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比教科书精彩好看》
第42节作者:
月映长河 日期:2012-05-02 10:50:56
--206--
他发现,蚕妇缫丝漂絮之后,在竹簟上会留下一层短毛丝絮,揭下来就像一块薄薄的丝巾,可以在上面写字,这个再也寻常不过的细节,没有逃过蔡伦的眼睛,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将因此而改写。
蔡伦停下脚步,开始沉思。
他找来树皮,废麻,破布,旧鱼网,开始了艰苦的实验,实验室就宫廷作坊,经过锉、煮、浸、捣、抄等工序,一种全新的纸——植物纤维纸——终于被他轻轻地揭起,同时也掀开了历史崭新的一页。
公元105年,划时代的一年。这一年,蔡伦写了一份奏章,实际上是一个实验报告,将新式造纸的程序和方法,写在他造出的纸上,呈送汉和帝,汉和帝大喜,下令在全国推广,很快,一种全新的纸走向全国。
这种纸有一个专用的名字:蔡侯纸。
蔡伦曾被封为龙亭侯,食邑三百户。从此,蔡伦的名字永远地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一直流传至今,声名远播世界各地。
他虽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宦官,但是他头上的光环远远地超过那些人们津津乐道的帝王将相。美国人麦克?哈特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将蔡伦排在第六位,远远排在我们熟知的哥伦布、爱因斯坦、达尔文之前。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和公布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蔡伦又榜上有名。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还特别展示了蔡伦发明的造纸术。
如果你对人类社会的进程和规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就会明白以蔡伦的贡献,获得这样的荣誉一点也不过分。
日期:2012-05-14 14:00:36
当我们的祖先在大面积使用蔡侯纸的时候,欧洲还在使用羊皮纸和小牛皮纸,这种纸比中国的帛书还要奢侈,老百姓穿都穿不起,更别说用来写字了,所以欧洲的文化传播始终受着极大的限制,流传后世的只有廖落晨星的羊皮书。直到造纸述传入之后,文字得到迅速的传播,书籍开始向民间扩张,欧洲才开始兴起文艺复兴运动,西欧大陆乃至整个世界的进程才发生戏剧性的大转折。
蔡伦造纸的方法,今天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只是在边远的山村,或者旅游胜地,比如邓村还保留着这一原始的造纸方法,供人驰想这一伟大的发明创造。但是对改进造纸做出了里程碑意义的蔡伦,却永远地活在人们的心中
造纸技术的进步总是与汉字的演进,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就像一对双胞胎一样,他们经常结伴降生在中华大地。
日期:2012-05-16 11:01:33
208
汉字的发展有几个关键时期,一是传说中的仓颉造字时期,这是汉字的起源阶段;二是秦朝,李斯整理出来的小篆;三是汉朝,出现了隶书。
秦朝之前的钟鼎文,主要是刻字和画字,所以线条粗硬,风格硬朗,充满着阳刚之气,给人一种古朴的美感。可以简称为阳刚美。
秦朝的篆书开始走向柔美,线条开始圆润,尤其是转角处,都趋于圆滑,整体协调而平衡,给人一种优雅之美。
汉隶则两者兼而有之,既有钟鼎文的古朴雄浑,又有小篆的珠圆玉润,集简约朴素与大气磅礴与一身,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内敛美。
隶书认起来比篆书容易得多,反映了汉字从繁到简的发展趋势,隶书初学起来是很容易的,横平坚直,转角稍圆,匀称舒展,波澜不惊,很有道家道法自然的意味。练隶书是最容易平和心境的。
隶书虽然优雅美丽,但是那时候的人并没有很强的书法审美概念,人们写字并非是为了展示对艺术的理解,但是这种自然而然写就的字,包括的才是真正的自然之美。书法成为一种自觉的艺术,是在魏晋南北朝。
日期:2012-05-16 11:35:24
209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
1.你方唱罢我登场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中国古代政治格局的一个基本规律,虽然出自三国演义,但还是有些道理的,从本质上来看,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上出了问题。导致国家分裂的因素,推究起来主要有两个,一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二是基本国策有问题。
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天下开始进入混战时代,群雄逐鹿,最后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格局。后来经历了西晋的短暂统一之后,又进入东晋十六国对峙时期,北方是十六国,南方是东晋,十六国中的前秦短暂统一过北方,在淝水之战中败给东晋之后,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混乱。此后进入南北朝对峙时期,北方是北朝,东魏,西魏,北魏,北齐,北周;南方是南朝,经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
这段历史历来让人很头痛,因为乱,而且非常乱。套用戏中的一句台词来说,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不过仔细想一想,也不是太乱。
其实乱也有乱的规律和法则,关键是需要一双敏锐的眼睛。至少有这么三条规律是不能忽视的:一是长江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线,二是北方比南方乱,三是分中仍然时常出现走向合的契机。认识这三点,对于了解中国的历史,是很有启发的。
先看第一条。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第三大河,这就注定它要在中华文明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有许多精彩的,重大的历史事件,都与长江密不可分。不了解长江,就无法理解中国的历史。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以长江为界,人们习惯把中国分成两半,南中国,北中国。北方多平原,南方多丘陵,北方干旱,南方多雨,北方多赶车,南方多乘船,北方是一马平川,南方是江河密集,北方多种小麦,南方多种水稻,北方吃面,南方煮米,北方粗犷豪迈,南方细腻多情,北方是大漠孤烟直,南方是小桥流水人家,同样是农耕文明,却在南北方呈现出明显的差别。
日期:2012-05-16 16:22:58
210
以长江为界,南北分为两种经济文化圈,从经济生活到日常习俗,都有显著的不同,长江天堑是造成分裂的主要原因。三国鼎立,其实是长江以北一个,长江以南一个,西部一个。东晋十六国的对峙,也是以天江为界,南北朝同样如此,这种划江而治的政治格局,在今后还会往复出现。
再说第二条。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政权更替比南方远为频繁,看起来更乱,更加没有章法。这是为什么呢?
还得从中国的另一条河说起。
黄河。
这是我们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中国古代历史的重心也长期地与这条河有关,不了解黄河,就更加理解不了中华文明的演进规律。
黄河比长江短,是中国第二大河。长江,就是最长的江,长长的江;黄河,就是黄色的河,很浑浊的河。
黄色,对于中国来说,有着极其特殊的含义,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颜色。黄河正好代表了这种文明的内核——中国黄。
日期:2012-05-16 16:43:45
211
当年的黄河没有现在浑浊,但含少量依然惊人,黄土高原的泥沙成就了这条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这当然没什么可说的,但正因为如此,造就了黄河两岸广阔的冲积平原。
随着时光的推移,河床积聚的泥沙越来越多,河床越来越高,河患也就越来越严重,黄河中下游是事故高发地带,黄河经常改道,黄河古道就成为泥沙淤积地区,也是最适宜种植的土壤,肥沃的黄土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黄种人。
在宋元以前,黄河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天下无可匹敌的经济发达地区,这就是人们所称的中原地区,从夏、商、周开始,这里就是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也是利益争夺和战争频发地区。经济的发达,使得割据成为一种可能。
相对而言,南方的经济却不如北方发达,也不具备存在多个强力政权的基础,那时的南方,比起今天来要小得多,主要是湖北、江西这一带,也就是长江沿岸一带,两广地区和江浙一带,基本上还是没有开化的蛮荒之地。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量,使北方的政治版图比南方要复杂得多,显得支离破碎,易主也更为频繁,情形好比走马灯。
南北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正是我们解答第三条疑问的突破口:为什么每隔一断时间,就会出现走向统一的契机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