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陈琳写过的《讨曹操檄》也是笔力雄劲,直指要害,曹操读后,悚然汗出,一跃而起。而女皇武则天听读檄文,先是哂笑,后是震惊,指着宰相的鼻子骂到:“你是怎么任用官员的?这么一个牛人你都给我放跑了!你这个宰相干脆不要当了!”随后又感慨到:“他骆宾王的文章固然了得,但徐敬业的武功却未必匹配得上。”
在这里,骂者和被骂者的言行都令人敬佩。骆宾王是“初唐四杰”,有文学智慧并一向爱才的武则天对其评价很高,可惜他仍受到儒家思潮的控制,对妇人干政也视为洪水猛兽。后来历史反而证实了武则天的成功,不失为一个杰出的女性,她的大周王朝也堪称盛世,并以男人君主们少有的大度宽容了这个文学愤青,可以说是骆宾王一时的冲动错过了自己的锦绣前程。他的一生是体现性格、张扬个性的一生,成功与失败,遭遇与坎坷,都深深地打上了性格的烙印。
自古以来骂皇帝的人就不多,骂得精彩,而且骂得流芳万世的,便少之又少。骆宾王以其才情和胆量完成了这一壮举,一文天下动,“旬日间得兵十万”。部队出发了,将士们义无反顾,甚至在沿途吟唱骆宾王创作的一首《在军登城楼》:“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但是,正如武则天预料的,徐敬业的才能相当有限。无论义军多么威武雄壮,在三十万大军面前还是显得太微弱了。虽然他奋力迎战,也取得了几次胜利,但最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前后历时仅三个月。
---待续---
日期:2012-02-11 15:59:27
从罢官贬职,诬赃下狱,到义军文艺首领,再到全国缉拿的“首恶”分子,这一连串的波折和不幸让道路越走越窄,步步惊心。但骆宾王毕竟是聪明的,在徐敬业兵变失败被杀后,也随之消失了,而且消失得连一点痕迹都没有。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诗人,这样一位敢于公开骂武则天,又骂得这样有理有据的诗人到底哪里去了呢?
有人说诗人被武则天杀了,也有人说他亡命天涯。但都死不见尸,无从论证。
多年之后,已是落叶缤纷惹人愁的秋天,灵隐寺云雾缭绕,鸟鸣相闻,诵经声声。
“钟声千年湖山上,心香一瓣祭佛心”如水的月光下,灵隐寺掩映在林中,宁静而幽雅。此时,被贬还朝、路过钱塘、到灵隐寺游览的诗人宋之问正漫步寺内,诗意满怀。他弱冠而知名,尤善五言诗,据说当时无出其右者。曾—度得武则天重视,经常跟随在侧,吟诗取乐,与沈佳期齐名,有“沈宋”之称。此时,他遥望着对面的鹫岭山,但见重峦叠嶂,空寂无声,便即景行吟,脱口而出:“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再往下吟时,无论怎样的搜肠刮肚也续不下去了,便反复念着这两句,在殿阈间苦苦徘徊,不知不觉走进了一间禅堂。
“这位施主为何苦吟至此?”宋之间连忙抬头,只见一位须眉老僧正在上方端坐,闪闪烁烁的长明灯将他的身影照得既模糊又高大,便轻轻叹了口气,向对方诉说了自己的诗思枯竭。老憎听罢,立即嘡声说道:“何不接这样两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闻言,宋之问大惊,文思顿通,便—气呵成了整首诗: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涤尘嚣。
待入天台路,看予渡石桥。
诗是写成了,可是,可是这寺庙里怎会藏着如此大隐于市的人?他究竟是何方神圣?正要细问,那老僧却低头咏经,再不出声……
