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在晋一针见血地指出,关城不过是个巴掌大的地方,你阎大人要点兵,只要把队伍拉出来,同一时间,划定区域,再委任部、司、道、府等处的官员,同时去清点,彼此不能移动,各营人员不能交替,一天之内搞定,这样才能查清楚,也只有这样才可以杜绝所谓“左支右吾,神出鬼没”的把戏。可是你阎大巡抚却从初六一直点到十七,每天去一些营盘,这不正好给拆东墙补西墙创造完美的条件吗?
如果辽东镇都像这样点兵,那2万点出5万也不稀罕,倘若加上群众演员,点出6、7万的也非难事(马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在这种“神出鬼没”的点兵法护佑下,马总兵自然就有恃无恐了。
不过,这马大帅估计脑子里只有一根筋,因为他只想到了这种忽悠点兵法能帮他顺利过关,却没想到万一人家换一种点兵法,那您老又该怎么办啊?而不幸的事情却偏偏就发生了,廷臣果然提出要换个法子来点兵,于是马大帅就急了。
马大人毕竟是个武夫,没有多少弯弯绕,一听要换点兵法就慌了神,情急之下,居然妄图靠耍横来渡过这一关,于是就来了个极其简单粗暴的抗议!他跟朝廷说,你们不是要来点兵吗?那……那我就把队伍……都拉到山海关来!给你们点个够!关外的碉堡都不要了!(今辽帅马世龙愤然请调集关前,一任点查,何骄蹇无人臣礼也。)
不过,马总兵耍横之后,事情非但没有结束,反而还进一步恶化了,有个御史叫杨新期,就直接上疏点破了那层窗户纸。杨大人说,宁前地区才多大的地盘,城堡、屯所都是有数的,你马世龙的14万大军有地方住吗?别以为朝廷什么都不知道,你无非是拉了些辽民来充数,点名之时站个队,完事儿了就回去种田而已。另外,你们辽东镇的那个车轮式点兵法——“珠连环转,则数万可化为数十万” 。
日期:2012-04-23 18:24:09
连载38:神出鬼没的点兵法(二)
了解了事情的真相之后,我们再来八卦一下修史文人和现代几位大能的说辞。
《明史》的叙述很有意思,居然妄图将辽东镇的“贪墨”嫁祸给王在晋。史文赫然将阎巡抚那套“神出鬼没”的车轮式点兵法算成了“功绩”,并加到了孙大人头上(汗!)。据史文介绍,孙老师到关上之后,发现士兵纪律性差,冒饷又多,于是搞了个大点兵,结果是“关上兵名七万,顾无纪律,冒饷多”。
这个说法几乎是不攻自破,因为关上如果当时是七万人,那阎鸣泰点出来是六万九千多,外加觉华岛上的两千来人,怎么能说“冒饷多”呢?多能多到哪儿去?
