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那些事儿》
第11节

作者: 沧海一粟1101
收藏本书TXT下载
  鉴于这些原因,李鸿章决定在庐州一带招兵,因为这里旧有的团练不仅较为强悍,而且他对当地人情也较为熟悉,所以决定改编庐州一带旧有团练,组建淮军。
  李鸿章招募淮勇,不看学历,只看能力和品德,采取兼收并蓄方针,仅仅用了两个月时间,就招募了数营淮勇。
  这些兵将都出自湖南,将领主要是一些名利熏心而政治地位不高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奉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人生信念和“忠君”的思想。因为李鸿章不重视门第身世,而看重才能韬略,所以淮军的将领“感恩图报”讲江湖义气,非常愿意为他卖命出力。而湘军是依靠程朱理学,以忠君报国的“真诚”、“血性”为精神支柱的。总的来看,虽然淮军与湘军有些不同,但两支军队是一脉相承的。

  1862年2月,所募淮勇3500多人陆续抵达安庆北门城外驻扎,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淮军雏形,由“鼎”字营(营长为潘鼎新)、“铭”字营(营长为刘铭传)、“庆”字营(营长为吴长庆)、“树”字营(营长为张树声)、“春”字营(营长为张遇春)五个营组成。
  淮军到来后,曾国藩非常高兴,特意置办了酒席为这些将士接风洗尘。
  淮军的彪悍让曾国藩刮目相看,尤其是张树声、潘鼎新、刘铭传等营长获得了曾国藩高度赞赏,认为他们是人中豪杰。当谈论到用兵方略,规复计划时,更是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日期:2012-06-04 11:30:29
  45.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
  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能否立足还是个未知数,所以,李鸿章一面踌躇满志,一面又免不了忧心忡忡。

  好在,招募淮勇是秉承曾国藩意旨,有曾国藩做靠山和后盾,没什么可惧的。
  如今,兵荒马乱,各地都在招募新兵补充因为战斗造成的减员,所以,招兵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再说,和太平军作战,必须有足够强的战斗力,否则只能当炮灰。
  鉴于这些原因,李鸿章决定在庐州一带招兵,因为这里旧有的团练不仅较为强悍,而且他对当地人情也较为熟悉,所以决定改编庐州一带旧有团练,组建淮军。
  李鸿章招募淮勇,不看学历,只看能力和品德,采取兼收并蓄方针,仅仅用了两个月时间,就招募了数营淮勇。
  这些兵将都出自湖南,将领主要是一些名利熏心而政治地位不高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奉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人生信念和“忠君”的思想。因为李鸿章不重视门第身世,而看重才能韬略,所以淮军的将领“感恩图报”讲江湖义气,非常愿意为他卖命出力。而湘军是依靠程朱理学,以忠君报国的“真诚”、“血性”为精神支柱的。总的来看,虽然淮军与湘军有些不同,但两支军队是一脉相承的。

  1862年2月,所募淮勇3500多人陆续抵达安庆北门城外驻扎,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淮军雏形,由“鼎”字营(营长为潘鼎新)、“铭”字营(营长为刘铭传)、“庆”字营(营长为吴长庆)、“树”字营(营长为张树声)、“春”字营(营长为张遇春)五个营组成。
  淮军到来后,曾国藩非常高兴,特意置办了酒席为这些将士接风洗尘。
  淮军的彪悍让曾国藩刮目相看,尤其是张树声、潘鼎新、刘铭传等营长获得了曾国藩高度赞赏,认为他们是人中豪杰。当谈论到用兵方略,规复计划时,更是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日期:2012-06-04 12:47:25
  46.