第二天早上醒来,宋之问想起昨夜遭遇,似梦似真,便又赶到禅堂去看,却是空寂无人,只有一个正在扫地的小和尚,便缠着问了半天,小和尚才把嘴凑到他的耳边说:“他叫骆宾王。今天一早到别处云游去了。”
你看,隐姓埋名、顾全性命当和尚的骆宾王“潇洒”仍不减当年,还和宋之问这个卖友求荣的家伙玩起了个性,真是江山易改,本姓难移呀。说实在的,也幸好他走得早,要不然,以宋之问的为人和行事做派,极有可能向当朝权贵通风报信,到那时,他骆宾王纵然再有个性也难逃厄运了。
由此可见,即使这位从乱军中逃命出来的文学天才躲进了禅堂,在佛号经卷间打发着漫长的岁月,但他的艺术天分并未因此而圆寂,勃郁的诗情一有机遇就会随口喷出。政事、刀剑、讨伐、追杀也阻挡不了这位名播九州的诗人的创作,纵然落得隐姓埋名,东躲西藏,也难掩其华。但是,中国文学史还是因此中断了一截,在禅堂中毁了几章,只留下了数不清的宋之问在写写画画,吟吟唱唱。
可叹,可悲,可惜……
---待续---
日期:2012-02-11 21:11:58
这段颇具传奇色彩的“骆宋遗事”让后人心醉神迷。但是在《骆丞集》卷二里面有骆宾王在江南送宋之问的五言诗一首,卷三又有在兖州饯宋之问及赠宋之问的诗数首,其中—则说:“故人漳水滨”;一则说:“别后相思曲,凄断人琴风。”从诗中可以看出骆宾王与宋之问本是朋友,而且不是一般的朋友,是非常好的朋友。如果按照《灵隐寺志》中的“骆宋遗事”来看,骆、宋两人根本不认识。可是即便骆宾王削去头发,穿上僧衲芒鞋,作为好朋友也应该认的出来呀?这显然与事实不符。
再者,此诗不应该是宋之问写的,而是骆宾王的杰作。据《灵隐寺志》卷一载:“唐天宝中,尝雨桂子,有一子成树。”天宝是唐明皇的年号,而骆宾王随徐敬业讨伐武则天的时间为光宅元年,前后相距六十余年,此时的骆宾王早已死了,他怎么会知道“桂子月中落”这件事呢?应该在他之前就有“雨桂子”之说。而且“月落桂子”的记载并不止唐天宝年间那一次,后来还有记载,如清康熙五年灵隐大殿落成后,又下了蓖麻雨,都以为是月中桂子,其实均是别处随风卷来的草木种子,随风飘过灵隐寺而落下,众僧看见种子从空中落下来,便认定它从月宫中掉下来的。想像力既丰富又贫乏。幸运的是,《灵隐寺志》把这首诗署名为“骆宾王”。
此外,据宋朝吴炯的《五总志》记载:骆宾王未出仕之前,曾在杭州梵天寺做过侍者,成天劳作不已。一晚,寺中有老僧吟诗咏梵天寺,吟出两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下面就吟不下去了。骆宾王自告奋勇地替老僧接续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老僧大为异之。这段传说,倒是有可能的。因为梵天寺坐落在杭州凤凰山附近,离钱塘江不远,而且过去的钱塘江水位比现在要高得多,故而梵天寺的楼台门阁确实正对着浙江潮,可以观看红日出海。后来一传两传,附会到了宋之问身上,便演绎成了一则有趣的文人佳话。
这里另有一说,许多人觉得诗中的灵隐寺应该是韬光庵。韬光庵位处半山腰,寺门又刚好对着钱塘江,可观红日初升之状,据此猜测,人们把骆宾王的这两句名诗镌刻在韬光庵的观海亭上。宋代,“韬光观海”是“钱塘十景”之一,到了清代,又被列为“西湖十八景”之—。寺因人传,人因寺显。自古皆然。如果骆宾王与宋之问不是著名诗人,那么,谁也不会把这样的趣事套用到他们两人身上。然而不管怎么样,灵隐寺有这样一则奇文轶事,确确实实增添了不少光彩。游人至此,谈及这则趣事,游兴定会倍增。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