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代——别样视角正论明朝三百年大历史》
第40节作者:
阮景东 原杰的所为煽了朝中那些刽子手一记响亮的耳光,那些主剿派皆是无地自容,虽然原杰立下不世之功,但终究是有人不喜欢,他被贬到南京任兵部尚书。此时的原杰积劳成疾,还没赴任便病死在荆襄之地,荆襄的人民感其恩德为原杰建了一座祠堂世代纪念之。
乱糟糟的成化年,只有原杰才说的上是对帝国有真正贡献的人,在他这里没有刀光剑影、没有按人头统计的战功、没有累累白骨、没有失去亲人的哭声,有的只是和平与安抚,抚平那曾经的创伤。从此,荆襄之地人口渐渐稠密起来,商旅不绝,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生根落户。
原杰治流民的办法不仅给治理其他地方的流民提供了成例,更给后世提供了经验。
日期:2012-05-01 15:47:22
第三十七章陈献章和他的心学
成化王朝是明王朝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正是在这个时期基本结束了朱元璋一百年来禁锢帝国的政策,从此帝国又重新恢复到唐宋元的那种自由、奔放的年代,商业开始复苏、城市开始繁华、思想文化开始活跃、士绅的生活开始奢靡,在这个社会整体松动下,起到稳定、凝聚作用的理学思想也开始摇摇欲坠,它必将被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思想所代替。
陈献章是广东新会县人,应该是出身于一个中等士绅家庭,祖父、父皆是读书人,后来家道中落,父亲在他还没有出世的时候便已去世,23岁的母亲终身守节将其带大。陈献章自幼聪颖,19岁中举人,但由于作品“离经叛道”,故而两次会试都不中,既然仕途走不通,那就走学问这条道路。
当时南方最有名望的大儒是吴与弼,吴与弼在理学上有些成就,开创了“崇仁学派”,吴与弼的学说强调身心的体验,无论是吴与弼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为之,历史走到了这一步,中国的学术界已经集体滑向陆九渊提倡的心学思想,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陈献章对吴与弼仰慕已久,他跋山涉水来到吴与弼居住的江西省崇仁县,在那里两人确立了师徒关系,跟陈献章在一起学习的有很多人,都是南方数省的儒生。虽然吴与弼与陈献章都是心学的流派,但献章的思想更加奔放,所以竟跟吴与弼有些格格不入,两人的师生缘分只持续了一年便草草收场。
日期:2012-05-01 15:48:28
陈献章回到家乡新会县白沙村,在小庐山脚下特地建了一间书舍,从此潜下心来读书。献章读书的环境非常好,背靠小庐山,前面就是白沙河,如此春去秋来、寒暑易节,竟然过了十个春秋。
陈献章闭关既出,俨然已成一家,他随即宣布将在白沙村开馆讲学,消息传出整个广东轰动,各处学子纷沓而至,把个小小的白沙挤得是水泄不通。一来陈献章是吴与弼的弟子,二来岭南之地大儒本就少,三来陈献章闭关十年,人人皆知,一朝出关,必是学有所成,悟有所成。
陈献章虽然被划定为思想家,但他有所成就的还是他的教育家身份以及教学方法,陈献章的教学方法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曰静、二曰疑、三曰独。“静”是指读书之前先静坐,让身心平静下来;“疑”是在读书过程中要存疑,要有怀疑权威的精神;“独”是指在读书过程中要坚持独立思考的方法,这样才能够获得真知。陈献章的这三种读书方法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不迷信经典,敢于破除前人的权威,从而获得自己的方法论,以及对世界观的认识。我们可以从这三点看出,陈献章所提倡的做学问方法明显带有以自己的内心为中心的特点,从而具备了心学理论的雏形。虽是如此,但吴与弼、陈献章的理论远没有达到南宋心学大师陆九渊的高度,吴、陈思想充其量只是对心学的一次初探,但也是在学术界沉闷的大明朝响起一记惊雷。陈献章和他所创立的“江门学派”不仅轰动了广东,更是轰动了帝国,远在京城的朱见深和朝堂上的那些士大夫们也听说了他的名头,在这一刻,命运之神似乎在向他招手。
