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残局——中国式王朝的崩溃路径》
第18节

作者: 麻辣摇滚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来自城外的阵阵呐喊声中,天子一声叹息后放下了他手中的官帽和账簿——满城尽带黄金甲所带来的后果让他不得不严肃面对这当下的现实。官帽当然还是要继续卖下去的,但不是现在。现在的任务是救火,帝国大厦火光冲天,再不救就成一片废墟了。
  但形势确实严峻。因为帝国的主要作战部队都在西北抵抗羌人的进攻,不能轻易调回,否则很有可能引狼入室。当然即便他们赶回来恐怕也来不及了,远水救不了近火。京师救火,还得立足于自救。
  中官们都不说话了。

  中官都很聪明,知道什么时候说话对自己有利。现如今他们怕说错话会掉脑袋。
  灵帝的脸铁青铁青的,这是一张纵欲过度和焦虑过度的脸。他也无计可施,对于军事,灵帝确实一窍不通。此刻,他多么希望,帝国的救世主从天而降,来拯救他摇摇欲坠的江山。
  这个人终于出现了。他不是别人,而是皇甫规将军的侄子、北地太守皇甫嵩。皇甫嵩在帝国的危急时刻提了几点建议,这其中包括把天子卖官的钱拿出来招兵买马,鼓励地方豪强们县自为战,人自为战。这些建议,天子都答应了。没办法,帝国大厦的火势实在太猛,不出点血看来是不会有人出来卖命的。
  这就是血酬,这就是帝国潜规则。这些道理,灵帝还是懂的。
  但是让灵帝为难的是皇甫嵩的最后一条建议。皇甫嵩提出,要解除党禁,大赦天下党人,平反冤假错案,以此来争取士气人心,使暴乱自平。灵帝觉得这个工程实在太艰巨也太艰难了。十二岁时的那个惊魂之夜让他一直心有余悸。那夜之后,多少人头落地,现如今如果推倒重来,会不会内忧外患齐头并进呢——外面暴乱未平,内部党争又起,党人会不会趁着大赦之机给他来个旧账新账一起算?!

  帝国的暗涌可以在外头,也可以在里头——不可不防啊。
  但是皇甫嵩在最后还是把天子给说服了。皇甫嵩给他描绘了一幅可怕的情景:如果不大赦天下党人,那党人和张角们合谋,叛乱将蔓延开来,整个局面将不可收拾……
  灵帝不说话了,于是一切都按皇甫嵩所提的建议去做。这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做法,一个帝国看上去要缓过气来了,特别是最后一条,大赦天下党人使这个身受重创的王朝奇迹般地复活了,因为它挽救了一个帝国的人心士气,使得交战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说在这一点上,皇甫嵩的远见功不可没。然而利弊总是相间。皇甫嵩自己也没意识到,他的某条建议竟为帝国防洪堤撕开了一条裂缝——鼓励地方豪强们县自为战,人自为战出发点是好的,但豪强们也从此有了日益坐大的机会和理由。一个即将到来的三国时代正神鬼莫测地蜷伏在不远处静静地打量着这个已显苍老的帝国,就像一头踌躇满志的老虎一样。

  当然,这已是后话了。
  日期:2012-06-06 21:27:34
  人世间的事情不能深究
  局面稍微稳定了一些的时候,灵帝却开始发怒了。
  灵帝发怒是因为他感到失望。
  对中官们的失望。
  种种迹象表明,中常侍徐奉等人有勾结黄巾军内外作乱的嫌疑。而在他们身后,竟有王甫、侯览在操纵与撑腰。

  这样的发现重重地打击了灵帝。
  曾经,他把中官看成是他最可依赖的亲人,甚至他经常对人说张常侍(张让)就是他爹,赵常侍(赵忠)就是他妈,现如今,爹妈们心存二心,面目模糊,怎不让他肝肠寸断?他把中官们都叫到一起,狠狠地训了一顿。
  天子一怒,士大夫们高兴了,他们似乎感觉到帝国的春天马上要来了。他们趁热打铁,要把中官拉下马,一洗一个阶层多年来的冤屈和压抑。侍中向栩和郎中张均上疏天子丨弹丨劾诸常侍勾结匪患、祸国殃民。为早日平息暴乱计,应该让常侍们人头落地,以息匪患、以谢天下。灵帝不动声色地将向栩和张均的奏疏扔给常侍们看,诸常侍吓得那叫一个魂飞魄散,纷纷表示要去洛阳狱中面壁思过。