  看到这种情景,李鸿章知道他很漂亮地完成了招募淮军的任务,接下来,他肯定会大展宏图,嘴角不由地浮现出了一丝得意的笑容。
  但李鸿章还是被一个问题所困扰:淮军大多数是新兵,势力单薄,难以肩负重任。这次远征异地,如果没有精兵强将,很难立于不败之地。如果有湘军加入的话,情况就不一样了。所以,他恳请曾国藩调拨数营湘勇,以便加强淮军的战斗力。
  有人说:“淮由湘出,犹有水源木本之谊。”没错,从整体上看,湘、淮军的产生都有一个基本相同的背景,那就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镇压捻军而产生的。再说,淮军初建成军后,从湘军抽调或借调来的就几乎占了大半,所以,说湘军是淮军之母,一点儿也不夸张。
  淮军毕竟是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立起来的,如果不堪一击的话,也是在打他的脸,所以,曾国藩非常爽快,陆续调拨湘勇八营,归我节制。加上淮勇五营,共计13营,6500 人。这就是淮军初创时期的最基本队伍。
  曾国藩非常看重淮军,不仅调配了湘军增强淮军的战斗力,还模仿湘勇的章程,亲自为淮军定营伍之法,器械之用,薪粮之数,并用湘勇的营规进行训练。

  手里有了军队,李鸿章的腰杆子也挺直了,他的春天来了。
  历史证明,上海在近代中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洋人”在中国政治中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谁能掌控上海,谁就是老大;谁能与“洋人”打交道,谁就举足轻重。
  机遇往往稍纵即逝,曾国荃放弃了援救上海,正好在无形中成全了李鸿章。从此,李鸿章借助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另立门户”,走到了历史舞台的前台,在政坛上逐渐超过“湘系”成为近代中国最重要的权臣。
  日期:2012-06-06 09:07:15
  47.

  不管怎么说,淮军已经编练成形,接下来就该上战场历练历练了。如何从安庆开拔到上海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因为安庆与上海不仅相距遥远,而且要经过太平天国控制的地区,要想突破太平军的防线,千里跃进大上海,难度不小。搞不好,还没到达上海,就把新组建的淮军打完了。
  原来计划这支新军由陆路派往镇江,但上海的士绅们等不及了,再说,走陆路也不是十分安全。于是,在1862年3月,上海的士绅们派出向一家英国洋行雇佣的7艘轮船到安庆,准备运送这支新军沿江到上海。经过商议后,为了安全起见最后决定由水路东下,直赴上海。
  离别在即,曾国藩对李鸿章还是不放心。毕竟,李鸿章的发迹离不开曾国藩的训导和提携。如果李鸿章这次援沪成功,是为曾国藩长脸,如果失败,丢的是曾国藩的人。
  一次离别前的长谈就免不了了。
  “少荃,你肩上的担子不轻啊。”

  “一定不辜负恩师的重托。”
  “虽然你有能力不假,但心高气盛,急躁,傲慢,任性,这些致命弱点如不改正,后患无穷。”
  “学生谨记在心。”
  “有军则有权,一定要摆正练兵学战和吏治洋务的位置。只有练就精兵,学会作战,才能站稳脚跟,飞黄腾达,否则将一事无成,甚至有性命之忧。”
  李鸿章连连点头,为恩师曾国藩的谆谆教导和深谋远虑所折服。
  最后,曾国藩又送了李鸿章两个字:深沉。其他好友也纷纷提出忠告,让他受益匪浅。
  日期:2012-06-06 10:03:48
  48.
  1862年4月5日至6月上旬,李鸿章统率的淮军13营分三批由安庆顺江而东,躲过太平军的监视,抵达了上海。
  李鸿章率领的淮军一到上海就傻眼了,犹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眼睛都不够使唤了。因为眼前的繁华在梦中也没见过,如今就摆在眼前,淮军把眼睛擦了有擦,还是不能相信。

  更惊奇的是,一望无际的上海滩上,不仅住着中国人,还住着蓝眼睛、白皮肤、黄头发的洋人。以前,很少见到洋人,也许有的人一辈子也见不到,现在遍地都是洋人。真搞不懂大清为什么放这么多洋人来到中国,还让他们住在这么繁华的地方。
  原来,夺得大清最高政权的慈禧和恭亲王很快就加紧了与洋人勾结的步伐,他们明显倾向于“借师助剿”。
  虽然李鸿章凭借手里的几千淮军在上海能够立足,但也需要联盟,毕竟孤军奋战不是什么好事。既然上面有“借师助剿”的倾向,那么和洋人联合就不算是出格的行为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