成化二年,陈献章经翰林院庶吉士刑让推荐,于朝堂上当场考试,献章现场作《此日不再得》一诗,献章泼墨挥毫、一蹴而就,众人皆惊,以为真儒复出。接下来,陈献章被推荐入吏部当一司吏,虽说入了吏部,但献章担任的只是一个抄写文书的低级小吏,虽然名声赫赫,但陈献章的学说跟占统治地位的理学思想格格不入,所以遭到保守儒生的排斥,四年后献章参加会试仍没能中,便辞去官职回到家乡仍旧进行他的学问研究。
日期:2012-05-01 15:49:30
数年后,陈献章受宪宗皇帝诏见再次入京,但京城依然没有他的舞台,他依然不为同僚们接纳,献章写下一份《乞修养疏》给皇帝,要求回家奉养老母,事到如今,皇帝只好给予献章一个翰林院检讨的官衔允其回乡侍奉老母,按月领取禄米。
无论陈献章如何知名,也无论他如何努力,再无论上至帝王下至各级官员如何支持他,他还是不容于大明官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虽然历史到了成化年,社会风气有了明显改观,学术界的思想开始松动,但我们的明王朝正处在新旧交替之际,保守势力依然强大,一切所需要的仍是时间。帝国虽然失去了一名进士,但得到了一名思想家,这对于帝国来说却是福分。
虽然陈献章一直未能真正踏入官场,但他所教的成千上百的学生中有很多日后跻身官场,并成为大明帝国的中枢人才,而这些学生无疑带来了他的思想与读书方法的传播。
日期:2012-05-02 09:59:28
第三十八章 成化新风
方志远认为,成化年之所以是明王朝的转折期,因为成化年商业开始繁荣、思想开始自由、生活开始奢靡、皇帝开始放权,成化年标志着一个商业和文官政治高度成熟的时代开始。
《菽园杂记》是陆容所作,陆容是成化时代的进士,《杂记》中所记的侧重于一些奇闻轶事,是研究宣德至成化朝的重要史料,《菽园杂记》中记载了这么一段史料。
马尾裙始于朝鲜国,流入京师,京师人买服之,未有能织者。初服者,惟富商、贵公子、歌妓而已,以后武臣多服之,京师始有织卖者。于是,无贵无贱,服者日盛。至成化末年,朝官多服之者矣。大抵者,**虚奓,取观美耳。阁老万公丨安丨,冬夏不脱:宗伯周公洪谟,重服二腰;年幼侯伯驸马,至有以弓弦贯其齐者。大臣不服者,惟黎吏侍淳一人而已。此服妖也,弘治初始有禁例。
这段文字记载的是有关马尾裙的故事。马尾裙本是朝鲜服饰,成化年传入明朝,开始只在普通富人和歌伎中流行,但渐渐的士人和王公贵族竟然也穿了起来,最后竟然发展到皇帝和武将也身着起来,并为它取了一个优雅的名字——曳撒。从《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我们可以清晰感受到那浓郁的朝鲜风,到了成化末年这种裙子竟然发展到人人皆穿的地步。从这里我们看不到等级秩序的差别,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是马尾裙的拥泵者,从这里我们更可以看出到了成化年明朝人那种追求个性、展示自我的精神。
人们为了争相好看,还不断在裙子上加以点缀,最后竟然发展到有人去拔官马的鬃毛,而且武将在上马训练的时候竟然也着此裙,到了这个时候,马尾裙的风靡已经到了影响帝国军事安全的高度,所以在弘治朝便禁止穿此裙。裙子本来是女人之物,现在大明朝的男人上至皇帝,下至平民争相穿之,由此可见大明朝的风气已经到了何等开放程度,不仅如此,成化年的风气开放在其他方面也都体现出来。
日期:2012-05-02 10:01:19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