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唐朝——那个帝国,那些往事》
第8节

作者: 湖畔非淩烟
收藏本书TXT下载
  乙支文德一步一步走出大帐,众将见于大将军没有说话,自己也不好阻拦,任由乙支文德走了出去。
  他们并不知道,乙支文德在帐外偷笑,“傻子,一群傻子。”他这次来说是投降,那是骗人的,实际上他是来探听虚实的。
  他和高元同学探讨出来的指导方针就是——敌强,则降;敌弱,则守。
  这回他知道,不用投降了。他心中已经有了必胜的信心。
  因为对方粮草将尽,主帅任用非人,想不败都难。
  这个信心是他的对手杨广同学给他的。
  人老了,就难免会有些糊涂,于大将军现在已经六十多岁,并不年轻了,等他酒醒的时候他才想起一件事——杨广同学曾秘密叮嘱过他不可放走乙支文德。
  他一拍脑袋,这下坏了,这么大个事我怎么给忘了呢?

  “乙支文德你这个老狐狸。”此时他才意料到自己被耍了,真正聪明的不是自己,而是乙支文德。
  年轻的时候他也曾是一代名将,战功赫赫,随着年龄的增长,胜利取的多了,慢慢的他被胜利俘虏了。
  一个被胜利俘虏的人,就再也没法获得胜利了。
  日期:2012-04-15 11:25:21
  于大将军又犯了错误。
  一个人犯了错误,就得设法弥补,于大将军现在正在想办法弥补自己的错误。他认为应该派出精锐部队追捕乙支文德,定可立功。
  左翎卫大将军宇文述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粮食已尽,应该立即班师。

  于大将军知道是自己放走了乙支文德,回去后,杨广同学一定不会对他仁慈,以及他认为凭借这些年丰富的战争经验,是可以胜利的。他一再坚持追捕乙支文德。
  他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对手。
  很可怕,可怕的好像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
  于大将军非常生气的说:“我们率领大军,连一小撮盗贼都不能击破,还有什么颜面再见皇上!现在正是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时候,我们怎么能不向前进反而后退呢?”他仿佛又找到了年轻时候的豪情壮志。
  他的口气忽然由激荡转为惆怅,“我早就知道,我们这次来不能够扬名立万,古代的名将之所以能够建立功业,因大军行动,由一个人的决定,听一个人的号令,而如今,各有各的一套,怎么能够战胜敌人?哎。”这位老将军说出自己很久想说的想法,也说出了众将的心声。

  众将默默不语。
  于老将军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要是再不开窍,可真有点不给面子的嫌疑了。宇文述心想,罢了,谁让人家是主帅呢,官大一级压死人,我是听从他的命令行事,有事他背着,和我没关系。要是万一我们胜利了,立了这么大一个战功也算没白来一次。他是这么想的,后来他也是这样做的。
  宇文述等将领率领大军,南渡鸭绿江,追赶乙支文德。
  乙支文德对东征军的情况已经有所了解,知道他们的粮草就要用光了,并且士卒的脸上满是饥饿疲惫的神色。为了使他们的情况更加恶化,每一接战,棒子军即行后退。
  宇文述挥军急进,一天七战,七站七胜。然而,宇文述知道这只是一个假象,是乙支文德的计策,用成语来说是——欲取之,必先予之。
  大军全力前进,将士们心中都存在着侥幸的心理,希望在自己筋疲力尽之前结束这场战事,但是战争不是儿戏,不允许侥幸。

  有侥幸心理的将军不是好将军,真正的名将——就是没有必胜的把握,不出战的将军。他们不战则已,战则必胜。可惜的是目前在这支军队里还没有发现谁是真正意义上的名将。
  于仲文不是,宇文述不是,薛世雄不是,卫文昇也不是,虽然他们在属于他们那个时代曾经战功赫赫,虽然他们在后来的那场况日持久的战争中名扬天下,但是他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名将。
  为啥?
  没有原因,他们不够格!
  大军向东渡过萨水(今清川江),距平壤城三十里,紧挨着山麓扎营。

  乙支文德故伎重施,派了一个使者前来投降,“我们乙支文德大人劝过国王很多次向大军投降,国王都不答应,现在如果你们班师回去的话,我们乙支文德大人就送我们的国王去你们的离宫朝见。”
  说白了,还是诈降。
  宇文述当然知道对方有诈,然而没有办法,大军正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士卒们非常疲惫,已经无力再战,而平壤城高壕深,十分坚固,一时难以攻克。也是得当作事实接受,结成方阵班师。棒子军从四面八方发动袭击,宇文述率领大军一面抵挡一面撤退。
  在城墙上看见棒子军追着东征军打,高元同学得意的笑着,对乙支文德说:“杨广也不过如此。”
  乙支文德用手抚着自己本来就没几根的胡子说:“大王淡定。”
  “我知道你常对我说,不要好大喜功,可是咱们胜利了,还不让寡人高兴高兴。”高元这些天总听这个老头在边上磨叽,耳朵都快出磨出泡了。
  “大王此话差异。”乙支文德目光炯炯的盯着城外的战场。

  “我哪里错了。”高元在心中嘀咕,我怎么老是错,你怎么老对呀?但是他不敢说,因为在隋朝大军还没退走之前,还得仰仗着乙支文德。
  “隋朝大军退走了,并不代表我们就能胜利。”乙支文德见宇文述大军越退越远,心中稍安。
  “为什么?”高元同学很山炮的问。
  “以我对杨广的了解,他还会再来的。”
  就这一句话把高元同学的本来要搞个盛大庆典的热情给打没了。

  也是怪事,这辈子高元同学谁也不怕就怕两个人——杨广同学和乙支文德大人。
  他害怕杨广同学来打他。
  更加害怕在杨广同学来打他的时候乙支文德大人不帮他。
  日期:2012-04-15 20:27:41
  兵败如山倒。
  七月二十四日,天气已经进入秋季。宇文述率大军退到萨水(今清川江)。
  江水滚滚流淌,军队过河刚到一半,棒子军突然袭击后卫部队。

  兵法有云——军半渡而击之,可全胜!
  看来乙支文德对中国的兵法运用的比他的对手要强的多。
  于是,霎时间东征大军瓦解,士卒四散逃命,没有人能够阻止。
  此战右屯卫将军辛世雄战死。
  正所谓兵败如山倒,剩下的将领飞驰奔跑,不是拒敌,是逃命。
  他们的速度那叫一个惊人,一日一夜跑了四百五十里,抵达鸭绿江边。如果什么时候诸位常胜将军打仗能这么的积极,杨广同学就能省老大心了。
  幸好有一个叫王仁恭的将军殿后,迎击棒子军,驱退他们的追击。
  来护儿得到宇文述兵败的消息,也快速撤退。这倒使我想起了某些国军,打仗不积极,撤退很积极。不知道国家养这些兵到底有什么用。
  不过还好来护儿将军后来很体面的挽回了面子,只是杨广同学拖后腿,要不然几十年之后李勣(或者称之为徐茂公)完成的事业,就在他手里提前完成了。

  最初,有九个军渡过辽河,共三十万五千人。只有二千七百人回到辽东,所有武器辎重以万万算,全部丧失。
  只有摄理右御卫虎贲指挥官卫文昇的部队得以保全。
  杨广同学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命令锁拿于大将军、宇文大将军等归案。
  七月二十五日,杨广自涿郡启程南返。
  杨广同学第一次征高句丽以他的失败而告终。但不要气馁,明年咱们再来。
  公元612年,大业八年,帝征高句丽,败绩,损兵三十万人有余。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