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造反之后与明朝在辽地形成了军事对峙的局面,而这个对峙局面在当时其实非常有利于明朝。简单概括来说可以用“四打一”来形容,即辽东镇、蒙古、朝鲜、东江镇四个对手,同时在三个方向与后金对峙。在这种局面下,又因为有熊大人的“三方布置策”,所以后金等于被关进了辽东这个囚笼之中。
对于后金来讲,这种情形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后金最擅长的外出抢犯受到了制约,倘若辽东某日遭遇天灾,赤地千里,那不能出来抢饭的后金,就只有饿死在辽地了;而如果老天年年都风调雨顺,天下皆是五谷丰登,明朝倒没什么,但后金就惨了,会死得很快!
原因很简单,明朝是一个人口过亿的大国,若是连年大丰,则必然国力大增,一旦“人口负担”由于物资丰富而越过了拐点变成“人口优势”了,那后金将会面临数十万大军铁桶一般的围攻,所遭遇的必定是灭族之灾!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就是后金地区每年都大丰收,而同时明朝的两京十三省却连年遭遇天灾,不过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除非神仙作法)。
综上所述,其实后金全族的前景命运是很堪忧的,只能暂时在同明朝一起遭了天灾的夹缝中才能生存,而倘若小冰河期一过(比如1650年以后),等明朝恢复了元气,壮丁才区区几万人的后金,想避免灭族,恐怕只有远遁西伯利亚了。
日期:2012-07-16 09:07:25
连载85:王在晋神机妙算(二)
在看破了这样的远景之后,或许我们就更能理解王经略初到辽东之时,并不急于扩军备战,也不追求耗费财政如何“沉雄博大”,而是只修八里铺重城,稳固住山海关,以及搞搞三方布置策就可以了。王大人的做法,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消极了一些,但其实却在不经意间布下了埋伏。因为王大人养的是客兵,若要出征,那随时都能拉出去打,而现在虽然不多但花钱也不多,且不用去关外铺张浪费,修那么多没用的城池台堡(东方版马奇诺防线),节约下这些银子(每年500万),过个三年五载的就能凑够军费,一次性锁定胜局了,实在是凶狠老道之余还特别经济划算。
不过,虽然王大人说得热闹,可他如何在三五年之内都能牢牢地稳住战线呢?王经略给出的答案是“三方布置策”,他在天启二年六月的一次条陈里说得很清楚。王大人说,他依仗毛文龙拖住了努尔哈赤的后腿,又联合蒙古部落来抑制后金的攻势,在两头有威胁的情况下,努尔哈赤在夺取广宁之后的几个月里,都如同乌龟一样缩进了壳内,因此他王经略便获得了一个空档期,得以将辽东镇好好地整治了一通了,并最终达到了“奴即来,臣亦有所恃以无恐”的效果[2]。
那么,这个策略是否对后金形成了钳制呢?至少,有一个人是非常的赞同,此人就是努尔哈赤!
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且让后金上上下下都能跟他能统一思想,努尔哈赤特意在开会时候,向各旗旗主传达过这个精神,话说得很直白:
是月,帝聚诸王臣议曰:“……东南有朝鲜,西北有蒙古,二国俱未服,若释此而征大明,难免内顾之忧,必另筑城郭,派兵坚守,庶得坦然前驱,而无后虑矣。”[3]
由此可见,努尔哈赤也很认同朝鲜、蒙古对后金形成了威胁的,并且在会议上提出要以加强城防来应对。
作为王在晋的对手,努尔哈赤关有这样的认识,以及当时后金原地踏步的情形,都充分说明了东江镇的牵制作用,以及三方布置的奥妙所在。不过,王经略的眼光还要长远一些,他依据当前的形势,非常精准地提出了他个人对局势的度算(或者叫预言),而此研判一出立马语惊四座!
王大人说,后金不久必然会放弃广宁,而且还会一直退到三岔河以东去——“奴将弃广宁,而画河以守”!
这个判断在当时来看太匪夷所思了,因为后金在前不久才刚越过三岔河,并一举夺取了辽东巡抚驻地广宁;当时的巡抚王化贞溃不成军、仅以身免,而经略熊廷弼则带着几百万辽民直奔山海关而入。
此时,辽东可谓人人自危,许多人甚至认为连山海关都保不住了,可是仅仅过了五个多月,王经略到任也才只有两三个月,居然就提出后金将不得不放弃广宁,还要退往三岔河以东去,您王大人到底凭的是什么呢?
短短两三个月,您老人家在辽东镇,也就补充了些军械、粮草,招募了些新兵,整治了一下溃军,处理了些逃将……无非是搞了些修修补补,而若是想要给予后金迎头痛击,并迫使努尔哈赤放弃辽东重镇广宁,不打几场恶仗,不拼出个死活,就想让后金走人,恐怕在痴人说梦吧?
然而,后来的事实却让人目瞪口呆,过了没多久,后金果然放弃广宁,并确实退到了三岔河以东,而且还大有这一去就再也不想回来的迹象;此时,人们不得不问,难道王大人他会什么法术吗?是撒豆成兵呢,还是招了天兵天将来助阵?
--------------------------------------------------------------------------------
[1]【《清太祖实录》“大明毛文龙遣兵袭鞍山驿,城守巴布泰败之,杀兵千余,生擒游击李良美。帝闻鞍山有警,即夜入沈阳,诸王俱向鞍山进发,至途中,闻敌兵已败,乃回。”】
[2]【《三朝辽事实录》卷九“王在晋请接济海外疏云……臣使文龙以牵其尾,率西虏以控其头,奴必蠖伏龟缩,保郛壳以自完。臣得乘暇时,毕余力以图整顾,数月间以恩义结人心,收其奔北之神魂,以威令严军伍,消其螳螂之意态……奴即来,臣亦有所恃以无恐。哨马日往来于前屯、宁远之间,扰其耕牧。出关三百里,田无五谷,贼不得粮,进无可资,退无可食。奴将弃广宁,而画河以守,我即不能长有广宁,而西虏得之,犹胜奴之踞之也。如此则边境安,而国家安矣。”[李澍田 编《先清史料(四集)》吉林文史出版社 223页]】
[3]【《满洲实录》卷七 “是月,帝聚诸王臣议曰:‘皇天见祐,将辽东地方付与我等,然辽阳城大,且多年倾圮,东南有朝鲜,西北有蒙古,二国俱未服,若释此而征大明,难免内顾之忱,必另筑城郭,派兵坚守,庶得坦然前驱,而无后虑矣。’”】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