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世家.晋国的外来户—追寻二千年前的文明与暴力,真相与人性》
第38节

作者: 非洲小童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5-23 12:48:29

  更新
  五、霸主易人了(上)
  (前601年-前573年)
  1、战或不战,没人拍板

  前632年至前597年三十余年,中原大体上是晋国的。
  在此期间,楚国经过楚成王、楚穆王、楚庄王祖孙三代的努力奋斗,国力日益强大,国土日益辽阔,几乎尽有长江中游以及下游的巢湖水系、(注1)淮河中上游等区域,基本具备称霸的实力。
  为了击败现任霸主晋国,楚国还将西秦、东齐以及长江下游的吴、越二国发展为盟友。
  前597年春天,楚庄王以为万事俱备,率领大军北上中原,征服了郑国。随后楚庄王没有回师南下,而是在郑国北境也就是黄河南岸检阅三军。

  河对岸就是霸主晋国,楚庄王此举就是对霸主晋国的最大挑衅。
  然而是否要与晋国决一雌雄,楚国的王公贵族们尚存在分歧。
日期:2012-05-23 12:50:21

  继续
  位置决定立场,屁股决定脑袋。自楚成王(前671年-626年)在位以来,楚国有个家族名叫薳氏,先是帮助楚王室消灭了令尹子玉所在的强族若敖氏,然后取而代之,成为楚国的新兴强族。楚国令尹孙叔敖就是薳氏的领军人物。
  一个强族,如果过于崇尚武力的话,就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一旦事成,容易招来国君的忌惮;一旦事败,就难逃其咎;若敖氏等强族的灭亡就是前车之鉴。所以孔夫子经常教育年轻人不要积极冒进,要学好中庸之道,才能明哲保身,还是很有道理的。
  令尹孙叔敖是个明白人,既不想立功,也不想犯错,就提议楚庄王别跟晋国正面交锋,叫三军将士在黄河南岸来个武装大游行,然后打道回府,正所谓“饮马于河而归”。
  楚庄王跟重耳当年的想法差不多,都是渴望借助一场重大的军事胜利,来强化王室权威,扼制强族的发展势头。
  伍子胥的祖父伍参,是楚庄王的亲信,很有才能,但出身贫寒,一直以来备受楚国主流的排斥与打压。为了上位,伍参全力支持楚庄王向晋开战。

日期:2012-05-23 12:51:31

  继续
  晋国也是两派意见,一些贵族们希望维持现状,不跟楚国交锋;一些人希望改变现状,打败咄咄逼人的楚国。
  中军将军郤缺已经过世,荀林父、先縠、士会、郤克、赵朔、栾书共六人共享晋国的三军六卿。
  这六人都是世家子,其中中军将军荀林父,是晋献公旧臣荀息的孙子;中军副将先縠,是先轸的季子、先且居的弟弟,也有人以为先縠是先轸之孙或曾孙,本文采用前一种说法。(注2)

  上军将军士会,是晋献公旧臣士蒍的孙子;上军副将郤克,是郤缺的儿子;
  下军将军赵朔,是赵盾的儿子;下军副将栾书,是栾枝的孙子、栾盾的儿子。
  三军六卿中,先縠想借助一场军事胜利来重整先氏雄风,所以极力主张向楚开战。其余五人不想多事,就以楚国方兴未艾,晋国与之交锋难有胜算为由,反对开战。
  倘若这六个人能对晋国的前途与命运负责,那么按照少数服从多数以及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投票表决,晋国也就不用答理河对岸的楚国君臣了。
日期:2012-05-23 12:52:35

