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07-22 21:25:49
北宋末年的西北战争就是舍本逐末,一直干下去,就是把自己耗死。
●●●●●●●●●●●●●●
突然有个不太恰当的联想
北宋末年的靖夏城之战、统安之战,感觉有点类似唐朝的怛罗斯之战
(我当然知道历史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咱们不要非得要求细节上的完全相同,而是要学猪哥的“但观大略”才不会见树不见林而能真正把握历史的神髓)
怛罗斯之战唐朝西域军队的精锐几乎消耗殆尽,在不久后便发生安史之乱,那时,西域也不能不留军队(尽管最后很可能还是守不住,但又有谁敢说要放弃西域之地)。于是,高仙芝跟封常清只能带很少的西域劲卒入内地去跟安史叛军作战,他们手下的“大军”多是临时征召来的无经验的乌合之众,失败也就不难想见了!
统安之战后,北宋西军的精锐也丧失过半,在不久后便发生靖康之难,那时,西北也不能不留军队(尽管最后很可能还是守不住,但又有谁敢说要放弃西域之地)。于是,种师道跟种师中只能带很少的西军劲卒入内地去跟金军作战,他们手下的“大军”多是临时征召来的无经验的乌合之众,种师中的战败也就不难想见了!至于种师道则是在麾下兵马聚集数目超过了金军都还不敢与之一战,只敢提出趁金军不备而偷袭的方案,虽说兵不厌诈,但这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宋军战力如何了…………
日期:2012-07-23 23:30:20
(39.)
──李元昊以游骑跟散兵作为掩护以及牵制性兵力,而其大部队则趁隙主攻宗哥城。
这一点,唃厮啰跟安子罗都想到了!
然而,李元昊大举动兵往攻宗哥城,其实还另有所图。这则是唃厮啰与安子罗都没有想到的。
李元昊的意图在于:透过『攻敌所必救』的手段,来达到主导并掌握敌军动向的目的(也就是《孙子兵法》所说的“制人,不制于人”)。
安子罗之前没能保住牦牛城,已经使青唐城失去了屏障。若是西夏军再占领了宗哥城,则后吐蕃与西夏的战事必然全面陷入被动。
所以,安子罗在得知李元昊亲率大军往攻宗哥城的时候,安子罗必然加紧行军往援宗哥城。
李元昊则正好针对这一点,对安子罗来个围城打援、以逸待劳、瓮中捉鳖。
当初,苏奴儿攻打牦牛城的时候,就是没有这样做,才导致了西夏军丧师牦牛城下的结局。同样的错误,李元昊当然不会犯。
李元昊一边命令各部队作好“欢迎”安子罗的布置,一边在脑海中思索着他的整个战略布置:
●李元昊在攻破牦牛城之后,没有一鼓作气,集中全部军力直扑青唐城,那是因为,一来青唐城经营多时而积蓄的力量不薄,二来也是在青唐城外还有安子罗这一支强劲的作战力量。所以,若李元昊直接攻打青唐城,则必会陷入青唐城与安子罗夹击之间。
●因此,李元昊有必要将安子罗引离青唐城。让安子罗大军距离青唐城远一点,安子罗就无法获得来自青唐城的援助。这样,李元昊就能更加事半功倍的歼灭安子罗这一支吐蕃的战力。
●于是,接下来,就是要作势攻打一个足够引诱安子罗前往救援的战略要点,让李元昊可以围城打援、以逸待劳,对安子罗来个瓮中捉鳖。
●李元昊选择用来进行“攻其所必救”的战略的地点是──『宗哥城』。李元昊的考虑是:一来,宗哥城距青唐城有一些距离,安子罗大军开到宗哥城就不会那么容易得到青唐城的援助了!二来,宗哥城位置偏东,更方便西夏军维持与国内的连系、保住退路。
●当然,李元昊的主力虽然主要目的在于歼灭安子罗,但是李元昊也不可能放任青唐城或是后吐蕃王国其它地区派出援军与安子罗会师。所以,李元昊遂又分兵以散军游骑去牵制青唐城及其周围地区城市。
●宗哥城在青唐城东边,牦牛城在青唐城的北边。如今,李元昊亲率大军往东移动去攻打宗哥城,此外,李元昊命大将野利遇乞统整各路散军游骑从青唐城北方的牦牛城逐渐往南方移动。
●李元昊最终的战略意图,就是要先把安子罗这一支战斗力量给歼灭,然后与野利遇乞从东方与北方,形成一个新月形的包围军势,一步步逐渐进逼、勒紧青唐城。
现在,后吐蕃王国境内的吐蕃与西夏之战,分成了三个战场:
第一个战场,在宗哥城一带。李元昊正在这儿布置好,就等安子罗前来自投罗网。
第二个战场,则是在青唐城外围。此时,西夏大将野利遇乞也已经率军前来在青唐城外围驻军。野利遇乞的任务是牵制青唐城,使青唐城腾不出手脚去援助安子罗。所以,野利遇乞大多时间只是一个震摄的存在,尽量不直接与青唐城硬碰硬,而是要等到李元昊的大军前来会合,再一起合力攻下青唐城。然而,野利遇乞也不能老是只呆呆的静止不动,否则,青唐城内的人可能就会看破野利遇乞的真正意图与实力。
因此,野利遇乞一方面验广设虚砦以张声势,另一方面则不时对青唐城发动小规模攻击,或是不时将劝降书信射入青唐城中。
在野利遇乞的种种动作之下,青唐城内军民完全搞不清楚其虚实,也就不敢轻举妄动。野利遇乞的牵制青唐城以断安子罗外援的意图也就达到了!
野利遇乞的兵力若真要攻破青唐城自是不足,但牵制青唐城的行动却已是足够了!
第三个战场,则是在牦牛城与宗哥城到青唐城之间。这一地区之间,西夏军多没有真正进行主力攻打的地方,而只是四处纵掠。由于,西夏军在这一地区神出鬼没,令吐蕃人捉摸不清其行踪,这一地区的吐蕃人因此风声鹤戾草木皆兵,而即使手上兵力充足亦均不敢分兵他救,只能闭门各行自保。
在这种岌岌可危的艰险形势之下,唃厮啰立即召集大臣豪酋至王殿中召开会议,而宋朝派来常的外交常驻使节团的蔡仲回一行人也在其间。
在殿堂之上,吐蕃重臣们意见分立、百计难定、议而不决。
蔡仲回则因对后吐蕃之地的情况不熟悉,兼且毕竟是外人,所以他也不好主动发表什么意见。因此,在整个议论的过程中,蔡仲回都保持着沉默。
会议接连召开了数日,各地消息不断传来,各种意见也不断被提出。
尽管一直没能议出个结果来,但是作为决断所需的信息,这些已经足够了!
『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之在众,断之在独。』这句话描述了一个领导者做决断时的情况。
现在,众人谋也谋了,虑也详细的虑了,接下来,就是唃厮啰独立下决断的时候了!
断之在独,无论是谁也无论是何事,做决定前要深思熟虑更要听听各方面的意见,但是最后的结论最后的选择仍必须由领导者自己去做。
这是没有人能够分担的,只属于领导者的孤独与责任。
唃厮啰,终于要说出他的决断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