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法措施一公布,他们俩就忙碌开了。整天东一蹦子西一蹦子,忙的热火朝天,不可开交。
忙虽忙,但是他们不忘冷眼观察。
观察啥?
观察动向。
啥动向?
民众对变法的反映。
具体来说就是,观察社会形势朝哪个方向发展,这种发展苗头是暂时的,还是有可能成星星之火,燎原整个国家。他们的目的是,力争把不和谐因素消灭于萌芽状态。
观察一段后,秦孝公发现,对变法最不满意的是贵族。
也难怪,这些公子哥们,从前过的啥日子,现在过的啥日子。以前,他们是老大,平民算个屁,啥都不是;现在,他们是老大,平民也是老大,他们能当官,平民也能当官,平民杀了人是死罪,他们杀了人也是死罪。
反了,真的反了,没有天啦。
贵族们不管人前人后,抱怨个不停。
“吱——”
贵族们仿佛听见了公孙鞅磨刀霍霍的声音。
他们禁不住打了个寒颤。
这个日子还能过吗?
啥时候是个头啊?
公孙鞅这家伙千万别学吴起乱来啊!
他们清清楚楚地记得,吴起在楚国变法时,明确规定:封地超过三代,一律收回。
为便于大家理解,下面举个例子做说明:
从前,甲因为战功被国君封到江陵这个地方。根据惯例,甲死后,甲的儿子继续拥有这个封地,虽然他并没有功劳;甲的儿子死后,甲的孙子继续拥有这个封地。就这样,一代又一代,甲的子子孙孙一直拥有这个地方。
吴起认为,甲有战功,拥有封地理所当然,到了儿子孙子,再占有这块封地,勉勉强强也说的过去。再往下几代,就不合适了。靠一代人努力,代代吃老本,这样的国家只能越来越弱。
再者:封地越多,国家越不好管理。
于是,吴起经过国君批准后,运用铁腕手段,三下五除二,收回了楚国境内许多贵族的封地,让贵族们深深体会到了吴起的冷酷与变法的无情。
日期:2012-05-05 22:24:20
(续上)
现在,秦国的贵族们担心公孙鞅走吴起的老路,把秦国折腾个底朝天,把贵族们整个活不成死不了。
如果那样的话,以后的日子可就没法过了。
贵族们暗暗叫苦。
有道是,叫苦还不是真苦,真苦是叫不出来的。
把公孙鞅的做法和吴起的做法比较之后,贵族们立即发现,吴起比公孙鞅仁慈多啦。如果把吴起比喻成三级大魔头,公孙鞅则是魔头里面最坏的,十足的万恶不赦的一级大魔头,超级大魔头。
一句话说吧,公孙鞅比吴起更无情。
吴起起码规定三代以后才收回封地,公孙鞅则规定不管是几代,不管是谁的儿子,只要没有军功就没有官爵,老子的封地官爵儿子无权继承。
哪怕是国君的儿子,也不例外。
公孙鞅冷冷地说。
好,我听你的。
秦孝公附和道。
初开始,贵族们对此采取观望态度,他们想:我就不信你公孙鞅这样说了,就敢这样做。顶多是说说大话,哄哄涉世不深的百姓。或者,做几件事,充充样子。
甚至有人不怀好意地评说,骑驴看账本,走着瞧。看公孙鞅能走多远,他不能把全国的贵族都得罪吧!嘿嘿,弄不好,还得回到原来的老路上去。
然而,不久之后,雍地发生了一件小事。当时谁也没想到,就是这件小事最终导致了几百颗人头落地,使贵族们看清了公孙鞅能走多远。
日期:2012-05-07 22:03:10
(续上)
某月某日,祝懽的儿子乘坐的马车把一个走路的撞死了。
祝懽是谁?
