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暮色层层下降,陈子昂泪水涟涟地望着那堆坟莹,将一杯清酒细细斟,邀残月与孤星和泪共饮。又一再沉思,想那片黄土地是多么的深情,无言地接纳了每一位逝者;想那片黄土地又是多么的无情,让光明与黑暗永远背离,让生者与逝者永世相隔,相见无期。他一再扑倒在坟前,号啕大哭,想要打破这厚重的阻隔,却哪里能撼动得了一丝一毫?父亲,父亲你听见儿子的呼喊了吗?他不能没有你温暖的怀抱,更离不开你牵挂的目光,醒醒吧父亲,伯玉需要你,你怎么舍得抛下他自个儿酣睡?……陈子昂象一个絮絮叨叨的老妇人不停地对黄土地说了又说,哭了又哭,一天又一天,也没有喊醒自己的父亲,于万般无奈中拿起笔墨,却泪珠儿和笔墨齐下,竟不能成书。
---待续---
日期:2012-05-20 21:15:34
伤心过度的陈子昂病得越来越厉害,竟然恶化到了连拄拐走路都很困难的地步。但,多愁多病身还算不了什么,厄运才刚刚开始,一个巨大的阴谋正悄悄向他靠拢------莫名其妙的,一群官兵突然出现在坟地,指其“附会文法”,不由分说,便被抬去县衙问罪。
陈子昂本是武则天近臣,名重朝廷,诗名远播,又是带职带薪归乡,在当时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是谁吃了熊心豹子胆,竟敢来找他的麻烦?
段简,一个小小的七品县令。
他之所以如此胆大妄为,与武周朝中的政治斗争密切相关------当时年迈的武则天已决定让位于李显,武三思、武攸宜等人都有了强烈的危机感,极力挣扎争取,并对反对自己的名臣宿儒加以迫害。因陈子昂曾上书武则天,要求她安抚李唐宗室,无形之中惹怒了武三思,便暗中指使梓州朱知州对其陷害。
由于此事牵连了朝廷派系斗争,精明的朱知州生怕惹祸上身,便又转交给段县令去办,而段县令是个残暴凶恶的贪官,子昂家又是当地豪富,他便趁机讹诈,格外卖力。
陈子昂向来是个豁达的人,为了早点摆脱这场灾难,便让家人给段简送了二十万缗钱。这个庞大的数目都能买下200个价值百万钱的琴了,可这也没能让贪婪的段简满意,不但没放人,反而打入大牢。
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牢房的壁垒间,那双不知已身之所寄的眼睛让人不敢凝神。他枯瘦,他憔悴,却不得不承受病痛的折磨和酷刑的伺候;他愤怒,他绝望,却只能躺在冰凉的地上奄奄一息,无力喊出内心的汹涌;他哀怨,他悲伤,无处话凄凉,只能独自淌着泪,想自己折腾一世,未能施展抱负、报效国家,反而身陷囹圄,活着还有什么用?怨愤的诗人借着微弱的光写下了《宴胡楚真禁所》这首绝命诗:“人生固有命,天道信无言。青蝇一相点,白壁遂成冤。请室闲逾邃,幽庭春未暄。寄谢韩安国,何惊狱吏尊。”,又为自己卜筮,竟然卦呈凶象,遂仰天长号:“天命不佑,吾其死矣!”
陈子昂被关押的消息不知怎么就传到了武则天那里,想起右捨遗之前的种种好处,女皇便于心不忍,急忙派两名宫廷女将火速赶往射洪,传旨释放。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当两位女将军马不停蹄的来到射洪县境内涪江边上时,突然天降大雨,河水暴涨,没法渡江。风雨中,她们急得直跺脚,束手无策。
几天过后,洪水终于退了。两个人好不容易过了江,却得到了陈子昂的死讯。
一代幽憤的詩人去了。
那个刚刚站在壮年的顶峰上的热血男儿去了。
那个以豪迈俊逸、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掀起一场雷霆万钧的诗歌革命,如精钢之剑寒光闪烁,一扫六朝颓风,开风气之先的诗人去了。
那个以忠、义、豪、侠的人格精神将一场千古文人英雄梦演绎得荡气回肠、山河增色的侠客去了。
那个终其一生都在奋身报国的豪情和壮志难伸的苦旅中求索的政治家去了。
他是被段简所杀,还是不堪其逼,遂一死谢之?
