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江东----老孙家的那些事》
第34节作者:
朝阳沟往事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各自的雄心壮志注定他们不能成为朋友。而伪君子和真小人之争的结果,是伪君子败了,因为伪君子还带着个君子二字,这二字束缚了他的手脚。比如,他不能投降曹操,那怕是一种阳奉阴违的权宜之计也不行。
刘备孙权的争斗,也注定了极力维护孙刘联盟的鲁肃诸葛亮两位重臣的人生悲剧。
日期:2012-06-14 09:52:57
12 联盟捍卫者的“离开”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冬天,身心疲惫的孙权又接到一个噩耗,鲁肃鲁子敬因病在陆口去世了!
鲁肃享年四十六岁,孙权很悲痛,亲自为他举办丧事,并参加了葬礼。诸葛亮也从益州赶来为鲁肃吊孝,在灵前哭的非常哀痛。
事实上,都督周瑜死的时候刘备派来吊孝的并不是诸葛亮,而是庞统庞士元。现在鲁肃死了诸葛亮却不能不来吊孝,因为东吴君臣上下,只有鲁肃是真心维护孙刘联盟的,而在蜀汉内部,真心维护孙刘联盟的,也只有诸葛亮和诸葛亮的心腹爱将赵云。诸葛亮和鲁肃虽然各为其主,却有着相同的政治观点,可谓是一对知己。先是鲁肃给孙权提出了《榻上策》,到赤壁之战前诸葛亮也给刘备提出了《隆中对》,英雄所见略同。
自鲁肃死后,东吴主战派占据了上风,破坏了鲁肃一生坚定捍卫的孙刘联盟关系,只剩下诸葛亮独木难支,无法阻止刘备为关羽复仇,导致了夷陵之战蜀汉惨败。
鲁肃病死前,他的妻子已经怀有身孕,等鲁肃突然病逝后,他的遗腹子才出生,取名为鲁淑。在孙权的六子孙休当皇帝的永安年间,鲁淑升为昭武将军、都亭侯,历任武昌督、夏口督。鲁淑死后他的儿子鲁睦继承了他的爵位,统领他的军队。
孙权对鲁肃的评价很高,把他比作是东汉开国功臣之首邓禹。称赞他深谋远略,在重大事件的决策上甚至超过苏秦和张仪这两位著名谋士。
孙权又认为鲁肃有二长一短,一长是刚见到自己就给自己提出了“榻上策”,为自己规划了与曹操鼎足而立,然后称帝图谋整个天下的蓝图。另一长是在赤壁之战前,满朝大臣都主张降曹,而鲁肃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抗曹,并建议孙权速速召回顾命重臣周瑜。
一短,就是鲁肃主张把南郡借给刘备,导致刘备逐渐坐大后尾大不掉,关羽占据南郡控制长江中上游,直接威胁东吴的安全。然而这件事,却不能完全怪鲁肃,身为东吴总决策者的孙权,才是主要责任人,如果孙权能采纳周瑜、吕范等人的建议,不说能完全制服刘备,起码刘备不可能轻易得到周瑜等将士浴血奋战一年才拿下的南郡。
鲁肃虽然一生坚决捍卫孙刘联盟,但是鲁肃是站在一个战略家的高度,去看待两家结盟的问题,等刘备绕开孙权独吞益州,又不肯归还南郡,孙权索要南部三郡又不答应,鲁肃终于愤怒了,不但提兵一万与带兵三万的关羽在益阳对峙,还在单刀会上义正言辞地谴责了关羽君臣的背信弃义。
这些事,足以证明鲁肃的忠心。也是孙权不在意鲁肃借荆州的错误,依然信任并重用鲁肃的原因。
书上虽然没有记载鲁肃为借荆州后悔过,但是他的后悔已经在讨要荆州南部三郡而被拒绝的时候表现了出来,化为单刀会上的一腔怒火。不知道那个时候,鲁肃有没有因为在借荆州一事上,和好友周瑜唱了反调而内疚过。
然而这一切都已经不重要了,后悔又能怎样?“东吴四英杰”的第一位都督周瑜临死推荐了好友鲁肃,鲁肃临死,却没有推荐继任者,不是他不想推荐,放眼东吴,再没有能继承自己遗志的人,在孙权对刘备的仇恨和敌视下,朝廷内外全是主张对刘备动武的人。况且孙权的心中早已有了人选,聪明的鲁肃,又何尝不知道这个人就是铁杆鹰派——吕蒙。即使自己推荐了人选,至尊会听自己的吗?
汉昌太守、横江将军鲁肃死了,离开了他为之奋斗的东吴,离开了他忠心耿耿、殚精竭虑辅佐过的至尊。
军方强硬派代表,刚在防守濡须要塞中立功被封为左护军、虎威将军的大将吕蒙在孙权的提名下代替了鲁肃,出任汉昌太守,驻军陆口,并统领鲁肃留下的一万多名战略军。
鲁肃的时代结束,吕蒙的时代开始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