简单来说,他是秦孝公的大臣。考究起来,祝氏在秦国也是望族。自从祝懽的太爷那一代起,祝家就牢牢地占据着从中央到地方的许多重要位置。祝懽的爸爸更是了不起,曾经做过大良造,国君之下的国内第一人。
另外,祝家的门生故吏遍布整个国内。
呵呵,就是这么个人物,碰上了交通肇事这档子麻烦。
搁在以前,撞死个人根本不算什么,小事一桩,赔点儿钱也就拉倒了,因为毕竟不是故意的,还不是酒后驾车。可是现在,根据公孙鞅大人的新法令,撞死人必须偿命。
这下祝懽不干了。
死了一个平民百姓算什么,谁让他买不起车!我儿子有车,不让他到街上开到哪开?难道在院子里开?在大街上开车谁敢保证不发生点儿意外?像撞人,碰东西,碾着某个家伙的腿,那是少不了的!发生点儿意外,要人偿命,那是对下层人的规定。我们是贵族、上等人,对我们祝家来说,从来没有偿命的说法。
祝懽的火气很大。
执法官员很为难。他们去请示公孙鞅,说这规定是你定的,现在你看怎么办?
公孙鞅一瞪眼,怎么规定怎么办!
趁着祝懽外出的机会,公孙鞅亲自坐镇,派人冲进祝懽府邸,把祝懽的儿子从家中抓出来,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了。
祝懽很愤怒。
接下来,秦国国内发生了一连串事件前所未闻的事件。
日期:2012-5-8 21:43:00
(续上)
第一件事,都城雍地的粮食价格突然暴涨,高的离谱,超过人们的承受能力。最后,在几个月突飞猛涨后,市场上的粮食没有了。没有了的意思就是,无论出多少钱,都买不到粮食。
当时的雍地虽然不像现在的城市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甚至几千万人,但是几万人总是有的,咋说那是首都。人多,吃的就多;吃的多,需要的粮食就多。现在市场上突然没有了粮食,人们的恐慌情绪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随着恐慌情绪的蔓延,各种谣言出现了。有的说,秦国同魏国打了一仗,秦国失败了,粮食被魏国人抢走了;有的说,主要是由于气候干旱,几个月都没有下雨,庄稼歉收,导致粮食短缺;还有的说,国家用粮食和楚国做了交易,用来换取宛地的武器;还有的说,国君把粮食给了韩国,以求秦魏两国打仗时,韩国能够帮助秦国。
反正是各种各样的说法都有。
说法越多,人们越恐慌。
日期:2012-05-09 22:13:07
(续上)
第二件事,也不知谁组织的,秦国的儒生纷纷走上大街小巷,议论抨击朝政,说政府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好,当今世界政府哪有这么干的,君不像君,臣不像臣,民不聊生。
这些儒生对公孙鞅焚毁儒家经典的做法更是严厉抨击,说焚毁儒家经典是对文化的摧残。
儒生的行动赢得了许多人赞同。到后来,一些不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加入到他们的阵营,对秦国的各项制度指点品评起来。
第三件事,大约有三百多名贵族联名上书,要求秦孝公取消变法措施,重新按照以前的方法治国。
初开始,秦孝公对他们耐心解释。但是,他发现,解释工作没有用。贵族们一点没变,还是要求取消变法。
在贵族们眼里,国家强大不强大又不是我的事,抢走了我的权力才是我心疼的。当然,他们嘴上不会这么说。他们的理由是如果按照公孙鞅的要求做下去,国家将被越来越多的野蛮人、下层人控制,将会变的越来越乱,越来越弱。
后来,秦孝公不耐烦了,训斥他们,说他们是打着关心国家的幌子,为自己谋利益,根本没有考虑国家的生存与发展。
秦孝公的训斥没用,贵族们不听他的话,继续闹。
日期:2012-05-10 22:23:43
(续上)
第四件事,就在贵族们联名上书后不久,发生了更大的事儿。有些激进分子阴谋杀死公孙鞅,更换国君。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