没有人知道真相。
这消息像一根针刺猛触到两位女将军的心上,哀恸的咽哽锁住她们的嗓子,只能怔怔地望着对方,良久之后才连连说:“我们来迟了,来迟了!”说罢,放声大哭。想到一代文宗的悲惨命运,又想到自己误了时间,难以回朝复命,便双双投入涪江,追随陈子昂而去……
那如花的女子,那如诗的年龄。
叹!叹!叹!
陈子昂死了,他的友人卢藏用惋惜地說,“子之生也,珠圓流兮玉方潔;子之歿也,泰山頹兮梁欲折。”射洪县百姓更是悲痛万分,自发地罢市三日,以抗议段简的罪行,还纷纷捐款请来能工巧匠,在两位女将军投江的山崖上刻下了她们身穿铠甲、腰系佩剑的英武形象,并命名为“将军碑"”,至今仍屹立在那里。
恶有恶报。段简得知武则天派人解救陈子昂的消息后,惊恐万状,坐卧不安,不久便暴病身亡。他的尸体还未装殓,就化成了一块难看的癞石头。金华山的道士将这块石头搬到金华山后山存放,凡到金华山和陈子昂读书台参观的人们都要来看看这块石头,因痛恨这个逢迎权贵、害死大贤的奸人,都要朝上面吐唾沫,并用石块敲打,谁知一打,它便会放出一股臭味,成了一块名副其实的“臭石头”。由于长久地被世人敲打,这块石头渐渐变小,现在只有一尺多高了。
因为一块臭石头,陈子昂孤独地去了,留下一个充满泪水的结局。他孤独的呐喊声却一直回荡在诗歌里,千百年来,又有谁能忘怀?
---完---
日期:2012-05-26 12:51:06
十.张九龄
档案:
名: 张九龄
字: 子寿,一名博物,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
生卒: 678年~740年
出身: 官宦世家
出生地: 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
职业: 中国历史上江南籍的第一位宰相
代表作品:《感遇诗》十二首、《望月怀远》、存世有《张曲江集》诗文20卷,《唐诗三百首》将其作品列为开篇之作
特点: 文章高雅,诗意雅正冲淡
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经历:
七岁能文;
武曌长安二年(702年)擢进士第二,授校书郎;
先天元年(712年)12月,玄宗于东宫举文学士,九龄名列前茅,授左拾遗;
先天二年(713年)应“道侔伊吕科”举,中高第。为宰相张说举荐,数年中官累迁。
开元四年(716年)秋,九龄由长安称病南归,返故里孝养其母。开大庾岭新路,沟通南,北陆路交通干线。
开元六年(718年)春,九龄被召入京拜左补阙,主持吏部选拔人才;
开元七年,改任礼部员外郎;
开元八年,迁任司勋员外郎;
开元十年,宰相张说荐九龄为中书舍人;
开元十三年,张说罢了宰相,九龄因此事改任太常少卿,出任冀州剌史,后改授洪州(南昌)都督,不久又转授桂州都督,充岭南按察使。
开元十九年(731年)三月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
开元二十年二月转为工部侍郎。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五月,九龄升任检校中书侍郎,十二月,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修国史。
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迁中书令。张九龄为相正直贤明,不避利害,敢于谏言,曾劾安禄山野心,提醒玄宗注意。
开元二十二年五月,九龄迁升中书令集贤院学士知院事修国史。
开元二十三年三月,九龄进封为始兴开国子,食邑四百户。
开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千秋节(玄宗生日),群臣皆献珍罕,独张九龄上事鉴十章以伸讽谏,号“千秋金鉴录”,劝皇帝励精图治,帝甚嘉美。(后世张姓族人更以“金鉴堂”为堂号)。奖励后进,曾提拔王维为右拾遗,卢象为左补阙。由于李林甫等人的排挤,改任尚书右丞相。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九龄因周子谅触犯玄宗一事受株连,贬为荆州长史。召孟浩然于幕府。
开元二十七年,九龄被封为始兴开国伯,食邑五百户。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