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海军——揭秘北洋舰队为什么打不过联合舰队》
第5节作者:
月映长河 朝廷(实际也就是慈禧和奕?等人)果然在半个月之后下旨督促各省赶紧购买,于是一场购买蚊子船的热潮席卷了沿海各省。闽浙总督何璟、山东巡抚周恒祺、两广总督张树声均表示认购一艘。
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因为对军舰知识知之甚少,李鸿章的计划得以顺利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的进口军舰热在大清帝国的土地上蔓延。
这个氛围正是李鸿章所需要的,大家还沉浸在蚊炮船的抢购热潮中,他已经把视线转向另一种新式的军舰——撞击巡洋舰。
1879年是李鸿章的一个机遇。限于财力,朝廷决定将“南北并重”的海军建设方针,改为“北洋优先”,加上这一年南洋大臣沈葆桢离世,北洋建设的步伐开始加快。
趁着进口热,又碰到这个好机遇,李鸿章向英国订购了两艘千吨级的巡洋舰,这就是后来的超勇和扬威。在当时,这是比较先进的军舰,可是到黄海大战时,这两艘军舰就彻底地落伍了。
李鸿章当然是想买铁甲舰的,但是没有钱,只好先买了这两艘便宜一点的小型巡洋舰,为进口热继续升温,为进口铁甲舰推波助澜。
经费是个大问题,买一艘铁甲舰得上百万两白银,朝廷不愿意拿,虽然海军衙门每年对北洋都有拨款,但仍是杯水车薪,李鸿章手头也没这么多钱,所以他只好使出他的第二招,这一招虽然没有第一招那么损,但更显示了他非同一般的政治手腕。
日期:2012-05-21 09:18:02
第二招:移花接木,乾坤大挪移
要购买定远和镇远这样两艘庞大的军舰并不容易,那都是银子堆出来的。定远因为订货早,造价为140.9万两白银,稍后订购的镇远因为材料涨价德商开价142.48万两。镇、定两艘铁甲舰造价加上回国路费和其他各项开支,一共耗银近340万两。
这是一笔巨款,清政府是拿不出来的,李鸿章更拿不出来。
1879年,在李鸿章的宣传发动下,福建决定购买4艘蚊子船和2艘撞击巡洋舰,一共筹了130万两白银,总理衙门决定加强南洋海防力量,于是决定从出使外国的差旅费中匀出40万两,南洋也拿出25万两,凑成65万两,准备加购两艘超勇级(千吨级)撞击巡洋舰,可是不久李鸿章又改变了主意。
他建议说现在不要买蚊子船和巡洋舰了,不如买铁甲舰,因为土耳其正好有两艘二手铁甲舰要出手,机遇难得。
为了让南洋海军和福建海军放心,李鸿章决定让他们吃一颗定心丸,他说等铁甲舰买回来后一艘拔给福建海军,用原计划购买蚊子船和快碰船的130万两白银做抵押,另一艘拔给南洋海军使用,用原拟采购巡洋舰的65万两白银做抵,空缺的45万两从出使经费中调拔或者通过户部借款。
恭亲王对李鸿章的提议表示赞成,并表示希望他能够从北洋经费中想点办法,可是李鸿章一口回绝,说自己没有钱,并说土耳其铁甲舰买不成了,改为从德国订购定远和镇远舰。
也许有人会问,铁甲舰不是给南洋和福建买的吗,而且李鸿章也答应买回来后是要交货给他们的,他干嘛要这么上用啊?
