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十年职场生涯,面试人物无数,但从来就没有一个这样做的家伙,所以大部分人都得不到理想的工作。人和人其实智力都一样,但是否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其做事结果那就打不同了。对于面试,大家都有经历,自己回忆一下,为什么不提前做点功课,打个有准备的必胜之仗呢?
日期:2011-07-09 11:41:15
那家财经杂志我暂且称为K杂志,现在还在发行,背后点名说人家不好。他们创刊不足一年,但想法很宏大,立志要在不远的将来,与财经类杂志的老大《财经》并肩,两年内超过《新财富》、《经理人》和《中国企业家》等大牌刊物。面试前我把K杂志快翻烂了,做到胸有成竹后,写了个报告。
面试那天,我见到了K杂志老板,李总。李总出身风险投资业,现是杂志社出版人。他是个有思想的人,敢想敢干,但性格急躁,有时急于冒进。
日期:2011-07-09 11:45:08
我啥也没说,先把报告递上去。很快,李总脸上浮现出点笑纹:“雨总,杂志广告的销售策略写得不错,能发现问题,也提出解决办法。但有个问题,其他人简历都有自己过去介绍和业绩表现,你怎么一字不提?”
“李总,您面试最关心什么?当然关心的是能否招到管用的人才,策略报告上我说的对路,自然用我。如果我使劲讲过去自己的经历和业绩,您关心吗?没体验就没共鸣。留点神秘感多好。”
策略报告起了催化作用,双方谈话由面试逐渐转变成闲谈性质的聊天了。我首先告诉他,手里这期K杂志哪些是收费广告,哪些是赠送。李总好奇,忙问为什么。
“大企业投放广告,是按计划发布,我在同期其他大牌财经杂志没看到这广告,而K杂志独有,显然是白送。”
“好,有个问题,你在4A广告圈里人脉如何?”
早知道他要问这事儿,我顺手从书包里掏出个皮本子:“李总,本儿上记录了100多个顶级4A公司的联络,不仅包括公司的媒介、计划、客户等主要部门的负责人,还有他们的性格、资历、爱好,甚至细致到服饰爱好。”
之所以有这个准备,不是咱装神仙,而是经验所致。平面媒体有两句行话,“报纸是快餐文化,杂志是精品文化。”、“报纸卖皮,杂志卖题”。报纸首页封面设计好,比如超级明星访谈,则能有效带动销售;而杂志封面标题好,则销售旺,二者卖点不同。
请大家注意,凡是国际著名的奢侈品、化妆品广告,一般只投放高端杂志,鲜见于报纸,为什么?因为杂志品味更高,符合品牌定位,而读者群的购买力层次也高于报纸,适合品牌在消费意见领袖群中建立形象。
所有大牌客户的广告基本由4A广告公司代理,K杂志想在广告上有所建树,必然离不开4A公司的帮衬,所以我是有备而来。
日期:2011-07-09 12:12:23
这本子是咱在报社时客户通讯录的整理版,内容翔实,栏目清晰。嘿,放在李总面前,他迅速从前翻到后,从后走到前,不经意间脸上再次浮现出一丝赞许笑容,看,离成功不远了,我心理暗自得意起来。
接着咱趁热打铁,把几个同期大牌杂志摆出来,和K杂志一一对比分析,找不足。从封面设计到内页版式排版,从文章编辑方向到发行策略,从到高端客户杂志推广到举办创刊一周年红酒推介会,甚至连杂志用纸都发表了看法:“李总,K杂志内页用85克铜版纸,虽然跟别人一样,但有明显缺点。您看,我们杂志拿在手里感觉沉,而且硬,亲和力不够。据我所之,美国财经杂志老大《福布斯》,用纸别具一格,他们采用一种柔软轻便的特殊铜版纸,整本杂志装订后很柔软,还可以随意窝卷,很适合商务人士阅读,而且还不影响印刷效果。人性化设计,不妨借鉴。”
其实,《福布斯》杂志在国内并不公开发行,咱也没摸过,但咱在报纸上知道这条信息呀,虽不知真假,管他呢,先抛出去再说。今天的任务就是要把自己打扮成杂志运营高手,其他的回头再说。好嘛,话音一落,李总开始频频点头。
总之,我把报社所学到的知识全抖落出来了,还真打动了李总。看,他有些沉不住气了:“今天聊得不错,那雨总在薪水这块有什么想法和要求?”
日期:2011-07-09 13:01:08
价格谈判有个诀窍,永远不要自己先报价!20世纪60年代,联合艺术家公司想利用披头士乐队在市场上捞一笔,可不知道他们还能红多久,担心只是昙花一现,所以不愿意投入过多资金。他们决定先谨慎地尝试一下,所以请披头士拍第一部电影的预算只有30万美元。显然,这笔钱远远不够支付披头士的片酬,所以决定将电影收益的25%作为酬劳。制片人问披头士经纪人布莱恩:“您希望得到多大比例的分成?”
布莱恩不够醒目,他没有使用谈判中常用的黑白脸策略。他本应该说:“我想他们可能没时间去拍电影,如果你们报价够诱人,我也可尝试和他们聊聊。” 结果布莱恩太自我,当场表示,愿意接受7%的利润分成,后来的结果叫所有人大吃一惊,电影在全球取得巨大轰动,制片人一个小策略,就叫披头士乐队足足损失了200万美元,折合到现在大概有8000万美元。
我可不当布莱恩,所以老子打死也不开口说个数出来。不曾想,李总也是个老江湖,见我总在推三阻四,很快话锋一转:“那今天我们就先聊到这里,大家彼此都有了印象,如果大家还有兴趣继续聊,那下次我们再详谈?”
靠,老板够狡猾!还有下次面试?啊,还要考一回呀!本以为一次就能拿下,看来失算了哦。
回家路上,闷闷不乐!我心里头一直盘算行前制定的策略和谈话有何失误,真是百思不得其解,难道我还不够优秀?
嘿,后来想明白里面的故事了,够精彩:谈判交流时,我精神高度集中,并没犯错,李总是被我说晕了。他有几个想法,第一,他要回家整理一下思路;第二,他要故意凉一凉我,别叫我看出来是他求贤若渴,而是我迫切想得到这份工作,这样在薪酬谈判时,他就占有主动地位;第三,杂志的广告总监,关乎到杂志收入命脉,绝非等闲之人。他还要出一道或几道考题,继续考察我的能力,或者检验我说的话是否真实。
哇,他绝对是个顶级谈判专家!但他还要出道什么考题呢?
日期:2011-07-09 13:02:20
我深知咱的短板在于随即应变能力差,这可是经过实践检验出来的缺陷,童叟无欺。但我还有个习惯,谈判前我尽量想明白应对之计,把能想到的所有谈判过程和结果都罗列出来,再找好各项对应之策,争取给他来个一网打尽!这是可动脑的活计,但我喜欢。
一般一场谈判下来,我大都会搞点便宜给自己。道理简单,不是我有多牛,而是对手再厉害,也不大可能只用几分钟思考,就能PK我一晚上的谋划吧。除非那家伙是个高人,比如我后来崇拜的那个老板。
于是,再次发扬自己优势,开始思考“他还要出道什么样的考题来为难老子呢?”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