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货币惹的祸——透过金钱来解读历史》
第50节

作者: Lov_vinccy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6-15 17:32:41

  10.5无敌秘笈
  在南宋时期,最重要的纸币并不是交子,而是“会子”。
  和交子纸币的命运一样,会子也是起源于民间用来取铜钱的凭证,叫做“兑便钱会子”,后来官府一看有利可图,于是抢过来,按照四川钱引的办法由官方垄断发行(“始夺其利,以归于官,…,悉视川钱引法行之”)。
  1161年,官方会子出现,起初会子发行量很小,并有10万缗铜钱作为发行准备金。
  会子的面值最初有一贯、二贯、三贯3种,后来又增加了五百文、三百文和二百文3种,在会子的初始发行阶段,一旦出现贬值情况,政府还用白银、铜钱进行收兑,收兑之后直接烧毁,所以币值尚算稳定。
  1168年,为防止伪钞流通,朝廷开始规范会子的发行,每3年一届(两头算,实际2年),流通3年(这个是实数),每一界发行一千万缗(“三年立为一界,界以一千万缗为额”)。
  和交子纸币仅流通于四川不同,会子纸币最初在两浙地区使用,很快流通于两淮、湖广以及京西各路,因为广泛使用于东南地区,所以通常被称为东南会子。
  也就是说,会子到了后来,基本上就是南宋王朝除了铜钱之外的基本货币!
日期:2012-06-15 17:37:30

  然而,政府很快就不遵守自己定下的规矩了。

  1171年,政府把会子发行量改为1800万缗,并且还把流通期限改为6年。
  效果果然“显著”,到1174年会子就币值大跌,政府赶紧以金银铜钱收兑会子。同时,为了保证会子币值,南宋朝廷还允许会子进入“左藏库(国库)”,进一步的,为了挽回民众对会子的信心,赵宋朝廷还特别规定,给政府纳税的时候,可以一半铜钱一半会子。
  效果也很显著,会子币值再度恢复。
  总体而言,会子起初发行的时候,控制比较严格,纸币注水不严重,基本能保持原来的价值,宋孝宗身为CEO,也明白纸币多了就不值钱的理儿,他语重心长的告诫下属,“行用会子,少则重,多则轻”。
  是啊,“饿了香,饱了臭,多了轻,少了重”,谁不知道这理啊?
  关键是愿不愿意遵守!

日期:2012-06-15 17:39:31

  宋孝宗之后的CEO们可就不管公司的声誉了,北伐受挫就猛发行会子,数量增加到4758.9万缗不说,还直接让三界会子通行,使得会子的发行总量达到了1.4亿贯。
  再下一任CEO看老爹都那么不负责任,我干嘛要担这个责任当冤大头呢?
  甚至,我还恨不得掠夺老百姓再更狠一点,于是印刷会子总额达到了6.5亿贯!
  曾经任宰相的吴潜,看到会子滥发,联想到临近的大金国因为滥发纸币而被蒙古灭国的事实,发出如下感慨:“我们政府啊,现在依赖的就是纸币,但由于滥发,民众已经不愿意使用了,我们政府所仰仗的只不过是法律强迫民众接受,但民众不服气啊,发展下去这种纸币将不再是货币,而国家恐怕也不再是我们自己的国家了(楮非吾楮 、则国非吾国矣)”。
  他看出来了,纸币是当时南宋朝廷得以延续的唯一命脉,而纸币贬值的结果就是亡国。
  不过,南宋小朝廷那时候已经气息奄奄,顾不上他说的东西了。
  到了贾似道当宰相时,干脆每天增印会子十五万缗,注意字眼,是“每天”、“增印”。
日期:2012-06-15 17:42:13

  值得说明的是,以上表格中,发行额并不是某一个时期的社会上的会子总量,还要考虑到以上表格中 “流通时限”这个概念。
  比方说1168年发行1000万缗,规定流通三年回收,到1171年这1000万就没有了,但注意到1169年又发行了1000万缗,1171年又发行了1800万缗,所以到1171年年末,社会上的会子总量其实是2800万缗。
  同样办法计算的话,1173年将会子流通时限改为6年,1184年将其流通时限改为9年,到了后来甚至20年、30年乃至不回收,社会上的会子总量其实要远远超过当年的发行额。
  在会子增发的过程中,物价自然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日期:2012-06-15 17:42:40

