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伊人——先秦红颜探古》
第10节

作者: 蒹葭从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有意思的是,在“千年狐妖”妲己所处的时代里,九尾狐还是一种祯祥之物。《山海经•南山经》记述:“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郭璞注曰:“太平则出而为瑞。”在他《山海经图赞》还有:“青丘奇兽,九尾之狐。有道祥见,出则衔书。”汉纬书《通帝验》也说:“白狐, 祥瑞兽也。”汉赵晔的《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记述了著名的九尾白狐故事:勤奋的大龄青年夏禹在涂山曾遇到九尾白狐,同时听到涂山人唱“绥绥白狐,庞庞九尾”的歌,暗示他如果在这里成家成室,就会子孙昌盛。于是,夏禹顺天意娶涂山女娇,后来果然子嗣绵长。但由于时日久远,神话流传的过程中,繁兴了夏人的先妣涂山女娇被讹传成那只九尾祥狐。九尾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子嗣繁息的象征,《楚辞•天问》中提到的“女岐”被认为为象征繁衍的尾星,其化身乃九尾狐。

  在西汉时的画像砖上,九尾狐还和玉兔、三足乌等瑞兽一同伴在西王母的左右,但到了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狐已被解为“祆兽也,鬼所乘之”,大概这是九尾狐名声逆转的开始吧。狐的生活习性总让人联想起幽冥和灵魅。自古以来人们认为狐、猫一类动物可为灵媒,如今许多地方在有人去世后都要把猫收起来,免得成了幽魂的载体。

  繁衍兴旺和灵异诡气兼有让狐的意象正邪难辨,但两种气质的交汇点则很容易演变成淫邪魅惑。狐,特别是九尾狐彻底妖化为淫邪之妇至少在北宋。宋赵令畴《侯鲭录》卷八:“钱塘一官妓,性善媚惑,人号曰九尾野狐。”殷之妲己为九尾狐的说法还可见于日本江大府卿的《狐媚记》,时为日本康和三年,相当于宋徽宗时期。元代话本《武王伐纣书》中,吸尽妲己魂魄元气骨髓而借其形的“九尾金毛狐子”愈发生动,直接影响了《封神演义》中的造型。这只横空出世的狐精何其厉害,连引颈就戮都不能顺利进行,接连两个刽子手被它那“千娇百媚妖眼”电到,堕刀于地,更搞笑的是殷纣之子殷交,为了不被扰乱心志,竟用绸子蒙了面,方才大刀像妖精的头上砍去……最后,还是姜太公用降妖镜将其降伏,装进袋子用木碓捣死。

  妲己之死让后世多少人拍手称快,人们听故事听得热闹,谁去想那扭曲的面孔会怎么一个惨不忍睹?她真正的死法其实也没有比“木碓捣死”好到哪去——如花似玉的美人头颅被周武王斩下悬于白旗,招摇于天下,用来震慑殷商残馀力量;她死后不久,末路中的商王帝辛也走向生命的尽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他在鹿台自焚而死,但也有另外的考论,说他拼争到底,最后死于周武王的兵刃之下。

  八
  后世凡及暴君者,多桀纣并称,由是不妨并列比较一下:
  桀宠妹喜,“置于膝上,听用其言”;纣宠妲己,“惟妇言是从”。
  桀为“酒池可以运舟,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时有“醉而溺死者”;纣则“积糟为丘,流酒为池,悬肉为林,使人裸形相逐其间”。
  桀“造琼室瑶台,以临云雨,殚财尽币,意尚不餍”;纣“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为鹿台,七年而成,其大三里,高千尺,临望云雨”。

  桀囚汤于夏台,后因汤赂而释之;纣囚文王于羑里,后以周献美女奇宝而赦其罪。
  桀诛关龙逢,纣杀王子干。
  桀或许曾自比为太阳,所以他的臣民指着日头骂:“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这个日头什么时候消失?我愿和你一起同归于尽);纣也自恃甚高:“我生不有命在天乎?”
  ……
  纵观上述桀、纣之恶,果然令人发指,但二人的经历竟如转世一般相似——是历史开了人的玩笑还是人开了历史的玩笑?
  看多了史书会发现,末世的君王总免不了荒淫暴虐惨无人道,其妃匹则淫邪媚主妖颜祸国。征伐者的兴兵造乱、忤逆犯上总是顺天行道的凛然义举,他们翦灭的对象总是是十恶不赦的罪极之人。殷商末代那位王后,称她为“祸水”已不足以表达后世人们鄙弃的感情,“妖孽”方能解心头之恨;拜后世说书人所赐,她又被千年狐精颇有创意地附了体,版本升级,成为历历祸水中的“佼佼者”,让几千年民生大众的茶余饭后多了如许趣味的谈资。

  日期:2011-06-04 01:23:39
  ● 帝乙归妹——关雎河畔的徽音
  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文王嘉止,大邦有子。
  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
  ——《诗•大雅•大明》
  日期:2011-06-04 01:27:47

  她的婚礼是何等的风光,让她生命中最美的一刻定格在碧波澹澹的渭涘洽阳,写在沧桑的青史和诗集,让两千多年后的人们还在津津乐道。
  莘国有女初长成,奉商王之命来嫁于周。莘和周,一个是煊赫的帝禹后裔,一个是艰辛的后稷子孙;一个是商畿边境的泱泱大国,一个是僻处西垂的蕞尔小邦……可惜历史没有留下她临行前的感言或日后的回忆录,我们没法知道她当时是悲是喜,不过在她日后生活的土地上,在周人世代传承的宗庙雅歌中,记下了那有着划时代意义的一刻。

  一
  在洽之阳,在渭之汜,盛装的新妇走下轩车。河风吹过,裾袂飞扬。衣着鲜艳的媵嫁侄娣簇拥上前,聚拢她不染纤尘的一袭白衣,如花丛中翩飞着一只粉蝶。
  她回头,遥望自己身后的车辙,车辙的那一头是养育自己长大的母国——莘;她又向前望去,车辙消失之处是汤汤而逝的渭水,河雾弥漫,看不清对岸的光景,但她知道,那个陌生的彼岸将是自己今后的家国——周……
  日色昏黄,茫茫渭水看不到对岸。依稀中看到水面上似有长长的索梁漂浮……她揉揉眼睛,心想也许自己路途过于劳累。
  二
  在那个没有“桥”这种建筑的时代,她未来的夫君别出新裁地“造舟为梁”。这一举动让她娘家的家长们感到很有面子。所谓“造舟”,其实只是拼船,《尔雅》郭注“天子造舟”为“比船为桥”正是此意,意思就是在河面上将无数船只并列,在上面铺上木板,形成一座浮桥。后来三国时代曹操赤壁中计就是效仿此举所致,当然,那就没有这等兴致了。“舟梁”在只知道考据却少了几分情趣的后世学者看来,只是一项在中国建筑史、桥梁史上有着开创意义的里程碑,却忽略了这件事本身是何等的浪漫,甚至给本质上冰冷的政治婚姻涂上一笔暖色。在这对陌生夫妻尚未相见之际,他有意无意地已将桥筑向她的心边。

  太姒所出之有莘氏,曾是帝禹的母邦,曾被封于夏启支子,曾出过商汤之妃及其重臣伊尹——因而商王的血脉里也有着莘的贡献。然而上古地望多有变迁,商汤之时的莘尚在伊水之滨,而太姒的母国莘据考已在今陕西合阳县。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