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史读袁》
第29节

作者: 王者不臣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其实,即便你堆好了四面的土堆,别人来一围,又因为你不能战,所以断然不敢去增援,于是围便不能解,而守城的就只有干等着城内粮绝而降,那城池最终还是逃不过报废的命运。明朝在辽东拉锯战中,多次失败都是因为上述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比如祖大寿在大凌河城、松锦大战中两次投降都是如此。
  由于有了以上这个潜规则,所以孙老师、袁县令前前后后搞了近十年,基本上都是在干着堆起来了又被别人废掉,而被废掉之后,又再堆的简单重复劳动(典型的白费力气)。
  应该说孙、袁二位大能就这样一头雾水地瞎忙活了近十年,而最终却只能原地踏步是极为悲哀的。然而更为可悲的是,他们二人的无用功,早已被人预见到了,只可惜他们两人就是充耳不闻!
  孙老师、袁同学耗尽心力忙活了十年,到死都没弄明白的道理,有一个人在孙老师刚来辽东的时候就提出来了。此人正被孙阁老撵走的那位王经略,他老人家临走时留下了一段话,这段至理名言不仅揭示了这层道理,而且还预见了十年后孙、袁二位大能的尴尬境地:
  “在晋又题……臣尝谓必有复全辽之力量,而后可复广宁,必有灭奴之力量,而后可复全辽。不然启无巳之争,遗不了之局,而竭难继之供,不可不虑。”

  王经略的意思是,如果别人来打,你能胜之,那问题就好办了,只要能在战场上打赢后金,那你就可以恢复了广宁,因为后金打不赢你,就肯定不敢来惹你,所以不用修一大票城池台堡,广宁自然就可以恢复了;而如果你能在战场上胜之,又有了足够的实力搞合围,那彻底消灭后金的时机就到了,如此便可以恢复全辽,否则无论你怎么折腾,都只会搞成拉锯战,而朝廷是绝对消耗不起的!

  当然,这是战略层面的学问,对基础不够的孙老师、袁同学来说确实深奥了些,而王经略又说得不够通俗,可能孙阁老、袁县令听不大懂。不过,有一位李大人,倒是把战术层面给说了个一清二楚,可孙大爷、袁愤青却依然置若罔闻!
  这位李大人是兵科给事中李鲁生,早在孙阁老、马大帅还在蓄谋攻击耀州的前两个月,李大人就预见到如果当时选择冒然挑衅,那就有招惹敌人并引发战事的危险,同时李大人也对孙阁老的“雄略”提出了质疑。
  李大人说,自古以来哪儿去找您孙老师这样的——“陈师境上数年不进者”?您拥兵十几万,却又离敌人那么远,除了折腾得一大帮子人饭都吃不饱以外,还有别的什么用处吗?要战就用战法,要守就用守法,而像您这样“战固未能,守亦羞称”的也实在太……了吧?看到您孙阁老这样的部署,我是“中夜彷徨,当食废著也”,希望您老能为国家着想,能为黎民苍生考虑,“审时度势,知彼量己”(别不自量力)。此外,您当下尤其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图什么恢复疆土的虚名,而去搞一些相机进取的虚活(比如攻击耀州),再不就是占一堆地方,而又不能固守(比如赖在锦、右不走),这样的下场是稍微有个什么风吹草动的您老的部队就如鸟兽散了(如后来的锦、右大溃败)。

  最后,李大人扔下一句话,预言了几个月后即将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若进无可乘之锐,退无可凭之险。徒以耒耜为前矛,以篰屋为坚垒,慕展土之虚名,受饵敌之实祸,则臣之所大恐也。”
  李大人这是在提醒孙老师,您的斤两还远远不够,别看现在虚活之下拓展到了那么远的地方,但实际上您老的实力是进不能攻、退无可守,所以千万别去没事儿找事儿,否则弄成“慕展土之虚名,受饵敌之实祸”就不好了(如攻击耀州,续而引发宁远大战)。
  李大人这番言辞已经够直白了,就是在告诫孙阁老,别不自量力,千万不要去招惹敌人,引发战端,从而弄出什么“实祸”来,若真是如此,那您老可是会吃不了兜着走的!
  不过,此时的孙老师与马总兵,已经是热锅上的蚂蚁了,哪里听得进去,所以他们继续在右屯大肆屯粮,并积极准备针对耀州的攻击,全然不顾眼下部队战斗力严重不足,而“右屯、锦义”等地又没有坚固城防的不利情况。

