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史读袁》
第34节

作者: 王者不臣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感受了阎会长的一番苦心之后,让我们再来体验一下当年明月的感慨。
  在当年明月的叙述中,最抢眼的当属最后一句——“只为一天的不朽”,听起来是那么的深邃而大气、悲情而豪迈,可就是让人有些想不明白。因为“宁远之战”属于载入史册级别的“大战”,想必那一定是一场千分惨烈、万分残酷的战斗,所以此战应该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鏖战才对,没准儿还会出现拉锯战、消耗战什么的,怎么会一天“不朽”就熬过来了呢?

  这一天真的有那么特别吗?其实也不见得,因为“宁远大战”也就只打了两天而已,并且第二天的那个“不朽”在当年明月的说辞里,也仅仅是因为袁县令没有选择放弃。
  虽说事情没有当年明月描述的那么夸张,但若仔细那么一想,感觉当年明月所说的似乎也有几分道理,因为要说没有选择放弃……那也确实可以堪称“不朽”的,毕竟没有垮掉嘛(也算没有朽)。
  想到这里,笔者就不得不钦佩当年明月的文采了,因为当年明月若是实打实地叙述,那就只能说——“只为一天的没有朽”,或者说“只为了第二天没有被打垮”,这样说就完全丧失了原文中那种高亢而唯美的意境,而且还或多或少的透露出了几分尴尬(准备了N多年,才打2天就濒临崩溃,那也太菜了)。
  可以说,阎会长和当年明月在叙述中,分别运用的是巧言和意境,而金大侠则跟他们有所不同,金大侠说得很直白,当然也就暴露得比较充分。
  金大侠的叙述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是,他老人家没怎么读过史料。金大侠说,宁远之战以后“清人从此对袁崇焕十分敬畏”,这个说法显然与史实不合,因为宁远之战以后,皇太极对袁崇焕的态度是十分的轻蔑,他写给袁县令的书信里,甚至提出让明朝皇帝把北京让给他,去南京作皇帝算了。由此可见,皇太极对于袁县令的态度,简直是在口出狂言,绝对谈不上什么敬畏。

  另外,在皇太极的信中还提到,诸如袁县令一类的文臣,不过是一帮“如秀在闺”的大姑娘(起码是没见过世面),且又皆是“徒好狂言”之辈(沉雄而博大的孙阁老就是典型),而明朝每次打的败仗,都是文臣们折腾出来的,实在祸国殃民,而明帝国的基业,也就是毁于如袁大人一般的文臣手中的。
  在皇太极的这番言辞里,丝毫感觉不到金大侠所谓“清人”对袁崇焕的“敬畏”,反倒是让人感到皇太极对袁县令相当地藐视,而皇太极对袁参政之流作出的总结,却又很意外的跟崇祯在景山上吊之时,留下的那句“诸臣误朕”的名言惊人的相似(难道这是历史的偶然吗?)。
  其实,对于三位大能的描写,只要略微作分析,便可得出相左的结论,可见这些说辞都不足以解读真相。那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接下来笔者将透过相关史料,和大家一起去探寻宁远大战的真相。
  ---------------------------
  【阎崇年著《明亡清兴六十年(上)》 中华书局 2006年8月北京第1版 181页】
  【当年明月著《明朝那些事儿(六)》 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8年11月第1版 326页】

  【金庸著《碧血剑(下) 袁崇焕评传》 广州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696页】
  日期:2012-05-13 10:10:18
  连载52:两道经典的应用题
  通过先前一系列章节的分析,袁县令在宁远大战中的那些“光辉事迹”,而并没有下达“尽撤关外”的命令,所以袁县令“抗命独守孤城”的说法显然是捏造的。
  另外,先前的讨论还证实了,宁远大战的爆发,跟袁县令拒绝撤退右屯储粮,以及军民有着莫大的关系,并且他和他手下那个粮屯通判(金启倧)对于丢失右屯储粮还有直接责任。最后,他本人还应该对锦州、松山、大凌河、小凌河、杏山、连山、塔山七城军民“焚房粮而走”的悲凉景象负上领导责任。
  至此,在前文所提到的袁县令那些“光辉事迹”中的1、2项就算是灰飞烟灭了:

