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吐蕃──制霸丝路的“东亚第四强”》
第11节

作者: 上輩子是西夏人2
收藏本书TXT下载
  实力,有『硬实力』跟『软实力』两种。
  『硬实力』,指得是一般人比较清楚的军事力量、经济力量,以及科技程度等。这在前面已经提过了!现在,要说得则是一般人较不清楚的『硬实力』。
  「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所提出的,他说明:软实力,是利用自身在文化上的优势,以其价值观所发发的吸引力去吸引周边各势力或其想要拉拢的目标。
  其实,早在『软实力』的概念被提出之前,历史上的许多王朝就已经用这样的手段去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了!

  唃厮啰想要成为青藏高原上的“正统”,他除了积极发展硬实力,也在软实力上下工夫。
  唃厮啰对青藏高原使用的软实力,有三种手段:
  <1.>推广历法
  <2.>宣扬佛教
  <3.>利用宋朝权屋

  以下就加以解释。
  中原地区的汉民族长久以来,就一直依靠自己的经济、文化上的优势去同化周边的诸国,使周边诸国的利益和自己趋向一致,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和平演变”。
  在中原王朝常用的“和平演变”之中,有一种手段叫作:『奉正朔』。
  『奉』,是「敬奉」的意思
  『正』,是「正统」的意思。
  『朔』,是「初一」的意思。
  『奉正朔』,是说遵循某一国的年号跟历法,引申为:奉其为正统、臣从其国之意。

  唃厮啰在与宋朝的交往之中,也知道了奉正朔是怎么一回事,他便也把脑筋动到了历法上面。
  唃厮啰没有年号,记年用十二属相代替,如:兔年如何,马年如何。
  藏历新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
  据说,一直在青藏高原流传延续至今的藏历新年,第一绕迥的纪元是从公元1027年开始的,是从青海东流传开来而扩至整个藏区的。
  绕迥,相当于汉民族的『甲子』。

  一个甲子是60年,一个绕迥也是60年。
  人们从现在是第几个绕迥,可以倒回推出第一个绕迥是从何时开始的。
  然而,藏历早在第一个绕迥出现的公元1027年以前就已存在了!
  在还没有藏历的时候,古代的藏人认为桃花一开就算一个新年的开始。
  每当春暖花开之际,藏区之中农业最先发达起来的雅隆地区,当地的吐蕃先民每当庄稼成熟并收获一次以后,他们便举行一次聚会庆祝丰收。

  当时的吐蕃先民普遍信奉原始宗教“苯波教”(俗称黑教)。苯波教徒在庆祝丰收时,将性畜头作供品,并在牲畜头上画上(雍仲)纹和日月的图,用红白土在宅院里画上(雍仲)纹的图案作苯波教标志供奉神灵和祈求赐福,预祝来年的丰收。家中还要摆上插有五彩颜色的丝带装饰的长箭、麦穗、青稞酒、切玛、麦苗、羊的左腿和“卡赛”等食品,在山顶和水边插上经幡以求吉祥。

  这种定期的节庆,被称为:“索朗洛萨”。
  大约在公元前数500百年左右,在西藏雅隆地区有一个叫“嘎姆白玛”的人,他根据月亮的圆缺,初步推算出了日、月、年,制定了藏人的第一部历法。吐蕃人为了纪念他,而将这个历法称为:《嘎姆白玛》历算法。
  再往后,吐蕃王朝在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之后,与中原及印度的交流都日益频繁。
  于是,汉地的历法与印度的时轮历法也相继传入吐蕃。吐蕃天文学家桑杰益西、坚参白桑等人,以汉地的夏历和印度的时轮历及藏区古老的《嘎姆白玛》历法为基础,创制出了藏区的传统历法。
  藏区历法,主要釆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和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犬、猪十二生肖来计算年、月、日。。以十二年为一小循环(即小甲子),六十年为一绕琼或称轮回(即大甲子)。
  上述特点与汉地的历法颇为相似。
  但是,藏区历法却是以汉地历法的十一月一日为新年。

