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代——别样视角正论明朝三百年大历史》
第49节

作者: 阮景东
收藏本书TXT下载
  发端于刘六、刘七的这场起义是16世纪中国境内最大的农民起义,从起义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出正是政府的不作为,官府对底层民众的轻视所导致的,孟子的民本思想并没有被天朝的士大夫们认真贯彻,对待底层民众他们甚至比谁都狠。不仅如此,终明一朝,王朝跟周边民族的那种紧张关系也是如此相似。
  正德六年(1511年)七月,刘六、刘七的起义军逼近京师,京城宣布戒严,十月,义军攻破山东济宁,焚烧了运河上的1000余艘漕粮,被焚毁的船只又阻塞运河,刘六、刘七的大军横亘北方数省,如入无人之境,沿途流民纷纷加入,兵锋直指长江。
  正在豹房醉生梦死的朱厚照慌了神,他急命惠安伯张纬、都御史马中锡率京营前来镇压,缺乏训练和作战经验的京营在义军面前不堪一击,张纬这个世袭勋贵什么也不懂,马中锡对军事也是一窍不通。眼见如此,朱厚照又改剿为抚,政策一变,流民有些松动,但这一政策并没有被经办人认真执行,叛乱远没有平息,朝廷已经花钱如流水,国库空虚。

  九月份,朱厚照终于接受了兵部侍郎陆完的建议,调边军镇压,这在明王朝历史上是第一次,边军由于长年驻守边疆,作战能力远胜于京军,由于边军关系到帝国的边防,轻易不调动,虽然此举开调动边军先河,但朱厚照还是批准了这一提议。
  宣府镇2000人,辽东镇2000人,延绥镇500人,一共4500人,全是骑兵,另外让宁夏总兵官咸宁伯仇钺提督京畿三千营,由于叛军皆是骑兵,来如疾、去如风,所以此次平叛兵马全是骑兵,中枢试图以骑兵对骑兵。
  十月份,朝廷的军队和义军在河北霸州一带进行了一场主力会战,义军战死一千多人,遭受起事以来的第一次重创。但义军很快恢复过来,在随后的一场战斗中竟然杀死平叛副总兵冯祯。边军和京营之间也相互扯皮,摩擦不断,京营让边军在前面打头阵,然后在后面抢功,边军知道京营战斗力差,则坐视京营被屠。战斗陷入了胶着状态。

  此时北方数省的义军有两支,一支是由刘六、刘七领导,另一支是由杨虎、赵燧领导。刘六、刘七是流动作战,每到一处都是烧官衙、开粮仓、劫富济贫,而杨虎的义军则盘桓在河南境内,力图建立根据地以抗衡官府。眼见平叛取得不了突破,朝廷便制定各个击破的策略,免得被义军拖着像个没头苍蝇一样乱窜。刘六、刘七的军队由于流动性太大,无法有效予以歼灭,所以先拿下杨虎的义军。

  日期:2012-05-08 08:26:35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正确的方略,当你面对难以处理的棘手问题时,就应该静下心来,分析矛盾究竟在哪里,然后再慢慢处理之,治大国如烹小鲜就是这个道理。眼见官军大举向河南压境,杨虎向南强渡黄河,不幸被水溺死,正德七年,杨虎部下刘三被围困嵩山,自缢而死,赵遂于江西被俘。至此,河南境内的义军全部被扑灭。
  失去了河南义军的牵制,刘六、刘七日子也不好过,各路平叛大军开始围攻刘六、刘七。两刘的军队开始从河北南下,正德七年五月,两刘军队渡过黄河,接着南下湖广团风镇,义军开始横渡长江,双方在江面上发生大规模的水战,刘六战死,义军不敌,便向长江下游驶去。八月,义军的船队停泊在长江口的通州,此时突遇强台风,官军乘势发起强攻,义军转战险要的狼山,帝国的军队将义军团团包围在狼山,刘七战死,义军溃散,至此持续两年的刘六、刘七起义以失败而告终。

