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不干的汉史在落泪》
第46节

作者: 煮史问道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6-17 11:04:08

  【曹参】
  曹参,沛县人,是沛县主管监狱的官员(狱掾),这个人也是一大奇才,颇受萧何赏识,在沛县县令下面基本上是文有萧何、武有曹参。
  即便如此,曹参绝非粗鲁的武将,不仅逻辑思维整密,而且该清醒的时候非常清醒,能看透任何细节,该迷糊的时候能抱着酒坛子半醉半醒,眯着双眼、盯着世界……
  沛县县令下面有这么一对奇才,反秦起义应该是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
  但是,事与愿违,沛县的县令竟然没有那份福气与心胸去驾驭这一对千载难逢的盖世奇才。

  当沛县县令决定起义,并找来了萧何、曹参商议此事时,萧何、曹参给出了一致的意见。
  这哥俩都认为身为秦帝国的县令直接去操作这件事很不合适,不会有人信任秦帝国的县令,不会有人跟随县令提着脑袋去造反。
  同时,萧何、曹参还建议县令召回本县被统计的那些在逃犯,用这些人作为起义的主力,让这些与秦帝国有仇的人去号召大家响应起义。
  萧何、曹参所给出的分析与建议是非常符合逻辑的,沛县县令接纳了这哥俩的建议,并立即着手操办此事。
  沛县在逃的犯人有好几百人,让谁出来领头呢?
  此时,一个人浮出水面了,在萧何的建议下,刘邦成为了最佳人选。
  刘邦虽然跟萧何的关系不一般,但是此刻的刘邦尚还是帝国的通缉犯,谁知道他躲在哪儿?

  该派谁去通知他呢?
  在沛县县城以卖狗肉为生的樊哙出场了,杀狗屠夫樊哙就此在不经意之间彻底转行了,不再卖狗肉、不再杀狗,改行干革命了,第一份差事就是充当联络员,前去通知躲在芒砀山中的刘邦出来造反!
  故事发展到这里的时候,有了戏剧性的转折。
日期:2012-06-17 13:57:25

  樊哙刚离开县衙,沛县县令大人就后后悔了!
  万一刘邦带着一帮亡命之徒不受节制,那岂不是弄巧成掘,还有县衙的那俩能人一向都与刘邦关系有些微妙地融洽的味道,万一他们里应外合……
  想到这些,沛县县令当机立断,作出了两项决策:

  一、急令关闭沛县城门,不许刘邦那帮亡命之徒进城;
  二、做掉萧何和曹参。
  身为人精的萧何与曹参敏感地察觉到事情不妙,不等县令动手就连夜翻过城墙逃出城外,彻彻底底地倒向了刚刚赶到了沛县城下的刘邦一方。
  历史有时候比小品还幽默!
  赶到沛县来造反的刘邦才领着区区百来号人,这算是刘邦起家的班底了,就这百来号人,别说造反,就是出去与隔壁村打打群架都不一定能取胜。
  但是,历史却眷顾了刘邦,因为他这百来号人的起家班底中文有萧何、武有樊哙、能文能武的还有曹参!

  这些还都不是最核心的要素,最核心的要素在于萧何、曹参、樊哙等竟然会心甘情愿地提着人头跟着刘邦玩“反秦游戏”,这其中一定有着深度隐藏的秘密,在后文中我们将结合局势将这些深度隐藏于历史中的秘密一一大白于天下!
  抵达沛县城下的刘邦抬头看了一眼县城,然后并没有领着这百来号人拼命攻城,而是出人意料地找来了笔墨,写下一封信,射向了县城。
  当众人还没弄明白刘邦这唱的是哪一曲之时,沛县县城内竟然意外地骚动起来,接下来县城的城门居然“芝麻开门”般地自动开启了……
  原来,很是擅长讲故事的刘邦只是向城内发射了一则故事: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
  ——天下人已经受够了秦的暴政。现在你们不明真相地为秦帝国的沛令守城,但是各地诸侯全都起来造反了,这些造反的义军很快就要杀到沛县。如果现在你们一起把沛令杀掉,从年轻人中选择可以拥立的人立他为首领,来响应各地诸侯,那么你们的家室就可得到保全。否则的话,全县老少都将要遭屠杀,那时就彻底“无为”了。

  沛县守军以及子弟收到刘邦射出的这一份书信之后,不仅相信了刘邦的故事,而且还无条件地杀了沛县县令,打开城门恭迎刘邦入城。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