  现在的藏历新年始于农历丁卯年(公元1027年)的青海,这样的时间跟地点很难不令人联想到唃厮啰。
  据推测,在青海藏区很可能是年节从最初的赛马节转变到了藏历年。
  赛马节,是青海藏族古老的传统节日庆典。
  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中<赛马称王>一节,就是叙述主角格萨尔于赛马节的比赛中优胜而夺得王位的始末。
  附带一提,不少人相信:格萨尔王的原型(或者在后面要加上个“之一”)就是唃厮啰。

  虽然,唃厮啰的王国已经不在了,但是,这个与他脱离不了关系的藏历新年却做为他的后吐蕃王国的新纪元,延续千年,直至今天。
  不过,唃厮啰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跟佛教脱离不了关系。
  自藏传佛教后宏期发展以来,佛教信仰就直接辖制着青海地区的藏族以及其它民族。
  唃厮啰的政权又是他以“佛子”的身份建立的。所以,作为佛教经典学院文化基础之一的历算就直接以一种正统思想的方式影响着吐蕃民众的思想。
  历算与佛教可以说是一体两面,也是唃厮啰发展软实力以树立其为吐蕃王朝正统继承者的两手策略。
  所以,以下有必要来说一说安多藏区的佛教兴盛的始末。

  日期:2012-04-04 21:51:38
  (16.)
  在此,先将时光倒溯至吐蕃王朝时期。
  传说,佛教传入青藏高原是始于唐朝的文成公主入吐蕃。
  不管传说是否属实,在吐蕃,佛教本是外来的宗教。

  吐蕃原本有『苯教』这一原始信仰,而苯教又与吐蕃贵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苯教信徒便利用吐蕃上层权贵的势力排挤佛教。
  在佛教传入吐蕃后,佛教与苯教的斗争一直相当激烈。
  到了赤松德赞时期,吐蕃王朝往河西、陇右扩张,而河西陇右当地豪族有不少原本就是佛教徒,于是吐蕃的佛教便向河西、陇右的豪族请求外援或庇护。
  吐蕃虽以武力征服了河西、陇右,但要统治这些地区,仍必须依靠当地豪族的支持。所以,吐蕃统治阶层对佛教的发展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
  然而,当时吐蕃权贵们的势力过于庞大,对于赞普的权力已经形成威胁。
  所以,赤松德赞便利用佛教徒打击苯教徒,藉以削弱吐蕃权贵的势力,以加强赞普的君权。

  这就是赤松德赞期间的第一次“法诤”。
  不过,赤松德赞当然不可能任由佛教势力坐大,他必须设法扼阻佛教的扩张。
  赤松德赞想出来的办法就是――分化。
  让佛教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
  他打算让中观派、禅宗二大教派交恶而互相牵制,以削弱佛教势力。
  于是,在赤松德赞的主导之下,一场西藏佛教史上知名的辩论盛会:“拉萨法诤”(或称“顿渐之争”、“第二次法诤”)――在拉萨桑耶寺展开了!
  在这场“法诤”中,密教代表印度僧莲花戒与禅宗代表汉僧摩诃衍展开了长达三年的辩论。

  最后,由莲花戒胜出,而成为西藏(指卫藏,即今西藏省)的佛教主流。
  摩诃衍虽辩论失败,而不能在西藏(卫藏)传教,但是,赤松德赞也不希望莲花戒一家独大,他需要的是“制衡”。
  所以,赤松德赞让摩诃衍前往河西走廊、宗喀(安多藏区)等地区传教,并命当地官员好好接待并援助摩诃衍。
  对于这场赤松德赞时期的“第二次法诤”,现在许多的学者研究认为:赤松德赞出生那一年正好是唐朝爆发安史之乱的时候,唐朝因而从顶峰迅速滑落,唐朝在中亚和河西的领土随后尽陷吐蕃之手,这位“摩诃衍”和尚很可能就是在吐蕃往河西、陇右扩张的过程中自河西走廊掳掠来的汉族和尚──其实就是战俘。
  摩诃衍和莲花戒的辩论可以说是为了达到赤松德赞分化佛教势力的政治目的而被迫陪绑,因此这场辩论──结果早已内定好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