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大唐寻花问柳的文人骚客们》
第37节

作者: __花无心__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他觉得,他深深地喜欢上了这样独处的时光。即使黑夜来临,十里灯火无声,也要在笔墨间消遣人生,身心溶尽,神随心摇,似乎那无边的黑暗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和自己有着深深的默许与友谊。
  手边的书籍那么多,他象一块海绵,如饥似渴地吸取知识的水滴,在隐秘的泉水边充实自己。潺潺的流水声伴着他在书页上行走,纵横千古,莽莽苍苍,风声如吼,而自己脚踏芒鞋,头戴高冠,以天真无邪又充满好奇的眼睛眺望大地,壮怀激烈,豪气干云。

  从清晨到日暮,泉水一直在那里低语,而轻风悠闲地和树影戏嬉。从前那个用书包藏鸽子的顽童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青年才俊,那么英俊,那么儒雅,又那么才气逼人。
  在宁静的书堂岩,韶州韦刺史一直都是常客。自从求雨识九龄之后,这一老一少就成了“忘年交”。他们有时在此小叙,有时又到州府雅谈,或谈古论今,或吟诗作对,甚是投机。
  原本进士出身的韦刺史知识丰厚,讲起故事来更是绘声绘色,让张九龄万分崇拜。而精灵古怪的张九龄的诗文又深受韦刺史的喜爱,于是两人常常以诗换故事,就像韦刺史讲完“童子难孔子”的时候,张九龄便要按照故事的内容大意写出一首诗来:“休欺年少聪明子,广有英才智过人。谈论世间无限事,分明古圣现其身。”
  实在是怜爱有加,张九龄13岁时作的诗文就被韦刺史推荐给了广州刺史王方庆,深受赞赏,曰:“此子必能致远”。
  小小年纪便有朋如此已很幸运,但更幸运的是,19岁那年他考取乡试(省级统考)第一名,答卷又被朝廷主考官沈全期发现,大为欣赏,从此两人成了门生关系。于是,张九龄邀沈老师到自己家中作客,并参观了书堂岩,并写《读书岩中寄沈郎中》一诗赠给老师:“素有岩泉僻,全无车马音。溪流通海曲,洞豁厂轩明。石几渔舟傍,沙湾鸥鹭临。仙禽胡不至,野鹤恒自吟。虑定时欢易,泉深间抚琴。真有清凉处,不令炎热侵。寄语吾知己。同来赏此心。” 同是诗人的沈郎中随即回赠一首《寄题书堂岩》以示鼓励。

  有良师益友,贵人自然也不能少。
  当朝宰相、文学界的领袖人物张说在被贬岭南、途经韶州的时候,也慕名来到了书堂岩,赞其诗文:“如轻缣素练,实济时用。九龄必为后来词人之冠也。”------张九龄所在的韶州本是客家人的聚集地,位于广东北部,五岭之一的大庾岭之南,也是唐宋时期官员们闻之色变的流放贬谪之地。南来北往(其实主要是“南来”)的文人和“良吏”在此处是很少常住的,大多是驻足或者为官一年半载就继续南逃、南贬或者遇赦北还了,但是即便是最短暂的停留,也在此处留下了诗文的种子,张说便是其中之一。

  出生在盛世王朝,拥有先天的禀赋和后天的主观努力,又恰逢浓厚的时代创作风气,更有良师益友和贵人相助,真是天时地利人合都被张九龄占尽。该是考取功名、建功立业的时候了,踌躇满志的他信步走出书堂岩,站在盛唐的舞台上。
  ---待续---
  日期:2012-06-04 22:34:09
  “我本南山凤,岂同凡鸟群”
  长安二年,岭南寒门布衣张九龄毅然离开故土,历经千里,在几番伤离几许窃喜之后,终于望见了梦中那片繁华地------长安。这座曾经目睹了十三个王朝兴替的古都,不仅有皇帝的车驾,抚慰远征的将军,折服跋扈的藩王,南来北往的商人和三千佳丽,还在酒肆里藏匿了数不清的文人剑客。谁也不知道它究竟缔造了多少文章珠玑,璀璨诗星,又酿造了多少文人落花流水般可歌可泣的命运,郁结了他们多少“以酒消愁愁更愁”的块垒。

