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品漱玉词:怀想古诗词里的那些百媚千红》
第41节

作者: 孟斜阳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5-27 11:53:58

  朱淑真在少女时期也曾“天资秀发,性灵钟慧”(宋•魏仲恭《朱淑真断肠诗词序》)。她的兴趣在于诗词文章,而非女红针线。她曾写过一首欢快明丽的《春景》诗:
  “斗草寻花正及时,
  不为容易见芳菲。
  谁能更觑闲针线,
  且滞春光伴酒卮。”

  她要趁春光明媚而及时地去寻觅鲜花,去与女伴们斗草戏耍。这不仅因芬芳秾艳的春景不易常见故而弥足珍贵,更重要的是大自然的春光唤醒了自己的青春之感,激发了对自己美好青春的珍惜之情,对春天倍感可亲可爱,因而她不肯为闺中“女训”、“女诫”之类所拘,去拿针缝线学女红针线,而要欢欣喜跃地举起酒杯,邀请春天这少女般的伴侣陪自己共度人生之良辰。
  然而,就是认为织女没有功夫赐巧、认为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传说非常可疑的朱淑真,也还是不能免俗,写下上面那首《七夕》诗一首:
  三秋灵匹此宵期,
  万古传闻果是非?
  免俗未能还自笑,
  金针乞得巧丝归。

  看,她也加入了乞巧女子的行列。这也许暗示了她最终无法抗拒世俗的力量,最终顺从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接受了命运对自己未来婚姻的安排。
  七月七日秋凉如水的夜晚,在瓜架或葡萄架下卧看牛郎织女星的女孩子会想些什么呢?稍谙一些世事的女子就不能不想到自己未来的婚姻家庭,或者未来婚姻家庭中的自己。传说中的织女就是是自己仿效的榜样。人们总是形容世间漂亮的女子“长得像仙女一样”,织女是天上的仙女,自然貌美。天下的女子都向织女乞巧,她自然又是心灵手巧无疑。如果自己同织女一样漂亮灵巧,该是多么令人心动啊!

  从一定意义上说,牛女传说既是传统社会中女性理想家庭模式的折光,同时也是巨大的社会压力下理想破灭的镜像。然而,深闺中的红颜女子们又用想象在牛郎织女之间架起了一道最浪漫主义的鹊桥――即使这桥不是由她们架起,她们也真心欢迎它的存在。这桥,是为了牛女一年一度的相会而搭建,更为了女子们不甘于理想破灭的心理和情感的张扬而架设。
  可见,朱淑真《鹊桥仙》词中的“巧云妆晚,西风罢暑”中的“巧”是其来有自的。而秦观词中的“纤云弄巧,飞星传恨”这一个“巧”、一个“恨”字都不是虚下。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古人编织的那份愁绪离我们好远,我们只能把握现在拥有的这份欢笑。 纵然一切只是梦,我们也会在梦境里体会到真实的如水般的暖潮。不要让这里的这份感情变得枯燥,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还是回头再读一首我们从小就熟悉的唐朝诗人杜牧那首《秋夕》诗,回味一下儿时对七夕传说的那些美好梦想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日期:2011-05-29 16:16:23

  七,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一种惆怅,一段情殇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
  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
  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谒金门•春半》

  从这首词中,八百多年后的我们读出的是一种无边无际、苍茫浩渺的春愁。这是一个爱而不得的红颜女子内心深处散发的弥天愁雾。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春暮时节,花落红飘,流水无情。在一个怀着落寞心绪的女孩子眼中,触目皆是令人伤心的景象。作为对生命意识和时令节序最为敏感的词人,面对满眼春光,自然会触目生情,而此刻词人且进而“情无限”,这就一下子把人引领到一个热切、幽远、清空的审美境界。这一句令人想起李煜《清平乐》中的“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那么,“触目此情无限”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呢?

  “十二阑干闲倚遍 ,愁来天不管。”词人以一个动态的行为刻画和一个静态的心理描绘,形象鲜明地生发、伸展着“触目此情无限”的意蕴:她竟走到楼台的最高处,从这头到那边把一道道的“栏(阑)干”都“倚遍”。 希望渐去渐远,绝望步步临近,纵有春光无限好,亦是“逢春触处须萦恨,对景无时不断肠”(《伤别》)。
  “十二”极言其多,未必是确数。“栏干”是楼台上的栏干。早在上古时期就有“黄帝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的传说(《史记•武帝纪》),“十二楼”以及由此衍化成的“十二栏杆”。它先指神仙居处,如“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薛逢);后借为女子闺阁的代称,如宋词中“十二楼中双翠凤,缈缈歌声,记得江南弄”(晏几道)。倚栏而叹或凭栏远眺,是古代诗客词人或志士征夫寄兴抒情的典型表现,如词中有“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干”(李璟)、“天如水,画栏十二,少个人同倚”(苏过)等的名句。朱淑真这里以“倚栏”这一镜头将凄婉、惆怅之态鲜明生动地凸现出来。

  当“十二阑干闲倚遍”,花开花落已然明了于心,而那无以绽放的青春和无以释放的爱恋也被落花轻轻触动,于是那香消玉陨的悲凉与年华渐远的感伤,便和着蓬蓬勃勃、绵绵不已的芳草,延伸出一片茫茫无际的断肠情怀。令人断肠的又岂止是落花,她倚遍阑干,而愁绪依旧撩乱满怀。愁闷难当之际,这弱女子不禁发出了“愁来天不管”的叹息和怨嗔。极言愁之深、愁之广和愁之郁结难解,显见她心中已是怆恨已极,心乱如麻,哀痛之声已经有些绝望了。以至连“天”在内什么都不管不问了!

  “好是风和日暖 ,输与莺莺燕燕。”风和日暖,春光明媚,百花竞放,万紫千红,到处呈现出盎然生机,到处焕发着谐美情趣,再冠以一个“好是”,则诱发着人们的热烈向往。这样的春光里,本当象上次湖畔同游一般,和心上人在一起同享游春之乐。不想春景虽好,自己心头别有幽恨,愁怨难当,故觉得满眼春光非己所有,只好成全了那些双双对对地享受春光的黄莺和燕子。莺莺、燕燕,双字叠用,并非是为了凑成双数,而是点明它们都是双双对对的情侣,以此来映衬自己的孤独寂寞,表达了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

  “满院落花帘不卷 ,断肠芳草远。”这两句透露了她愁怨的根源。“帘不卷”却知“满院落花”,可见春景触目早已千百遍。花开无语,花落无声。朱淑真曾在《暮春有感》一诗中说 :“故人何处草空碧,撩乱寸心天一涯 。”《晚春有感》也有句云:“断肠芳草连天碧,春不归来梦不通。”由此可知,她所思念的人在漫天芳草的远方,相思而又不得相聚 ,故为之“断肠”。 最后以“断肠芳草远”收尾,收得清空婉丽,言有尽而意无穷,读来情思缱绻,荡气回肠。 这样的结尾,让人想起晏殊的“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踏莎行》)、李清照的“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点绛唇》)。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