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史读袁》
第49节

作者: 王者不臣
收藏本书TXT下载
  综上所述,在军旅之中有时候“不怕死”也不一定就是优点。当然,袁大人没了“不怕死”的光环,但却还有“不爱钱”这一条,似乎依然还能够撑起“楷模”的半壁江山。可是袁大人的“不爱钱”却又有些过头了,或许算是达到极致吧,也就是传说中所谓“视金钱如粪土”的最高境界,于是就又坏了事,而坏的还是大事,这便是大明王朝的“国事”,并且坏得还不轻……简单来说可以用“釜底抽薪,祸国殃民”八个字来概括!

  日期:2012-05-31 19:46:53
  连载76:不怕死、不爱钱(二)
  具体来说,因为袁大人“不爱钱”,于是“视金钱如粪土”,所以在辽东期间从来不吝惜,修宁远、扩锦州,一路“凭坚城,用大炮”,每年平均起码要耗费500万两左右的银子,可见袁英雄对银子是根本看不上的,随便花就是了。此外,袁大人的这个“辽东大略”从1622年被提出之后,一直折腾到1644年,每年都是如此,经过22年的坚持不懈地努力,终究换来了“耗资亿万”这块响亮的牌子(500 万X 22年 = 1.1亿,名副其实)

  说到这里有人或许会问,那袁大人用“不差钱”理念构建的“辽东大略”,最终结果又如何呢?它的结果就是致使“就差钱”的大明王朝被彻底抽空,百姓也在加派、加派、再加派之下遭了大殃,并闹腾了起来,于是便引发了恶性的群体事件(事件主角:张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后果极其严重!
  由此可见,人若是稍微有一点惜财也未必是件坏事,至少要知道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价钱,否则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一不小心就会成为败家子。
  ---------------------------
  日期:2012-06-03 17:31:19
  连载77:画虎不成反类犬
  先前,吕大人曾用袁英雄将母亲妻子都接来边关的“事迹”大肆宣扬,并想借此来塑造袁大人的楷模形象,进而映衬岳元帅那句“不怕死”的名训。吕大人提及此事时写得可谓是入情入境,说是但凡边关上的人都担心后金军的侵扰,所以多是向朝廷呼唤救兵,而袁英雄却将妻子和母亲接来边关,这种“胆量”可不一般,因此袁大人应该是个可堪大用之材。

  一般来说这边关乃是苦寒之地,并且又还有相当的危险,所以绝对不适合居家过日子,不过袁英雄所在的边关却不太一样,这里并非是苦寒之地,孙阁老第一次巡阅辽东之时,一到山海关就傻眼了,他老人家给出的评价是,这里的餐饮酒吧业和通州、京师等地都有个来回了(酒帘食肆不减通都)。
  孙大人将京师和通州同时列为参照物,以表达此地的景致、氛围,以及生活品质都非同凡响。不过,就京师和通州而言,京师固然可以理解,帝都那一定是标杆,可通州怎么也拉进来了?这个跟当时的布局有相当的关系,那时的通州跟现在不一样,在当时通州是极富庶的地方,皇帝的家珍以及国家的储备都存放在那里,所以那也是后金向往的宝地,因此孙大人的类比是很直白的,表明了当时的“边关”是怎样一种繁华热闹的景象。

  刚刚经历了广宁大败之后的边关,就已经能有孙大人眼中的那番繁盛了,那若以朝廷每年数百万两银子投入的乘数效应来测算,袁大人的驻地宁远GDP恐怕是相当的可观了吧?《明史》对袁英雄所“蜗居”的宁远是这样描述的,曰:“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这跟“春风不度玉门关”那样的边塞显然是两码事,所以袁英雄将母亲、妻子都接过来想必不是为了一同受苦的。

  综上所述,吕大人的所谓“崇焕乃置母妻于军”的说辞就骤然变味了,这非但不是袁英雄能借以映衬岳元帅那句“不怕死”名训的例证,反而让袁大人赫然走到了与岳元帅相背离的道路上。
  岳武穆当年镇守边关之时,可不是把妻子、老母都接来纳福,而是义正词严地拒绝了别人相送的士族美女,并告知对方,如今国耻未雪,圣上日夜不安,作为武将怎能有享乐之心,这种生活作风显然和岳武穆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其实吕大人若是想抬举袁英雄,那就千不该、万不该拿岳元帅来对比,因为无论比哪方面,袁大人都得自惭形秽到颜面无存!
  岳武穆身经百战创下“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威名,而袁督师的关宁军名声却大为不同。崇祯二年后金军围攻京师之际,关宁军悍然在战场上哗变,一路跑回关外驻地,谁的招呼都不听,后来是袁大人在狱中写手谕,且朝廷又许下无数好处,关宁军才勉强听从了调遣,没有直接投靠皇太极。再后来李自成围攻京师之时,关宁军驰援京师,可走到一半,干脆就不来援救了,回去便投靠了清军,真可谓“撼山不易,调袁家军更难”。

  岳武穆为了抗金大业,可以抛开个人得失,公开反对权臣,最终招致杀生之祸;而袁英雄却向奸臣魏忠贤阿谀奉承,后来因“钻刺”而得“乔迁”,并请修九千岁生祠,且与魏公公声气相应。同样是面对奸佞、权臣,岳元帅可以大义凌然、慷慨就义,而袁大人却选择了谄媚苟且、打成一片。
  岳武穆坚决反对跟金人议和,发誓要雪国耻以报朝廷,后来被主张议和的奸臣秦桧所谋害;而袁督师却是千方百计谋议和,最后为了给议和消除障碍,还不惜越权违制,杀害了反对议和的抗金将领毛文龙,这个极品事件后来被诸多史家拿来说事儿,其中说得很贴切,且又比较有名气的,当属计六奇的《明季北略》:
  “崇焕捏十二罪,矫制杀文龙,与秦桧以十二金牌矫诏杀武穆古今一辙。”
  要说这袁大人也够有创意的,在杀毛文龙之时,罗织了一堆罪名也就罢了,却非得搞到十二条,真不知道他当时凑数的时怎么想的。
  总结来说,吕大人想借岳元帅留下的名训来抬举袁英雄,可算是彻底没有找对路,要吹捧袁大人,就千万别拿岳王爷来类比,因为只要稍微一比,袁英雄就成秦桧了,真可谓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典型。

  ---------------------------
  【《崇祯长编》卷八兵部署部事左侍郎呂纯如言:“旧辽抚袁崇焕吊孝、建祠二案,即爱崇焕者岂能为之讳,而臣持议必欲朝廷用崇焕者只认定‘不怕死、不爱钱与曾经打过’十个字耳。强敌压境,人方疾呼而望援兵,而崇焕乃置母妻于军……此臣所以谓始终可用也。”】
  【《清史稿·列传 第二百四十七》“富明阿,字治安,袁佳氏,汉军正白旗人,明兵部尚书袁崇焕裔孙。崇焕死,有家属流寓汝宁,有子文弼,从军有功,编入宁古塔汉军。五传至富明阿,以马甲从征喀什噶尔,授骁骑校,升参领。”(袁崇焕伏法之后,其家属、原配都往南方发配,因此“文弼”只能是妾室所生才有可能向北流落到关外,而且必然是袁大人公干期间所生,否则不会在边关流落。)】

  【《明季北略》计六奇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