  手执梦想的张九龄来不及思索这一切,如雄鹰展翅蓝天,欣然入梦境。在人才济济的长安城,他没有被人海淹没,因为很快就中举了,还是个榜,“考功郎沈佺期尤所激扬,一举高第。”生活突然变得前所未有的美好,诗酒相携,诗意丛生,唯一牵挂的,是故乡的那一轮明月。
  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
  长相思,在长安。相思之人如劲松一般傲然屹立在古城,纵观苍穹,吐露苍翠,不顾尘世纷繁,一心要报效国家。在这里,他一呆就是五年,又因中“材堪经邦科”,被任校书郎,从此正式进入仕途。这个职位属秘书省,是朝廷中最基层的文职官员,整天跟纸墨打交道,繁琐而不受人待见,但却非常适合張九齡,因为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舞文弄墨。

  这时期,唐明皇李隆基正盘算着朝廷的领导班子问题,想要发掘一批能跟自己合谋的人才,便向社会公开招聘,举行“道侔伊呂”制的公务员考试。当时张九龄也是众多考生中的一个,他在诗卷里写了一篇建议朝廷恢复郊庙祭祀礼仪的奏疏,紧贴时事,如剥笋一般层层分析,面面俱到,对许多问题的处理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让亲自阅卷的李隆基龙顔大悦,立马给他打了个“A”,并传其上殿,想要看看这个聪明的考生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物。

  张九岭不慌不忙地走进大殿,跪拜一国之君,然后昂首而立------他站在那里,气宇轩昂,不卑不亢,不惧不媚,就连嘴角的一抹微笑也那样恰到好处。
  望着他,身着龙袍的李隆基便有些玄晕的感觉。面前这个青年难道是上天特意派来视察自己工作的么?那从容的举止,那翩翩的风度,简直是旷古绝今啊。贵为一国之君的他突然暗中自卑起来,原以为自己领引着时尚潮流,举世无双,没想到天下还有如此气度不凡的人物,这让我当皇帝的情何以堪?他望着张九龄,如沐春风,神清气爽,只有欣赏之情,无丝毫妒忌之意。

  曲江风度,举世无双。
  李隆基一高兴,便将张九龄从耍笔杆的校书郎提拔为耍嘴皮的右拾遺,专门在吏部负责选拔官吏与人才。至此,整整十年间,张九龄连登三第,立志“致群尧舜,齐衡管乐”。真的,他慧眼如炬,以善于识鉴人才而著称,在每次吏部选拨官员考试时,都与当时的右拾遗赵冬曦一起当考官,彼此合作默契,且以公正公平闻名。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芬芳的春兰、秋桂皆能一生不随俗、不求悦于美人,更何况于人?在朝廷,张九龄为人正直,人品高洁,才能卓越;为官清正,尽忠匡辅,举贤任能;其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华丽,自然卷舒,又不失委婉深秀,颇具“醇”之美;其文流畅典雅,骈散结合,情真意切,充分显示出了由六朝骈文之绚烂走向盛唐散文之流丽的走向,成为当时道德文章的楷模。

  张九龄不负李隆基的厚望,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经常就现行的体制、政策等问题展开细节性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方案,字字诤言,深受认可。譬如当时的政界有一条潜规则,那就是京城的官员比地方上的官员更受重视和重用,提拔速度更快,其后果是許多优秀的人才消失在皇帝眼皮底下,埋沒终身。对此,他就向皇帝建议,希望纠正这种不正之风,以平衡中央官和地方官的升迁机会。

  当时姚崇在朝为相,而刚正不阿的张九龄不避利害,一再上书劝唐明皇选贤任能,指陈地方吏治弊端,从而招致姚相不满,处处为难,时时暗算,想要置其于死地。
  与奸臣博弈,与闲言辩驳,说到底是与自己的较量。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手边温热的酒还在,它让张九龄酣醉,它让他得不到慰藉的心更趋冰冷。而朝野风雨正急,那厚厚的古城墙又能遮挡多少清浊浅深?离乡十四年的游子受了伤,于万般无奈中抱病告归,奔向曲江,那生长的源……
  ---待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