  从宋宁宗(1195-1224年)后期开始,会子流行区域的物价开始明显上升。
  到了1240年,物价开始暴涨,米价上涨达四、五倍,平民百姓因倾家荡产而不得不上吊自杀的人一个接着一个(“粒价增四五倍,豪民百姓破家荡产,气绝缢死者相踵”);到了1267年~1268年,本来面值1000文的1缗交子,只能兑换75文,贬值93%,“市井视之,粪土不如”,原来200文的会子,连一双草鞋也买不起。
  南宋灭亡前夕,1缗会子连1文钱也换不了了,贬值了99.9%以上。
日期:2012-06-15 17:43:08

  宋王朝在货币上花样很多,除铜钱和铁钱之外,即便是纸币,南宋的纸币也分为好多种。
  除了前面提到过的钱引、会子之外,南宋初年还印刷过一种被叫做“见钱关子”的纸币,不过后来在会子广泛流通之后,历史中就再没有记载这种纸币了。
  1250年,南宋还发行过“银会子”,号称可以兑换白银,所以以一当百。

  南宋灭亡前夕,奸相贾似道还下令发行“金银关子”,强行用废纸兑换老百姓的金银。
  除以上纸币之外,就像当年发行四川交子一样,在两淮地区,南宋政府推行铁钱,地方政府也跟着发行纸币,叫做淮南交子;在荆湖北路发行直便会子,被称为湖北会子;此外还有小钞、银会子、铁钱会子、小会子等五花八门的纸币。
日期:2012-06-15 17:43:37

  别着急,还有呢。
  因为赵宋朝廷一直对盐和茶实行政府专营,一旦政府专营,这利益就来了。

  商人要想批发或者销售这两样东西,必须先到政府那里去缴钱,领出来一张盐引或者茶引,凭这个到盐场或者茶场领出来食盐和茶。
  久而久之,盐引和茶引也被当纸币使用,唯一的区别是这个东西政府没有办法随意发行,掠夺民众财富,所以他们的信用反而比真正的纸币要好得多。
日期:2012-06-15 17:44:17

  特别值得一说的,还有纸币出现之后的假币现象。
  相对于金属货币而言,纸来的太容易了,纸价值也太低了,印刷也太EASY了,总结起来就是说,这纸币嘛,造假也太小CASE了——对于雕版印刷技术空前发达的宋代,造伪币无非就是印一幅画而已嘛!

  所以,自诞生之日起,纸币的假币、伪币现象就远远超出了铜钱。
  按照当时的法律,伪造纸币是死刑,即便如此,为了钱,不怕死的也大有人在。
日期:2012-06-15 17:44:38

  比方说,在交子改名钱引后,宋徽宗又太不地道的滥发,纸币造假自然也欢撒起来,川陕宣抚司曾有记载,查处“伪引三十万,盗五十人”。
  这造假团伙已经有相当水平了,想想看,50个人合伙,造了30万的钱引——当年的钱引,以宋徽宗那种滥发的方式,也不过才发了2600万,就算这一家造假的,折算一下,每87张钱引就有一张是假的。
  南宋时期会子纸币流通在整个东南区域,流通广泛加上朝廷滥发,造假作伪的自然更加泛滥成灾,朝廷大部分官员都对会子纸币都发出了“诈伪多有”、“伪会充斥”的感慨。

  历史上记载“天下坐会子,犯法相望”,就是说天下因为会子造假坐牢的人一个挨一个,造假币而犯罪的人实在太多,当时的太守只好以“不滥罚”来治理。
日期:2012-06-15 17:45:23

  到了南宋后期,会子发行量扶摇直上,又时常拖延兑界,再精美的纸币,破烂不堪的,哪里还能分出来真假?
  据说,越州的居民们,就常常趁着天黑的时候,纸币看不大清楚,索换铜钱。
  后来,有官员给皇帝说明假币情况严重的时候,不知道是为了推卸政府的责任,还是采用了夸张的语气,说当前流通的会子纸币中有九成都是假币!
  前文说过,会子滥发的最高纪录是6.5亿贯,如果加上伪币,谁知道有多少呢?
  这样的朝代,不亡国才是怪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