  1、他对辽东经略高第“尽撤关外”的命令敢于抗拒;
  2、他在后金倾巢而出的情况下敢于独守孤城宁远;
  看到这样的结果,笔者不得不质疑,如果袁大人的“光辉事迹”里连“抗命独守孤城”这样的经典都是捏造的,那其余的呢?又有多少会是真的?比如:
  3、他在宁远给予后金主力重大伤亡;
  4、他运用先进武器炮伤后金一大头目;

  5、由于后金伤亡惨重,又被炮伤一大头目,所以被迫撤离战场,此战致使努尔哈赤不得不感慨,戎马一生,攻无不克,惟独宁远未下,甚为遗憾。
  在剩下的这三项“光辉事迹”里,最让人生疑的,当属后金军伤亡惨重,因为后金方面的记载很明确,宁远一战,仅仅损失500人而已:
  “二日攻城,伤我游击二人、备御官二人,兵五百人。”
  除了后金的这个伤亡数字以外,明朝方面也有斩获的“首级”数量的记载与之对应,宁远一战,明方共获得首级269颗:
  “庚辰 兵部覆辽东经略高第题宁远捷功。奴夷首级二百六十九颗,活夷一名,降夷十七名献俘。报可。”
  一边宣称击毙269人,俘虏1人,招降17人,一边宣称阵亡+失踪共计500人。虽然两边的数字,不是绝对相等,但大致还是能对得上号的,毕竟明朝方面不可能获得所有被击毙的后金军首级,人家总能捞回去一部分,所以后金方面的数字略大一些,这是很正常的结果。
  不过,对于明、清双方这样的记录,有人就非常的不乐意了,因为区区500人的损失,实在很难称之为“惨重”,而后金军损失若是不惨重,那袁县令的“光辉事迹”就光辉不起来了,所以后金军500人的损失,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被接受的。
  可是,不接受又能怎么样呢?明、清双方的史料都已经是如此了,难道还可以全部推翻重来不成?

  此时,一位大能突然站出来,并随口就说了一句:可以。
  笔者顿时敬仰万分,之后定睛一看,原来这位仁兄不是别人,正是“心灵读史”一派的开山鼻祖——当年明月,以下是明月大能的叙述:
  “数学应用题1:十门大炮轰六万人,轰了两天半,每炮每天只轰二十炮(最保守的数字),问:总共轰多少炮?
  答:以两天计算,至少四百炮。
  数学应用题2:后金军总共伤亡五百人,以明军攻击数计算,平均每炮轰死多少人?

  答:以五百除以四百,平均每炮轰死1.25人。
  参考史料:“红夷大炮者,周而不停,每炮所中,糜烂数十尺,断无生理。”
  综合由应用题1、应用题2及参考资料,得出结论如下:每一个后金士兵,都有高厚度的装甲保护,是不折不扣的钢铁战士。
  扯淡就此结束,根据保守统计,在宁远战役中,后金军伤亡的人数,大致在四千人以上,损失大量攻城车辆、兵器。”
  明月大能以两道数学应用题就否定了明、清双方的史料记载,这是何等的魄力,反正笔者是望尘莫及。

  不过,虽然当年明月的两道数学应用题,算得是振振有词,且自成一套,但估计是闭门造车,异想天开而来,所以在许多方面,不尽完善,纰漏和错误确有不少。其中,最为明显的谬误,就是最后一句“大量攻城车辆、兵器”,这一句暴露了当年明月并不了解当时火炮的情况。
  ---------------------------
  【详见本书《耐人寻味的总结》一文】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