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史读袁》
第11节

作者: 王者不臣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其实,关乎大明王朝生死存亡的时刻亦然来临,而明王朝存亡的关键,不是后金到底有多强,反倒是明王朝自身有多虚弱。
  不过,以孙阁老、袁县令为代表的一帮人,对于朝廷的财政问题是浑然不觉,根本不知有所谓“量力而行”、“尾大不掉”这些概念,他们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大肆增兵添饷,怎么扩大政绩工程,妄想只要能拥兵十几万,修几座城池,似乎就能解决辽东问题了,所以他们跟王在晋是谈不拢的。
  孙阁老的策略是力求速战、大举进攻,但实际上没什么希望,杨镐所部是10万人,袁应泰、张铨议兵18万,熊廷弼、王化贞手下有15万兵马,可三次大战均告失败。而孙老师的队伍虽说一度领饷的人有14万,但经过他自己某次清汰下来却只有11万,就力量来说也是不见得比前三次的强,所以也就谈不上有必胜的把握了。而后来的“柳河之败”更是证实了孙老师的队伍还不如杨镐、袁应泰、王化贞的手下。

  当然,袁县令所提的什么“凭坚城,用大炮”就更为可笑了,因为修城必须先立营,而立营的根本还是战斗力,如果战斗力都能在辽东随处立营了,那又何必修城呢?不如灭了后金算了……反之,不能在战场上消灭后金,也就无法去后金所占领的地区立营,在这种前提下,修再多的城,架再多的炮,那不过是占一些人家不要的地盘(比如三岔河以西的宁远、锦州、大凌河、小凌河、右屯等地),纯属白费银子,所以袁同学想凭坚城、大炮而“五年复辽”完全是异想天开。

  不过袁县令后来自己改口了,说他七拼八凑一支队伍就足够消灭后金了(已足平奴),这支队伍由东江镇凑2万(为奇,打游击),蓟镇凑1.2万(为援,守碉堡),辽东镇全算上一共12万人(为正,去进剿),可还没等他把队伍拉出去,后金却已经打到京师了,这就是著名的“五年平辽,平到京城”。
  后金一打到京城袁督师当然就挂了(不是阵亡,而是被刮了,死于国法),没能实现他带12万人去剿灭后金的宏愿,为此还有人深感遗憾,意思是如果袁督师把队伍拉出去了,那历史或许就能改变。然而,这个构想在后来,其实是付诸实施了的,后来的洪承畴洪大人就凑了13万人去和后金决战于锦州,结果如何大家都很熟悉,就是著名的松锦惨败,在此就不赘述了,总之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十几万的兵力是解决不了后金的,只可惜孙老师、袁同学当时并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

  孙老师是因为掐架而突然插手辽东的,所以对于困难明显有些估计不足,可谓没有先见之明;同时也并不知道自己的斤两,可谓没有自知之明;一个人若是先见、自知都失明了,那确实就跟睁眼瞎没多少差别。因此,孙老师此去辽东,就好比是盲人骑瞎马,摔跟头那是迟早的事情,实属无望之灾。而孙阁老赴任以后也果然不负众望,没过多久就把朝廷折腾到了心脏病发作的边缘。

  日期:2012-04-18 21:10:02
  连载15:明朝患上了心脏病(二)
  孙大人是天启二年九月正式接替王经略的,之后不到一年时间,庞大的军费开销就逼得朝廷开始哮喘了,因此天启三年七月,工科给事中方有度便上疏,痛斥孙阁老“上病国家,下厉人民”的雷人方略。
  方大人的上疏中援引了户部侍郎毕自严提供的数据,以阐述辽东巨额军费的危害。这位毕大人是专责督理辽饷的,专业很是对口,所以方大人的奏疏颇具杀伤力。方大人首先列举了一个骇人听闻的数据——军费,他的大意是朝廷在北方的“九边重镇”(即蓟镇、辽东、保定、宣府、大同、山西、延綏、宁夏、甘肃)每年的“正供”加到一起才340多万,而如今孙老师在山海关一处的10万军队,每年吃喝拉撒就要耗费粮饷400万(其他还不算),这也太夸张了吧?

  而这400万还不是全部开销,其余地方如天津、登莱、通州、密云、张家湾、京师、蓟镇、东江等为辽事而增兵加饷的又有120万,两项合计足有520万之巨!
  当时因辽事向老百姓加派的总额只有485万,所以面对520万的窟窿,是根本不够填的,从账面上看,即便全都投进去,也还尚有35万的缺口,然而实际的缺口却不止35万。
  因为具体到各地,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一些留用和减免,所以加派的485万其实是收不齐的,缺口实际上还要大一些,若再算上辽东旧饷52万,那缺口将总计达到162万,而为了弥补这个缺口,又必须再向民间加派,于是民间的负担又将增加三分之一(162万恰为485万的33.4%,相当精确)。
  不过,倘若各地又继续存在减免和留用,那又是新的缺口,有缺口就又需要继续加派……
  方大人指出像这样加派、加派、再加派的,谁受得了啊,若是年复一年的加派下去,那必然会出大问题(比如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到时候就算后金安坐于关外,保证不向关内发一箭,大明王朝也会灭亡的(不幸被言中)!

  他要求兵部和户部认真核算辽饷,会商出妥善解决缺饷问题的办法,提出了“上不病国,下不厉民”的用度要求。最后,方大人还特别指出,不要等到因此出了大问题再来补救(方大人卓见)。
  方大人的这份奏章,揭示了辽东军费激增,已经让明朝的财政显现出透支的迹象,而这种迹象表明,王同学的此前的担心正在成为事实——辽东正在成为明朝的“尾大不掉之患”(王大人高见)。
  不过,可惜的是,高见也好,卓见也罢,都未能挽救大明王朝,明朝最后还是亡了……
  一直以来,关于明朝到底是怎么亡的,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而今为了揭开这个谜底,我们有必要引入一个气象灾变,这就是“小冰河期”。
  ---------------------------
  【《大库史料》卷十五“督师袁崇焕为商定恢复之谋等事……关宁之十二万为正,东江之二万余为奇,蓟门之一万二千为援,已足平奴。”】

  日期:2012-04-19 18:03:26
  连载16:孙老师缔造的尾大不掉(一)
  明王朝由健康到有病,再因为有病而虚弱,最终由于虚弱过度而亡的过程,正是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的写照。
  而明朝这段衰亡的历史正好跟16世纪中后期开始的“小冰河期”在各个时间段上都非常吻合。
  那怎么个吻合法呢?下面我们看一些图表就一目了然了:

  图1
  图中一共有a、b、c、d四条曲线,其中曲线d展示的是中国东部距今2000年的气候变化,在红线位置赫然出现的最低点,即是小冰河期在中国东部形成了的极寒点。
  这个时间点而正好在悲凉的1644年附近,北京城破的 “甲申之变”便发生这一时期,最终导致了崇祯在景山上吊。
  这图1非常直观地展示了明末“华东”温度变化与明末“甲申之变”的微妙关系。
  图2

  上图是中国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台湾四个地方近1000年来的温度变化。我们重点关注大明王朝的心脏之地——华北、华东(横向红线所示)。
  图表显示小冰河期造成了华北、华东在1000年来的极寒点(箭头所示),并且就在1644年附近(纵向红线位置),而明朝的军队主力“九边重镇”又大多分布于华北、华东地区,所以因这两个地区的受灾而引发的饥民流寇四起、军营缺饷哗变,对各大军镇本身以及朝廷的财政冲击无疑都是巨大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