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史读袁》
第17节

作者: 王者不臣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不过,袁县令在当时正担任“蓟辽督师”,带着十几万人在前方作战,而王同学此刻又正是殿前的兵部尚书,所以崇祯认为大家何必因为一个下台的孙老师而伤了和气呢,于是就说几句注意团结友爱的话,试图把包揉得散开点就算了,也没想要深纠,所以他的批复基本是和稀泥:
  崇祯批复:“边疆多事,卿与督师,同心共济,勿以浮言介意。”
  崇祯的批复中“卿”是指王在晋,“督师”则是指袁大人。虽然,事情最后确实是不了了之,但在王同学的这篇帖子里,却透露出了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直到崇祯年间,孙老师的还欠着一份作业没有完成,有一条边墙,至今无一砖一石之修。

  而就是这条信息引出了一个先前还比较模糊的细节,那就是在八里铺重城之争期间,实际上有三个方案,一是王同学修八里铺那道边墙的方案;二是袁县令要以宁远为要塞据守的方案;三是孙老师自己的方案,也就是将八里铺重城克隆到宁远、窟窿山,在宁远一带修一道边墙。
  当时,孙阁老驳了袁县令、罢了王同学,最终主张了自己将八里铺重城推进200里到宁远的方案,其中还附带了觉华岛,于是才有了孙大人所谓“当宁远之冲,与觉华相犄角”之说,只可惜到了崇祯元年,宁远还是一座要塞,而非边墙,所以王同学才以“两议具罢”、“无一砖一石之修”来反诘下了台的孙老师。
  ---------------------------
  【《崇祯长编》卷十三“臣来关外,止有八里铺一堡,中前所一城,以安哨马。臣与各將吏拮据四年,有四十七城堡,有三十万辽民,有三万辽兵,有五万弓弩火銃手,有六百兵船,有五百兵车,有六万马嬴牛駝,有官衙民舍五万有奇,有盔甲器械火药弓矢百余万。其官兵屯田五千余顷,官屯银一十五万有奇,塩钱利银三万四千有奇,采青省饷部银十八万。”】

  【《崇祯长编》卷十三壬午兵部尚书王在晋言,天启二年,广宁攻陷,廷推经畧,举臣以往。众议关前欢喜岭高于城楼,贼至必凭高俯击,乃卜地于八里铺筑外城,收欢喜岭于内,锁三道关于前……而枢辅孙承宗至,则谓八里铺太近,当筑宁远、窟窿山,其规画在关门二百里外,而迄今无一砖一石之堆积也,两议俱罢。而督师王之臣去年议,筑芝麻湾去城十九里,折衷地面,亦祖臣之初说耳。枢辅还朝,改臣南枢,马世龙登坛授剑,率意冥行,变乱成法,兵无不虚,饷无不耗,将无不贪。臣初议止用兵六万、马万匹,欲清旧辽饷以飬民,乃忽议添兵十四万、马数万,遂竭海内之力以供饷,功既无成,财复大匮。柳河之败,止存兵五万八千,即如枢辅疏以十二万,此六万二千之兵归于何有?非失机陷阵,则虚藉挂粮,世龙百喙,何能自觧也?】

  【《崇祯长编》卷十三】
  日期:2012-04-19 18:19:15
  连载25:牛逼的另类拓展法
  既然当初规划的是一道边墙,可为什么最后成了一座要塞呢?应该说导致这样结果的直接原因,是孙老师修边墙的方式比较另类。在孙阁老的奏章里,众人反对修筑宁远的理由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路太远了,运输材料比较费劲(工料不能远及);另一个是敌人突袭无法抵御(大寇来袭未有能应者)。
  这两点在常人眼里几乎是不可逾越的,因为基本上都是死结,工料不能搬远了,人又不敢去远了,那怎么修?可这在孙大人那里根本就不算一回事儿。孙老师马上就拿出了办法,把这两个问题同时给解决了。孙大爷的法子说来也不复杂,你不是怕走远了不安全,工料又不好搬吗?那就别搬那么远,就近修个城堡,如果敌人来了,马上退回山海关,如果敌人不来,你就继续修,修好了第一座,就开始修第二座,只要修把这200里路上的城池、台、堡都修完了,那事情就好办了,修宁远,那还不是分分钟的事情?

