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代——别样视角正论明朝三百年大历史》
第59节作者:
阮景东 贵族的没落、士大夫们的偏执、思想家们的奔放、市民阶层的奋发构成了我们这个时期的主旋律。正德时期仍是沿着成化朝的惯性往前走,社会管理日发松动、商业日益蓬勃、思想领域步入怪诞,所有这一切似乎显示出了超前发展的特征,我们这个社会仿佛进入失控的阶段,但封建伦理秩序仍然牢固,它仍然牢固的维持着我们这个社会的基本秩序。
对于正德一朝以及皇帝本人我们又该如何评价?正德朝总体来说仍是沿着成化、弘治的脉络向前运转,虽然发生了一些新的特征,但还不能够给整个社会带来变革。皇帝的荒诞与嬉戏只是没落贵族的一种反弹,抑或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反叛,对于皇帝来说,“大将军”带给他的成就感要远远超越做皇帝本身。
日期:2012-05-16 08:04:20
皇帝的这种荒诞并没有给帝国本身带来什么,实际上是无关帝国痛痒。在如何评价正德一朝时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开始发挥了它的作用,那就是我们对于人或事不能从是否符合儒家行为规范或者其他细枝末叶方面来评价,而是要从整体或者更为宏观方面来看待。正德喜欢巡幸也好,宠幸佞臣也好,或者喜爱玩弄女性也好,都不会给我们这个王朝带来任何影响,它既不会使后世君主奋发有为,也不会使后世君主消沉糜志。
皇帝虽然表现出了与前世君主迥异的特征,但他仍然勤政,他在巡边途中也在批阅奏章,他对军事问题很感兴趣,他亲自躬身、以身作则。皇帝待人宽和,平易近人,在他眼里并无尊卑之分,他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精彩,而不是像他的父皇那样苦闷、枯燥。总之,他是一位富有理想、心地宽阔、个性不羁、焦躁任性的人。
正德一朝并无大事发生,前有刘瑾专权,后有流民起义。但对于我们这个幅员辽阔、地理形势复杂的国家来说,灾难、民变乃是寻常之事。正德一朝总体来说,中枢仍旧是一如既往,成熟而完备的体制和官僚系统已经能够保证国家正常运转,君主只要做好礼仪和继承人的问题即可,伦理道德和政权组织机制使得无论是皇帝还是官僚都没有个人发挥的空间。跟中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间开始活跃起来,这种活跃不仅表现在商业和生活上,更是表现在思想文化上。
终是如此,正德朝仍是有着一些亮点。刘瑾的改革是针对王朝的弊端而来,但由于改革过急、过快、过猛,触动了各方的利益而被强行中断;正德朝军队的战备力得到了加强,京军和边军的互调提升了整体战斗力水平,皇帝亲自率军作战和对边务的巡查都是对军队的一种整饬;除此之外,具备启蒙思想的泰州学派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兴起;皇帝与文官们虽然冲突不断,但整体上来说,皇帝与他的臣僚们并无大的矛盾,他们只是在君臣和谐关系基础上的一种对抗而已,这跟后世君臣之间关系恶化的那种情况是不能比拟的。
总体来说,正德朝虽然一切都按惯性运作,但一些新的思想和因子已经开始发酵,它意味着一个大的时代即将来临。
日期:2012-05-16 20:29:58
明朝时代主要写了明代的官僚制度和儒家文化。官僚制度可以杜绝藩镇割据,杜绝宦官政治,女人政治,外戚政治,也就是可以杜绝一切不稳定因素的干扰,但它阻碍变革的力量又是那么强大。儒家文化可以降低治国的成本,维持一种秩序,但一切以儒家文化作为是非评判标准,实际上又陷入一种桎梏当中。所以无论是儒家文化还是官僚政治都是既有利,又有弊。
另外,大家对明史,明朝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我来解答。初学者,入门者也可以提,本贴点击率太低,大家多回回帖。
日期:2012-05-17 08:13:08