其中自有玄机。
李鸿章曾经在很早以前就对沈葆桢说过,谁要想顺利接收铁甲舰,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驾驶军舰的技术人员和指挥人员,修理保养军舰的船坞,停泊驻扎军舰的军港,维持舰队的运转经费。
谜底出来了:准备好这几个条件的,只有北洋海军。
这些年来,李鸿章只是默默地工作,忍而不发,埋头苦干,他所做的一切,等的就是这一天。他派刘步蟾等一批军官到国外进修学习海军驾驶和指挥技术,举办天津水师堂,动工修建旅顺和威海军港,一系列工作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他相信凭自己比别人多得多的准备和努力,定远和镇远舰一定能够顺利地划归北洋。
李鸿章总算得偿所愿,定远和镇远顺理成章地划入北洋,没花一分钱,得了两艘梦寐以求的铁甲舰。
日期:2012-05-21 12:19:36
七济远风波
李鸿章订购定远和镇远时,用的是福建和南洋凑起来的195万两白银,账面上还空缺一百多万两白银,后来东拼西凑这才弄齐了这笔钱,他怎么还有余钱订购济远舰呢?
记得小时候,我们那儿有个高明的木匠,很受父老乡亲们欢迎,因为他给人家做一套家具,总能利用剩下的边角料,给主人家做几把凳子之类的小件。
李鸿章也是一个擅长利用边角料的人。
通过李鸿章借鸡生蛋的绝妙运作,用于购买定远和镇远的筹资最后竟然还剩下24万多两白银,然后他又从淮军款项中挪用43万多两白银,凑足68万两白银,于1883年订购了济远舰。
如此看来,李鸿章不但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也是一个精明的生意人。这种精打细算,后面还有一次更加精彩,让人叫绝。
他知道当靠两艘铁甲舰,还不足以组成一支强大的海军,所以他必须抓住一切机会购买军舰。这世界上,无论干什么,机会都不太多,很多时候要靠自己去创造。
济远舰舰身舰长71.93米、宽10.36米、吃水5.18米、排水量2300吨,马力2800吨,航速15节,舰首配有210毫米主炮一门,舰尾配有150毫米主炮一门,另有四枚鱼雷发射管,两艘舰载鱼雷艇,载煤能力可续航九天,电灯八十盏,用于夜间搜索敌舰的按照灯最大的相当于两万支蜡烛。
这艘新式巡洋舰与超勇和扬威比起来,不但吨位更大,攻击力和抗打击能力都要强很多,装甲虽然比不上定远,但也算穿了一件防弹衣,一艘的炮弹还是能对付的。
北洋舰队一共有七艘远字号的主力舰,这是李鸿章买的第三艘。让他没有料到的是,这艘他费尽心机买到的军舰,麻烦和问题一直不断,是一艘扎扎实实的“风波舰”。
济远还在德国的时候,就引发了第一次风波。
1884年9月,出使法、德、意、荷、奥五国钦差大臣许景澄从北京出发,动身前往柏林与前任钦差大臣李凤苞办理接交手续,第二天就收到朝廷发来的电报,让他勘查定远、镇远和济远三艘军舰有没有质量问题。
许景澄不敢不查,李凤苞也不敢不配合,抗旨可不是闹着玩的。何况朝廷发了狠话,警告许景澄说,如果有质量问题就如实回奏,否则回国验了货拿他是问。
朝廷花了这么多银子,关心一下质量问题,也不过分,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这起看似正常的工作督查,背后其实隐藏着一股政治暗流。
问题出在李凤苞身上。
李凤苞,字海客,号丹崖,生于1834年,江苏崇明人,是李鸿章购买军舰最重要的助手,很受他的器重,因为他从小聪明过人,兴趣爱好广泛,尤喜自然科学,曾经自学英语,翻译过西方科技军事著作,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海军迷,对外国军舰有很深的研究,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军舰专家,派他去国外办采购,是再合适不过的。
在李鸿章的破格提拔下,李凤苞从1877开始年负责海军留学生管理工作,1878年担任出使德国大臣,他的主任任务就是到欧洲帮助李鸿章打听铁甲舰的各种情况,为购买铁甲舰做好准备工作。李鸿章采购定远、镇远和济远,都是他提供的情报,从定远和镇远日后的表现来看,他还是比较懂军舰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