  继续

  实际情况没有这样简单,因为晋国除三军六卿之外,还有两大政治力量,一个是国君,一个是大夫阶层。
  到前597年春天的时候,晋成公已经过世两年,其子姬据继位,是为晋景公(前599年-前581年)。晋景公虽然渴望回敬楚国的挑衅,维护霸主的权威,找回国君的尊严,但又担心轻举妄动,贸然行事,日后败于楚国不说,还落得个为三军六卿不耻,就真是得不偿失了。因此晋景公就不置可否,超然于事外,将战与不战的难题留给派系林立的贵族们。
  如果贵族们不同意出兵,晋景公就可以责备他们尸位素餐;如果出兵败给了楚国,晋景公可以责备他们无能;如果出兵赢了,那就什么都不用说了,国君脸上有光,公室可以收受诸侯国的朝贡,贵族们也能得到赏赐;总之,无论成败,晋景公都保留对贵族们进行最后定夺与裁决的权利。
  大夫一族的态度跟卿族的态度刚好反过来,反战的少,求战的多,仅有中军大夫赵婴齐、下军大夫荀首二人反对开战,另外中军大夫赵括、下军大夫赵同、下军司马韩厥、大夫魏锜以及赵旃纷纷请求开战。
日期:2012-05-23 12:54:34

  继续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大夫的家世。其中荀首是中军将军荀林父的弟弟,后以采邑智邑为氏,又称智首。其余一众贵族可以划归为韩、赵、魏三个家族。
  魏锜是晋惠公旧臣毕万的曾孙、晋文公旧臣魏犨的儿子。回首往事,魏犨追随晋文公重耳流亡十九年,到头来不仅颗粒无收,还差点在前632年城濮之役前送了性命,真所谓非常人生。随后晋秦两国在河曲一带交恶十几年,魏氏家族既要出钱出人,还没有什么收成,想必是“幸福并快乐着”。
  谢天谢地,魏氏家族在前614年的表现非常精彩,坚决服从国家的号令与需要,设计迎回士会,不仅暂时换取晋秦二国的停战以及魏氏的安全,也向晋国贡献了忠诚与能耐。
  韩厥原本是有出身的。前710年,那时的晋武公还叫曲沃武公,他的车左名叫韩万。韩万不是别人,正是桓叔之子、庄伯之弟、晋武公叔父,因为有功,后来得封韩原,遂以邑为氏,是为晋国的韩氏。
  如果各位还记得,晋献公曾与士会的祖父士蒍通力合作,在前670年左右除掉了威胁公室安全的桓族和庄族,出自桓庄二族的韩氏家族似乎幸运的躲过了这轮血风腥雨。无奈前645年,晋秦韩原之役,晋惠公跟时为晋国下军将军的韩简一同沦为俘虏,韩氏从此家道中落。
  韩厥是韩简的孙子,因为家道中落,小小年纪就到赵盾手下讨生活。日后凭借着忠诚与能耐,得到了赵盾的赏识与重用。前615年的河曲之战前,韩厥就成为司马。
  屁股决定脑袋,智首反战,是不想给兄长荀林父添乱。韩、魏两家挺战,主要还是想上位。
日期:2012-05-23 13:14:20

  继续

  最后是赵氏家族。赵同、赵括、赵婴齐这三个人,前文已有提及,跟赵盾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赵旃是赵盾堂弟赵穿的儿子,跟赵氏家族现领袖、下军将军赵朔平辈。
  剩下赵家在重大事件上竟然不能统一步调,多数人主战,少数人反战,明眼人都可以看出,赵氏家族开始互相拆台了。
  赵氏家族相互拆台的原因有两个,一则是家族领袖赵朔华而不实,(注3)能力平庸,驾驭不了族人。二是族人们私心作祟。
  赵括不满赵朔继承赵氏家族,所以联合赵同、赵旃对抗赵朔。赵朔说东,赵括就说西;赵朔反战,赵括就求战。赵婴齐是个明白人,知道如今的赵氏家族跟晋国一样都是个虚架子,经不起折腾,就坚决追随赵朔。
  好了,晋国三大政治力量悉数登场,国君晋景公保持中立,贵族们意见不一,求战的、反战的还势均力敌,那么是否开战的千金重担就落到了中军将军荀林父肩上。

  下集预告
  2、晋楚邲之役(上):平庸悲催的荀林父
  更多精彩,值得你的关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