “人无完人”,是人都会有缺点。有人说,相比武艺,董平可以与秦明呼延灼比肩,但人品上,董平是“五虎将”乃至所有梁山好汉中最差的。这主要起于两件事,第一是宋江要打东平府,为了挑衅,故意派两个使者去下书,告诉知府,他要来“借粮”,并劝知府识大体,体谅他不忍开杀戒的“仁慈之心”而主动献粮。董平看了这个“劝和书”后大怒,要把梁山使者郁保四、王定六给砍了。就连知府都大仁大义的说出“两国开战不斩来使”这样的话来,而董平却执意要砍了这二人。最后,虽然没有砍人,但还是把这二人打的皮开肉绽,捆住送了回去。第二件是董平看上了东平程知府的女儿,因求婚不得而背叛朝廷投靠宋江,最后杀进城把程知府杀死抢走了他的女儿。

  首先,这两件事都是真的。但这两件事足以让董平位列“下等人品”的序列吗?
  关于第一件事,细细想想如果您是朝廷的公务员,有伙土匪要进城抢东西,进城前还假惺惺的说是来“借粮”的,劝你束手待毙,你会是什么感受?而且,董平是个武将,性格自然冲,“大怒”是再也正常不过了。至于他要杀来使,也说得过去,因为在朝廷的眼里,梁山根本没有和其处于“两国”的阵势上。
  第二件事,董平求婚不得,是真的;又怒了,这也是真的;最后杀进城把程知府杀死抢走了他的女儿,还是真的。但说他是因为求婚不得大怒而投降了梁山,我认为这是没有认真读原著的后遗症。且看,程太守回答董平派去求亲之人的原话是:
  “我是文官,他是武官,相赘为婿,正当其理。只是如今贼寇临城,事在危急,若还便许,被人耻笑。待得退了贼兵,保护城池无事,那时议亲,亦未为晚。”
  我们可以认真的揣度这段话,这并不是明确的拒绝董平。而且,没等到董平生气,梁山人马就兵临城下。战事甚紧,董平很快出城迎战了。董平出城后,确实是因为落入了宋江早设计好的埋伏而被俘。很多人不由得想当然说董平是主动投降的,这分明是没有认真读原著而造成的。事实是董平出城后与宋江厮杀过,最后中了埋伏,之后宋江诚心感化,甚至抬出了愿意让自己的梁山之位给董平的话,董平终于归降。最后,杀进城把程知府做掉而抢走了他的女儿。但值得注意的是,董平在归降宋江后说过的话,他说:

  “程万里那厮原是童贯门下门馆先生;得此美任,安得不害百姓?若是兄长肯容董平回去,赚开城门,杀入城中,共取钱粮,以为报效。”
  可以看出直性子的董平本来就对作为童贯门下门馆先生的程知府感觉不爽,程知府也并非好货。只因董平看上了他的女儿,才对其忠心效力而已。至于最后杀程知府,董平就确实有些不厚道了。这段微妙的故事可以看出董平并非是上面观点上说的人品特别低下,只能算人品“较低下”(玩笑话)。只能说董平人格有污点,但人品特别低下就没有必要了,谁没有污点?这也可以看出,董平做事完全不用脑子,难怪只做了武将。传言:

  董平心灵机巧,三教九流,无所不通;品竹调弦,无有不会;山东、河北皆号他为 “风流双枪将”。
  我只想说明,传言并不是都值得相信,他风流不假,但从哪里体现他的“心灵机巧”?
  董平能做到五虎将,确实有两把刷子,那双枪也不是吹的,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得到宋江的赏识。在攻东平府时,宋江在阵前看了董平这表人品,一见便喜。董平是帅哥,帅到连个大男人见了都喜欢,可见他长的不是一般的帅。宋江收了董平后更是做出了个出格的举动:
  先是纳头便拜,拜完了,道:“倘蒙将军不弃微贱,就为山寨之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