  刘六、刘七起义是16世纪中国境内规模最大的农民运动,规模之大、地域之广都是明朝建国以来罕见的,竟然迫使明廷调边军前来镇压,无论起义如何迅猛,起义者并不想推翻明王朝的统治,他们只是想通过这种农民运动的方式来迫使明王朝实行改良运动,让他们的日子好过一些,但这些都是一厢情愿。虽然这次起义失败了,但发端于17世纪的那场规模更大的农民运动却直接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而17世纪的这场农民运动何尝不是16世纪那场农民运动的延续。

  为何要在后刘瑾时代一章节中着重讲解刘六、刘七起义,我们就是要告诉读者,虽然刘瑾死去,但天下并不太平,刘瑾的倒台是由地方的骚乱引起的,但刘瑾死后这种骚乱并没有停止,反而愈演愈烈,国家的问题绝不是刘瑾一个人的问题。虽然刘六、刘七起义被扑灭了,但战火并没有熄灭,刘六、刘七的部众在狼山溃败后进入江西,在随后的十年间他们依然骚乱不止,还有四川的民变则不在本书叙述之列。

  日期:2012-05-09 08:06:37
  第四十五章 皇帝的武功
  刘六、刘七的起义不应该被单纯看待,除了骚乱外,它还直接导致正德朝的军事变革,虽然文官否认这一点,但它的确对帝国的军事改组有着非凡的意义。
  首先,它使得边军的调动成了正常化,1592年北部边境的边军开赴朝鲜战场,1618年同样是北部边境的边军开赴萨尔浒战场,其次,它扩大了军队之间的交流,增强了军队的活力。
  锦衣卫钱宁功夫了得,他能双手开弓,他还能经常给皇帝引荐一些新鲜玩意儿,不知从哪里经常弄来一些豹子、老虎,皇帝非常喜欢钱宁,此时的钱宁俨然成了豹房总管。

  1512年的战争结束后,钱宁给皇帝引荐了一个新人——江彬,江彬是宣府的一名把总,此次平叛江彬也在征调之列,江彬作战勇猛,但劣迹斑斑被文官多次弹劾。不知道江彬如何与钱宁认识,钱宁将江彬的故事讲给朱厚照听,说江彬在淮河与叛军作战的时候,面部中箭,拔出剑来继续战斗,朱厚照听完大为崇敬。
  钱宁将江彬带到豹房来了,当江彬来到豹房后,人们发现武功已经不是他的强项,他的强项是讲故事。这位江彬绘声绘色向朱厚照描述战斗中的故事,这些故事引起了朱厚照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在草原上带兵征战的那种景象在年轻的朱厚照心中产生神往。他开始沮丧自己是个皇帝,为什么不是个将军。除了会讲故事,江彬对军事管理也有一套,他向皇帝详细分析了此次平叛的得失,表达了国家的军事体系急需改组的事实,对于此,皇帝也是感同身受。江彬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将京营与边军互调,将少量边军调往京畿,巩固京畿的防务,然后将部分京军调往边关加以历练。皇帝对于江彬的提议非常赞同,当年底,皇帝便着手此事。

  此事遭到了李东阳的激烈反对,他说京军缺乏实际战斗经验,难以抵挡蒙古人攻击,而且边军难以约束,如果调到京城来会影响京城的治安,李东阳拒绝起草调动军队的命令。而皇帝却绕过内阁和兵部直接发布诏令调动军队,这一行为不仅违反了祖制,更是违反了文官统兵的制度。
  日期:2012-05-09 08:07:42
  本来明王朝各地的边军由总兵统领,调兵权在兵部,皇帝能直接调动的只有宦官统领的京营,也就是禁军,对于边军皇帝并无直接调动的权力,但正德皇帝却轻易打破这一制度,我们可以认为这是皇帝试图排除文官的又一次尝试,他想通过这种方式拉近本已疏远的皇帝与军队之间的关系。
  李东阳又一次以辞职抗议,皇帝仍是没有批准他的辞职。正德八年(1513年)二月,3000名宣府边军奉命调至京城,皇帝将他们搞到北京城内,拆毁了皇宫西边的一些房屋,这些军队挨着豹房住了下来,朱厚照将这支军队视作自己的私人军队,从此他又有事情干了,那就是看这支军队出操、训练,看江彬如何排兵、布阵,他觉得这的确是一件很过瘾的事情。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