  但是最终到狱中面壁思过的不是诸常侍,而是向栩和张均。毕竟帝国的早春二月是乍暖还寒的,更何况这两个愤青士大夫误读了变幻莫测的政坛气候——灵帝生诸常侍的气确实不假,但归根结底,那也是亲人之间的磕磕碰碰,是可以化解的小摩擦。如果外人误闯进来鲁莽地劝架,特别是劝架的立场又是如此的爱憎分明,那最终受伤的只能是那些不知深浅的外人。

  当然灵帝这么做也是出于帝国政局稳定的考虑。他是真怕士大夫们借此事东山再起,最后祸及皇权——诸常侍勾结匪患却长时间受宠,诸常侍要问起罪来,天子是不是也有罪过呢?天子一直打压士大夫阶层,最后搞得民心思乱,士心思散,难道天子就不应该为眼前这场暴乱买单吗?!
  所以人世间的事情不能深究,灵帝也只能将诸常侍的问题死死捂住。灵帝甚至把处置向栩和张均的权力交给了他视为爹妈的张让和赵忠。但是向栩和张均究竟有什么问题呢?这个连灵帝自己也想不出来。好在张让和赵忠也真是有才,他们给向栩和张均按的罪名是勾结张角、图谋不轨。这是向栩和张均奏疏上给诸常侍下的罪,张让和赵忠就让他俩自己担当了。

  在帝国的监狱里,向栩和张均吐血而亡——他们真是给活活气死了。
  日期:2012-06-07 08:46:03
  历史佬儿一声叹息
  对于人类来说,很多时候,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
  所以在以暴制暴的时候,胜利的一方往往是拳头比较硬的那一方。
  东汉帝国在与黄巾军的大PK中,依靠拳头取得了暂时的胜利。

  因为帝国的紧急动员能力还比较强,特别是左车骑将军皇甫嵩的拳头还比较硬——黄巾军就这样败于帝国的铁拳之下。
  这是致命的一拳,但同时,这也是帝国的最后一击。
  因为人心散了,帝国再也不能捏紧拳头往前出击了。
  人心散了最主要的标志是皇甫嵩的心散了。这个帝国的有功之臣在回师途中被收回了将军印,同时还被剥夺了民户六千的食邑。与此同时,赵忠等十二名中常侍被封为列侯,理由是讨平张角有功。
  皇甫嵩当然明白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他得罪了赵忠。
  平定黄巾之乱后,皇甫嵩在凯旋途中干了件让赵忠不高兴的事——他看见赵忠在冀州的庄园实在太过奢华,便上书天子要求没收。
  皇甫嵩这么干不仅赵忠不满意,灵帝也不满意。
  灵帝不满意并不是他认可赵忠可以拥有奢华的庄园,而是觉得皇甫嵩不应该在这时候上书。
  因为得胜将军的上书给他造成了压迫感。在他看来,这不是上书而是兵谏。
  所以灵帝出手了。所谓“兔死狗烹”,自古以来的君臣之道无非就这四个字。

  皇甫嵩黯然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他回到了在洛阳的家。
  但是他的老朋友阎忠却为他鸣不平。阎忠劝他“为身家性命计,不可束手待擒”。而“庸主不可侍,不如反了吧……”
  皇甫嵩一声叹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对于他来说不仅可以决定一个家族的身家性命,也可以决定一个帝国的身家性命。现如今的帝国已是命若琴弦,随时可能弦断曲终。
  所以皇甫嵩的叹息既是一个落魄将军的叹息,也是历史佬儿发出的一声叹息。

  但是历史最终没有选择皇甫嵩。
  因为在皇甫嵩的生命基因中,他在很早的时候就被洗脑了。传统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家国文化视野上的分歧使他注定了和张角是两路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