不过,因为《明史》里有“冒饷多”三个字,所以当年明月便据此演绎了一番,不仅对孙阁老大加赞许,还给“老领导”扣了一顶贪污军饷的帽子:
“孙承宗最先做的一件事,就是练兵。当时他手下的士兵,总数有七万多人。数字挺大,但是就是个数,一查才发现,有上万人压根儿没有,都是空额,工资全让老领导拿走了。”
当年明月这样说显然是缺乏研究了,他所谓“有上万人压根儿没有”的说辞是非常有问题的,并且就连黑王在晋为主线的《明史》都不支持。
《明史》上的说法是孙老师“遣还河南、真定疲兵万余”,也就是说那一万多人,不是空饷,而是疲兵(既然有兵,就不存在贪墨了)。
《明熹宗实录》上也有类似《明史》中“疲兵万余”的说法。《明熹宗实录》卷二十九上记载了阎巡抚淘汰一万多弱卒的事情——“除革巡三等官兵共一万四百六十一名”,这一万多弱卒在人数上跟“疲兵万余”是相当的,但却不是空饷。因此,明月大能依据“冒饷多”而发挥的一切,显然是添油加醋了,并且达到了超越《明史》而自成一派的效果,确实不易,实在令人钦佩。
---------------------------
【当年明月著《明朝那些事儿(六)》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8年11月第1版 206页】
日期:2012-04-23 19:06:48
连载39:户科神探林宗载
杨御史发的招,马大人还没来得及拆,户科的一个“给事中”又开始发言了。此人名叫林宗载,他从“马乾”(马料银子)入手,扎扎实实地摆了马总兵一道。林大人很会分析问题,虽然马乾的支出是个很不起眼的小细节,可细节决定成败啊,因此林大人一番言辞之后,马总兵顿时就有了想撞墙的念头。
林大人一共说了四点。
首先,林大人指出,能放马出去吃草的月份,向来是不支出马料银子的,只给点豆子就足够了(加豆九升足矣),但是辽东镇却依然支出了马料银子,这显然不是买给马吃的(是以马乾为兵乾也),而是不是你马大人吃了,你自己清楚。
其次,林大人爆料说,山海关虽一共有6万匹马,但其中有“班马”在内(非辽东镇的),而班马的马乾照例是不在辽东镇支出的,可你马大帅每次报账的时候,怎么都是按6万匹马来报的?你这不是虚报冒领吗?
第三,林大人又点了一水,指出6万匹马中,除了有班马不支“马乾”以外,还有2万匹马的“马乾”是由户部将银子直接发到蓟镇和永平,采购成草料之后再送到关外的,所以要支出的马料银子的马匹,实际上还不到4万(因有班马在内),但是你马大帅领银子,却是依照6万匹马这个数来领取的,这又是为什么呢?再说,户部已经在蓟镇和永平采购2万匹马的草料,发给你马大人了,可是你在关外却又买了6万匹马的草料,这不是重复支出吗?你为什么不早打招呼来协调?
最后,林大人使出一招以退为进的绝杀,他先假设马大帅每月领7.3万两马乾银子并没有虚报,但结果却推出了一个惊人的悖论。
林大人说,如果按照一匹马一个月1.2两银子计算,那你马大帅在关外每月领取了7.3万现金,说明你马大帅的6万匹马都在关外了(7.3 / 1.2= 6万多)。
而既然马匹全部出关了,那士卒也应该全部出关才对,因为兵不可无马,但是士卒如果都跟着马开拔出关了,那如今关城内岂非是空无一人?!或者说关内士卒全都没有马?!
没有士卒的关是虚关,没有马的士卒是虚兵,没有第三种可能了,所以您马大帅就随便选一个吧。
不难看出,这位林大人完全是柯蓝型选手,放在户科确实有些屈才,至少应该转到刑部去干个侍郎,而他关于“虚关”还是“虚兵”的问题,马总兵是无法选择的,更无法回答,因为无论怎么选、怎么答,马大人都得撞墙。当然,马大帅最后并没有撞墙,他的选择是去攻打耀州,只不过其结果跟撞墙没多少差别。
---------------------------
日期:2012-04-23 19:08:33
连载40:马大人的真实遭遇
其实,马大人究竟是不是因为“柳河之败”才遭非议的问题,只要看看弹劾马世龙的奏章呈递时间就行了。
下面我们将整个过程稍微整理一下,把四月到九月间“涉辽呛马”的奏章份数按月罗列出来,这样便可以清晰地看出问题所在了。
四月,五份。
五月,五份。
六月,七份。
七月,三份。
八月,十二份,发生柳河之败。
八月,败后暂无。
九月,月初暂无。
九月壬子(九月七日),柳河败报归档日。
期间暂无。
九月丁巳(九月十二日),可能是因为实在没人啃声,于是天启亲自出马来喊人了。天启发上谕给兵部,要求“择附近将官堪用者,速与马世龙交代”
期间暂无。
九月已未,(九月十四日)终于有了一份参柳河之败的奏章,可天启却没给好脸色,圣旨的内容是“马世龙已有旨了”。天启的意思是,这马大帅,已经下课了,你这奏章来迟了!
期间暂无。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