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那些事儿》
第15节

作者: 沧海一粟1101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6-15 10:14:47

  60.
  就在李鸿章无计可施之际,从太仓城内传出了一个好消息:城内粮食已经所剩无几,太平军准备归降淮军。
  真是久旱逢甘霖,天助淮军也。
  最终,蔡元隆准备在4月26日归降,李鹤章大喜过望,如约而至。26日正午时分,太仓城门洞开,数千太平军出城准备投降。李鹤章刚要入城,突然城外一片混乱——太平军援军到了。
  李鹤章回过神来,知道中计了,急忙下令撤兵,但为时已晚。太平军里应外合,大败淮军,主帅李鹤章虽然腿部中枪,但很幸运地捡了一条命回来。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没想到处于绝境的太平军还会使诈。
  太平军诈降取胜的消息让李鸿章恼羞成怒,于是,调集淮军主力和常胜军疯狂进攻,要不惜一切代价攻占城池。不仅要为屈死的淮军将士报仇,更要找回丢失的面子。
  淮军的炮火虽然很猛烈,但太平军殊死抗拒,屹立不动。
  后来,太仓城内的太平军不仅缺粮,而且四周城墙全部被淮军的炮火轰塌了,眼见城池不保,便在5月初选择了主动撤退。
  就这样,经过一番苦战,李鸿章终于率领淮军攻下了太仓。
日期:2012-06-15 12:59:37

  61.老李的心病
  太仓失守后,李秀成部被迫放弃原定“进北攻南”计划,赶回救苏州,力保苏州这块根据地不失。他制定了兵分4路进攻上海、昆山、常熟、江阴的主动破敌计划,借此减轻苏州的压力。但太平军内部已经开始分化,这个计划没能付诸实施,结果,太平军只能消极防御,被动应战了。
  1863年6月,在初步扫清苏州外围后,李鸿章决定采取“以剿为堵”、“规取远势,以剪苏州枝叶,而后图其根本”的战略,制订了三路进军的计划:北路李鹤章、刘铭传从常熟进攻江阴、无锡;中路程学启统率,由昆山直趋苏州;南路则下攻吴江、平望,切断浙江太平军增援的道路。
  就这样,各路军队展开了全面合围苏州的攻势。
  7月,苏州与杭州的陆路通道被常胜军和淮军程学启部切断;9月,江阴又被淮军李鹤章、刘铭传部攻占。11月中旬,淮军便兵临苏州城下了。
  苏州自古就是江南重镇,在清代是江苏的省城。太平军占领苏州后,成为了太平天国苏福省省会,李秀成长期精心经营苏州,想把苏州建为第二个天京,是太平军占领的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日期:2012-06-16 09:45:55

  62.
  如今,李鸿章虽然是江苏巡抚,但却无法在江苏的省城苏州办公,所以,攻占苏州是他梦寐以求的事情。
  谁和我老李抢头功,我老李就和谁急。
  但让李鸿章郁闷的是,还真有蹬鼻子上脸的,这就是“英法干涉军”和“常胜军”。
  先说这些“洋兵”,给他们权力布防上海已经相当不错了,但绝对不允许他们和我老李抢头功。再说,万一这些“洋兵”攻城后拒不撤兵形成“太阿倒持”之局,那就难办了。所以,李鸿章要让这些“洋兵”离苏州远一点。
  再说,“常胜军”,虽然对镇压太平军有用,但可能对李鸿章的权势及清政府造成威胁,所以,他一直伺机对其加以制抑,使其当下能为己所用,又免日后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在给朝廷的《整饬常胜军片》中,他就列举了一些条款,建议“渐收兵柄”,“以后办理稍有头绪”。
  虽然已经兵临苏州城下,但守城太平军浴血奋战,所以苏州久攻不下。不过,对清军来说,形势仍然非常有利。李鸿章对攻下苏州的“头功”还是很有信心的。
  一同围攻苏州的戈登却认为苏州城太大,“常胜军”人数太少,要求再招洋兵,才能迅速攻下苏州。
  好小子,想和我老李抢头功,没那么简单。没有了“常胜军”,淮军照样能拿下苏州。
  出于这种私心,李鸿章拒绝了戈登的要求。

日期:2012-06-16 11:18:33

  63.
  但戈登再三要求,李鸿章实在是被缠得没了办法,便同意“常胜军”再招一百人,但这是有条件的,而且非常苛刻。条件是这样的:
  1.不管能否攻克苏州,这一百名新招洋兵在一个月后必须辞退。
  2.如果攻下苏州,“常胜军”必须与淮军程学启部一同进驻,而且在五天之后“常胜军”就要撤离苏州,回到昆山。

  戈登火了,这是干啥,像防贼一样防着我“常胜军”?要知道“常胜军”也是被清政府认可的合法军队。于是搬出新任英国驻华陆军司令伯郎(Brown)出面与我交涉。
  这个伯郎更是嚣张,不仅为戈登鸣不平,甚至提出要亲率英军攻城。
  和太平军的矛盾是国内矛盾,天大的事我们都可以关起门来自己解决,轮不到你们这些洋人指手画脚。在我大清国土上,如此嚣张、放肆,欺人太甚。
  李鸿章虽然着急愤怒,但大清国力太弱,他不能在这种紧要关口得罪洋人,所以,权衡利弊后,只得借故推脱,不与伯郎见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