第五十三章 大礼仪之争
从这一节开始,我们将进入明王朝极为重要的阶段,前面是嘉靖皇帝,后面是万历皇帝,嘉万时期加在一起有93年,占整个明王朝的三分之一强。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时期明王朝的各项指标都达到了极致,它会产生更多的精彩篇章,以及更为复杂的矛盾斗争。
在正德皇帝死后,帝国并不平静,它至少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皇位空悬了下来,虽然皇位继承人早就确定,但一旦有藩王带兵进京,又该如何?二是江彬问题。朱厚照死后,江彬提督的边军团营仍旧留在京城,在朱厚照生前,文官与江彬的矛盾就已激化,现今江彬存在极大的造反可能性。
正德死后,皇太后和杨廷和以皇帝名义发布了一份遗诏,内容主要是传位于已继承王位的兴献王朱厚璁,遗照发布后,皇太后随即命宦官谷大用、内阁大学士梁储、定国公徐光祚、驸马崔元、礼部尚书毛澄前往安陆迎取朱厚璁,这边安排妥当,那边就要对付江彬了。
皇太后和杨廷和联起手来,将驻扎在京城的边军遣回边镇,将驻扎在京城内的京军调到京城外围。江彬的军队被解散后,江彬很快就束手就擒,嘉靖元年被处死。从现在来看,江彬造反可能性并不大,当年曹吉祥的谋反实乃是锦衣卫所逼,实际上,明王朝的反叛基本上都是当局所逼或者错误政策造成的,在这方面,当局有当局的考虑,一方面可以激将法将不安稳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可以建立军功,只是多了许多血泪和宗室相残。
处理完了江彬,杨廷和似乎感到可以轻松了,但真正的麻烦却来临了,实际上,他对这位未来的新主人是毫无所知。
我们的这位新主人的确令人头疼、棘手,他的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城府极深,外藩就位的弊病在他身上显露无疑,那种不自信带来的麻烦影响了帝国几十年。
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前往湖广安陆州迎取朱厚璁进京师的官员们在北京西南良乡这个地方停住了,原来京城来旨意了让朱厚璁以弘治皇帝继子的身份从东安门入皇宫继皇帝位,这是以太子礼继位。
日期:2012-5-17 8:15:00
这个旨意出自内阁首辅杨廷和的意思,从礼法上来讲杨廷和的这一举措有违封建礼法。如果朱厚璁在弘治皇帝生前过继给弘治皇帝为继子,那么在弘治皇帝死后,如果朱厚璁继承弘治皇帝的皇位,那么必须以太子礼继位。
现在朱厚璁是在弘治、正德都无子嗣的情况下以成化皇帝长孙,正德长堂弟的身份继承皇帝位,那就是宗室内部的兄终弟及,所以应该从紫禁城的正门入而继皇帝位。即便朱厚璁是弘治皇帝的亲子,由于他继承的是正德的位置,属于兄终弟及,也不应该以太子的身份即位。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杨廷和的这一举措都是荒谬的。
礼法对于封建家族来说是头等大事,正所谓名不正而颜不顺,杨廷和的想法过于幼稚,他以为这样就可以逼这位新皇帝就范,殊不知自己触犯了封建礼法,即使是有人治其罪,也是名正言顺。那么杨廷和这么做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杨廷和有他的考虑,他不想让孝宗皇帝这一支子人脉就此完结,他想让这位新皇帝继承孝宗这一支子的血脉,但这种想法明显是打肿脸充胖子,孝宗生前就没有这种安排,中国的宗法制中从来没有给死人过继儿子的,因为过继需要双方的认可。而且即使孝宗还在世,也不可能把朱厚璁过继给孝宗,而是将朱厚璁的弟弟或堂弟过继给他。因为在中国的宗法制中朱厚璁作为本宗的嫡长子为大宗,他的弟弟是小宗,本着“过庶不过嫡”的原则,朱厚璁也不可能过继给明孝宗。
所以无论从哪方面来说,杨廷和的行为都是荒谬的。
日期:2012-05-17 08:17:25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