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明月著《明朝那些事儿(大结局)》 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9年4月第1版 122页】
日期:2012-04-18 20:44:27
连载1:载入史册的掐架(一)
明末,天启二年。
一队由京城而来的官驾正来到山海关,并鱼贯而入,其中暂掌兵部的内阁大学士孙承宗赫然在列。
孙大人是皇帝的老师,又是内阁大学士,且受命暂时代理兵部,因此由他来巡阅山海关自然很受瞩目,不过他此行的目的却并非是犒赏三军,而是专门来挑刺儿的。
孙老师之所以气势汹汹而来,那是因为之前他曾接到了一些上丨访丨材料,说辽东经略王在晋在山海关瞎搞一气,所以孙大学士刚一落脚便径直去找了王在晋,一番寒暄之后孙阁老图穷匕见,用了一通组合拳向王经略招呼过去。
王大人是个很儒雅的人,若不是因为长期担任军职,他完全有可能已经成为一个文化名人了。此刻,他对孙老师的“见面礼”大概没有什么准备,所以貌似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几个照面下来就露了败相。后来孙、王这段掐架的对白被载入了史册(清修明史),在史书上,孙承宗是一战成名,而王在晋则声名狼藉。
清修《明史》对孙、王二人的这一段对话进行了绘声绘色地特写。
孙承宗问,等你的八里铺重城修好了,是不是就把现在您老手里的四万人都填进去守啊?
王经略答,要另外派四万……
孙大学士一听马上就发招了,反问王经略,新旧两城,都是四万人据守,这四万加四万的,就是八万了,请问您老有这么多兵吗?其他地方还守不守了?
再说,新旧两城相距八里,八里之内有旧城前的地雷和陷阱,倘若新城的守军败退下来,撤向旧城,那这些布置岂非成了给自家人准备下的?而如果新城的溃军身后有追击的敌兵,那你是开门放他们进来呢,还是不开门把他们报销给敌军?
另外,如果新城能守住,那旧城用来干什么?明显是重复建设!
王经略此时好像是有点儿懵了,半晌才憋出一句话来,说他在山上留了三座山寨给溃军。
孙大人听了是又好气又好笑,气是因为王经略太笨,笑是因为没想到王经略笨成这样,兵法讲求的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可你王经略却先就把逃跑路线给预备下了,那不是成心让新城守军贪生怕死吗?!
在京师里就听说你王经略任凭外围阵地丢失(尽撤藩篱),退到关前八里来修什么重城,你搞点重复建设也就罢了,可是却还搞成这样,你这也太过分了,试问你怎么能保证京畿地区的安全?!
经过孙大人一通连珠炮王经略被打得彻底无语了。当然,也不排除是王经略只顾满地找牙而没有接上话,或者是被打掉了几颗门牙以后发音有困难,总之谈话就此结束,史载:“在晋无以难”。
孙老师此后备受推崇,被誉为“贤臣、廉臣、名臣、能臣、功臣”(阎崇年语)
而王在晋则遭人诟病,阎老师的评价是:“王在晋既无远略、又无胆识,既无兵略、又无智慧。”
由这一番评论可知,王在晋被孙承宗问得“哑口无言”后,声誉实在是一落千丈,流传到后世已经非常不堪了。不过,有一位王在晋的同事却不认同这样的评价,他对王经略的评价很高。
首先,他夸赞王在晋勤奋有余且辩才很好,意思是说王大人兢兢业业、勤政有余,且笔下功夫了得,嘴上也非常犀利,这样的“王经略”显然跟那个被孙老师问得开不了口的不是一个人。
此后,王同学的这位同事又夸奖说,王大人的才能很了得,洞察能力很出色,并且还很稳健,而且这些评价是朝中所有人都承认的。
这位能给予王经略如此评价仁兄到底是谁呢?是王大人莫逆呢?还是师长?或者门生?其实,这位仁兄的身份并不神秘,只是让人有些不理解,因为他不是别人,正是传说中那位把王经略问得“哑口无言”孙大人——孙承宗!而且,这些话还都是他老人家与王经略对掐之后才说的,所以实在让人颇感意外。
当然,有人说那是孙大人的客气话,这证明孙老师涵养很好,但这恐怕也太客气,太好了点儿吧?其实,问题并不是出在孙阁老身上的,而是另有原因。
孙大人确实是因为有过那段驳倒王经略的“传说”,所以才让他老人家增色不少,并因而此一举在清修《明史》中成为了东林党里面屈指可数的佼佼者之一。不过,记载孙老师这段“辉煌战绩”的来路却很是有些诡异。
首先,官修的《明熹宗实录》里头就没有这样的记载,不过考虑到“实录”多为精炼的转述,这么拉拉杂杂一大篇内容,或许被省略了也有可能,所以还不能过早的下定论。
那明朝修的“明实录”若是给略去了,那清修《明史》中如此鲜活的一段记载又来自何方呢?以下我们分别引用《督师纪略》、《边事小纪》两部书稿的相关文字来一一比照,立马就能看出清修的《明史》到底是从哪里抄来的了。
清修明史:“抵关,诘在晋曰:新城成,即移旧城四万人以守乎?”
督师纪略:“六月二十六日抵关,阅新城……经略度守新城,用卒四万”
边事小纪:“六月间抵关,阅新城。守卒用四万”
清修明史:“如不可守,则四万新兵倒戈旧城下,将开关延入乎,抑闭关以委敌乎?”
督师纪略:“使其不守,则四万人尽矣。委之虏乎,抑开内关入乎。”
边事小纪:“孙公曰:‘使其不守,则四万人尽委之虏乎?抑开内关入乎?’”
清修明史:“关外有三道关可入也。”
督师纪略:“在晋曰,三道关可入也。”
边事小纪:“经略曰,三道关可入也。”
清修明史:“若此,则敌至而兵逃如故也,安用重关?”
督师纪略:“如此,则贼至人思逃如故也,又安用重关。”
边事小纪:“如此则贼至人思逃如故也,又安用重关?”
清修明史:“曰:将建三寨于山,以待溃卒。”
督师纪略:“在晋曰,当为三堡于山,以贮遗者。公曰,如此,又安用重关。”
边事小纪:“曰:‘当为三堡于山以贮溃者。’曰:‘如此又安用重关?’”
日期:2012-04-18 20:45:39
连载2:载入史册的掐架(二)
那这两部书的又是何人所作呢?其作者分别是茅元仪和周文郁,此二人都曾是孙承宗的幕僚,同时也是孙阁老的超级粉丝。
孙老师一共有过两次守辽的履历,第一次守了四年,后来又去了一次,这次又守了两年,两次守辽的经历让孙大人有了一个幕僚小集团,其中铁杆粉丝不少,后来纷纷著书吹捧孙老师,其中就有茅元仪和周文郁二位。
在茅、周二人的《督师纪略》和《边事小纪》里,孙阁老形象自然是十分“光辉”,几乎就是完人,什么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等等就不必说了,其英明神武、洞察一切更是不在话下,而孙老师PK王经略这一段“惟妙惟肖”地诡异演出也在书中,且两人有相互抄袭的痕迹。
不过,除茅、周二人的书之外,这个PK的故事还存在另外一个版本,这个版本的来路要正规得多,因为是取自孙承宗自己的奏章!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