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吐蕃──制霸丝路的“东亚第四强”》
第31节

作者: 上輩子是西夏人2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6-14 00:18:08

  蒙古地国分裂了,元王朝不照样对南宋、日本、越南大举进犯吗?
  突厥分裂了,可是东突厥照样对中原形成很大的威胁,西突厥照样在西域横行霸道啊!
  一般来说

  分裂自然不是件好事
  但是
  或许可以这样想
  在当时的交通条件、地理环境、政治组织等因素下
  当某个政权的疆域大到了一定程度以上,“大”反而是一种“臃肿”
  疆土越大,要面对的对手跟要处理的问题就越多

  单一中心,很难都处理得及时
  于是,分裂便产生了!
  (至于,像唃厮啰王朝后期的分裂,就又是另一回事了!)
  在这种时候,分裂反而成了一种更有效率的事。
  二元的政治中心可以分工各自处理其疆域内的事。
  我过去也认定喀拉罕王朝的分裂使得其力量分散而被削弱了
  但是

  换一个角度想
  分裂后的喀拉罕王朝
  反而可以各自专心分工处理东、西方的事务
  西喀拉罕专门处理中亚地区的哥疾宁王朝、塞尔柱王朝
  东喀拉罕王朝则可以全心应付西夏王朝跟后吐蕃王国
  如果

  喀拉罕王朝没有分裂
  单一的政治中枢要同时与东方的西夏王朝、后吐蕃王国,还有西方的哥疾宁王朝、塞尔柱王朝相周旋,真的会比较有效率吗?(以当时的条件来说)
  而且,喀拉罕王朝(精确的说应该是东喀拉罕王朝)确实就是在宋神宗时期(或者说是梁氏主政时期,其时则当唃厮啰之子董毡在位)大举进犯西夏了!
  一些研究认为:那是在宋神宗时期,宋朝跟喀拉罕王朝合谋的。
  那时,喀拉罕大军一度打进敦煌,后来被西夏赶了出去。

  然而,在喀拉罕大军打进敦煌的时候,一些敦煌文明已经遭受到了不可逆的破坏,终西夏之世,西夏人试图复兴敦煌文明都无法达到喀拉罕入侵前的程度。
  只能说,不幸中的大幸,西夏人及时把喀拉罕大军给赶了出去,否则,西域那边曾经发生过的文明劫难,就会在敦煌上演了!
  大家都知道宋朝连合金国去灭辽国,结果搞到最后就『靖康』了,还有宋朝连合蒙古去灭金国,搞到最后就『崖山』了!
  许多人都知道靖康跟崖山对华夏文明的破坏有多严重,但就很少人知道宋朝还曾经连合喀拉罕去灭西夏,结果西夏没灭成,却对敦煌文化产生了极大的破坏。

日期:2012-06-14 20:41:03

  关于靖康跟崖山
  真要说清其来龙去脉的话
  自然不是宋朝连金灭辽跟连蒙灭金这样简单就可以涵盖的

  我说的只是一般大部份人的认知
  并非我也这样认定
  不过
  虽然有不少人认为:宋连不连金,辽都会灭亡,也不管宋连不连蒙,金都会灭亡。
  但是,我个人则挺怀疑:宋朝若不联合喀拉罕王朝的话,喀拉罕王朝是否还是会进攻西夏呢?

  敦煌还会遭到那样的浩劫吗?
  先声明
  以下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虽然我前面的回复说喀拉罕王雹的分裂使他们更能专注处理各自东西方的事务,但是毕竟在动员跟资源上比统一的情况来得少
  其次,喀拉罕王朝东进的障碍除了西夏以外,还有高昌,而其跟后吐蕃之间则是既互相利用又彼此提防的相当微妙。

  所以,喀拉罕对河西走廊是一直垂涎三尺却又迟迟不敢真的动手,毕竟一个统合了河西大漠的西夏不是那么好对付的,而若喀拉罕王朝与西夏开战陷入僵局,也难保后吐蕃不会翻脸。
  因此,如果没有宋朝的煽动(很可能宋朝允诺可以替喀拉罕王朝摆平后吐蕃或同时从东方出兵攻打西夏以策应),喀拉罕王朝会不会就这么一直干瞪眼下去,实在不好说。
日期:2012-06-17 23:13:40

  (34.)
  河西四郡——凉州(武威)、甘州(张掖)、肃州(酒泉)、沙州(敦煌)——自汉朝以来便是河西走廊的重镇。只要占领了这四郡,便可彻底统治整个河西走廊。此时的李元昊已经尽得甘州之地及大半凉州之地,沙州的归义军也早在李德明的时期便向西夏表示了归附之意。
  但是,归义军的“多角外交”注定了其“多重臣属”的身份。
  而且,对西夏来说,若不能彻底掌握敦煌,便无法直接与西域往来。

  所以,归义军的“归附”终究不能满足西夏人的胃口。
  如果只是归义军的话,李元昊早早就杀过去沙州了!
  可是,问题并不这样单纯。
  ●首先,甘州回鹘部份残部迁往沙州,与归义军合流。

  ●其次,甘州回鹘部份残部迁往凉州与吐蕃六谷部会合。
  ●然而,上述的都不是最严重的,真正让李元昊忌惮的却是河湟的后吐蕃王国。唃厮啰不但与归义军联合,而且也跟凉州的六谷部眉来眼去。这才是李元昊的真正心腹大患。
  在唐朝中晚期,吐蕃王朝占领敦煌时期,敦煌(沙州)与河湟地区的“宗哥”的联系是相当的频繁。
  前面提到,在吐蕃王朝的“法诤”之后,由摩诃衍、虚空藏禅师发展出来的“善知识”禅宗传承,其主要的活动区域就在青海河湟一带的“宗哥”。
  但是,吐蕃藏文禅宗文献的发现地却是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这一度给许多研究者造成困惑。
  然而,只要考虑到敦煌与河湟的两地的密切交往关系,这自然不是问题。
  据传吐蕃赞普喜食敦煌香梨,为了确保敦煌贡梨能够迅速进入吐蕃本土,一般是从敦煌直接朝南翻越南山(祁连山)直插河湟,并由此进入唐蕃古道,这是沙州至吐蕃的一条快捷方式。
  当时敦煌的沙州百姓亦称这条快捷方式为南山古道或“香梨之路”。

  唐朝时的吐蕃军队在安史之乱以后能够神速地开敦煌,走的也是这条南山古道(香梨之路)。
  这条南山古道(香梨之路)直接接通了沙州与河湟,所以沙州与河湟两地的来往应当是很频繁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