  也亏孙大人想得出来这么NB的办法,这哪里是不把问题当一回事儿,这简直是不把国家当一回事儿,不把黎民百姓的血汗当一回事儿!
  孙老师的这种作业方式用他自己的话来概括就是“步步填实”,天启三年闰十月,孙大人便向天启陈述了他作业的进展情况。
  依据孙阁老的成绩单显示,他为了修宁远的前期工程基本竣工了,城堡修了二十有余(5城+7内堡+8.5外堡),但这个数字离他自鸣得意的“四十七城堡”还差了一半多,剩下一半应该是宁远至锦州再到右屯的路上所修。
  孙老师的这个策略,问题是解决了一些,可银子却是没少花了,也难怪就在四个月前,方有度会上疏,痛斥他的祸国方略,上病国家、下厉人民。孙大人当时一听,也觉得是个问题,于是就随手写了份检查,总结了自己的折腾一年多的弊端。
  孙阁老的检查,前部分言辞,初听起来还算入情入理。他说如今山海关聚集了全国各地的兵(秦晋川梁燕赵之众),都可以开全运会了,而这么些兵也确实很难养,就算他们不闹事儿,但也必须给吃给喝啊,而现在给养供应困难,时间一长那肯定是要乱的,反正现在进攻也没有胜算,不如改进攻为防守算了。另外,把这些吃货都遣散了,就地取材来搞点集训,兴许还能节省些银子。

  其实,孙老师从“速战之备”到“久守之谋”的认识转变也应该算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了,而转“客兵”为“主兵”的思路也可以说是在思考问题了(哪怕依然不成熟)。方大人若是看到这一段,准能感慨一番,说自己的折子没白上,这孙大人还是明事理的,为人也豁达啊,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不过,如果将这份奏章继续念下去,到了后半部分,估计方大人就又得皱眉头了,因为事情又不对了,文中显示孙老师虽然貌似认识到了一些问题,可是提出的解决之道却依然是老路子——修,继续往前修,不修宁远决不罢休!
  孙老师所谓“宁远觉华之议,必不可轻罢” 清楚地表明了他修筑宁远的决心,只是孙老师的方略又有所更改,他不再修一道边墙了,而是修N座城堡,包括即将修筑的宁远。
  或许这时候有人会问,既然都是修宁远,那“一道边墙”和“一座要塞”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不都是修了宁远吗?这里面的区别可就大了。
  “城堡要塞”与“一道边墙”的区别就在于,一般来说,“主兵”是屯于“城堡要塞”,而“客兵”才驻守“一道边墙”。“要塞”和“边墙”的区别,其实应对的是“主兵”、“客兵”之间的区别,而从“主兵”和“客兵”之间作出选择,其实是一种战略决策!其原因是“主兵”和“客兵”各自有着迥然不同的特点和用途。

  “客兵”都是从内地招募而来的,五湖四海的都有,所以称为“客兵”,这些人没有拖家带口的,也不屯田种地,所以往往能集合在一起,克日出征,速战速决,因此宜驻于一道边墙。而“主兵”则多是用当地辽人来当兵,修这么多城堡,是想以这些城堡为据点,聚集辽民屯种,以主兵屯田的方式省些钱粮,所以才有“主兵利久守”之说。

  所以,若从“主兵”转为“客兵”了,那实质上就是一种对战略进攻态势的放弃,转而进入战略防御,这种选择是非常消极的,可后世的许多论点却认为孙阁老当时伙同袁大人一起修筑宁远为要塞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举措……(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