  王经略的至理名言也好,李大人的直白警告也罢,最后都未能避免柳河的败局,而柳河之败以后,最为紧要的问题,便莫过于防范后金可能有的报复行动(来而不往非礼也),以及妥善处置右屯的三十万储粮了。
  ---------------------------
  日期:2012-05-02 17:04:51
  连载44:眼下到底谁怕谁?
  在获知了柳河败报之后,还是那位李大人,立马就上疏,提出眼下必须尽快收缩兵力,脱离缓冲区,按照边镇的定例,归并坚城宁远,以做好迎接大敌的准备。
  此时,作为兵部尚书的高第,也鉴于当前紧迫的形势,在柳河败报传到京师的当月,便向关外发出了严谕,同样要求收缩防线。高大人当时非常着急,他告诫说,这都什么时候了,你们怎么还不回到设防区域,一个个的散在没有城防设施的地区(右屯、锦、义),想要干嘛?等着挨宰啊?

  其实,高尚书当时的严谕,以及李大人同月里的上疏,都是在表明,明朝的战略决策层已经判断,柳河一役即将引发更大的战事,宁远必有一战的态势亦然形成。而与此同时,后金方面也做出了来而不往非礼也的决策,准备报复明军偷袭耀州的行动。
  由于锦州、大凌河、右屯这些地方始终没有设防,因此在后金看来,明朝在辽东的驻军都是来自山海关和宁远城,所以在孙阁老、马大帅偷袭耀州之后,努尔哈赤便认为是宁远、山海派出的部队来捣乱,《满文老档》记载如下:
  “八月间,宁远、山海关之军来取河东之耀州城,彼军皆败,或落水而死,或被杀。”
  此时,孙老师、马总兵偷袭耀州显然是招惹了敌人,好比是捅了马蜂窝,而努尔哈赤向来又不是吃素的,一时间没来惹事就不错了,哪里经得起挑衅,所以当即决定要来教训一下孙老师是没有悬念的。
  后来,皇太极写给袁巡抚的议和信中也曾提到,广宁大战之后,努尔哈赤没有攻打山海关的打算,且“自以为明或前来议和,侯之四载”,然而明朝却“不肯罢兵”(如偷袭耀州),因此努尔哈赤才“遂往征宁远”。
  以上史料证实了努尔哈赤“往征宁远”是来找人算账的,而他要找的人即是所谓不肯罢兵之人,在当时来看,也只能是在耀州动兵的孙阁老和马总兵二位了(反正要找领头的),这纯属冤有头债有主,天经地义、亘古不变。

  不过,当时这二位都离职了,但努尔哈赤却不一定知道,他认的死理是明军于几个月前偷袭了耀州,依照他的火爆脾气,必然是要来回击一下的,否则实在咽不下那口气,不论现在领头的是谁!
  可《明史》却说,努尔哈赤是因为得知孙阁老、马大帅都下课,所以才来惹事儿的。
  明史载:“我大清知经略易与,六年正月举大军西渡辽。二十三日抵宁远。”
  这个说法很乖巧,表面上叙述得很平淡,但实际上却隐藏了两层含义。一是努尔哈赤可能害怕孙阁老、马总兵一干柳河之役的手下败将,要不怎么等人家走了您老才敢来“往征宁远”呢?而另一层则是在暗示,高经略太废柴了,所以努尔哈赤一得知“经略易与”就敢来袭击,典型的柿子总是挑软的捏。
  同意此说法的大能有三位:
  当年明月:“一个卓越的战略家,从不会轻易冒险,努尔哈赤符合这个条件,他知道孙承宗的可怕,所以从不敢惹此人,但是现在孙承宗走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