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算计”了中国的那些个王朝——国运沉浮之经济视野考》
第26节

作者: minesolskjaer
收藏本书TXT下载
  但是,刚刚立国的秦人面临着极其艰难的处境。当时,周天子封赐秦人的土地都是在游牧部落的控制之下,要立国首先面对的是强悍的游牧部落。而西北高原一直是游牧部落的天下,这些马背上的民族极其凶猛,他们经常对秦人进行攻击和屠杀。史书记载,秦人几代先王都战死在疆场,刚刚诞生的秦军血流成河。然而,这支顽强的军队开始在逆境中成长。经过200多年的浴血奋战,秦军彻底征服了剽悍的游牧民族,统一了西北高原。

  ————————-
  秦襄公
  (?--公元前766年)非自第五代孙,居犬丘。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造成内乱,犬戎族乘机攻破周都镐京,西周灭亡。时秦襄公率兵保护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秦襄公作为东周王室第一功臣,受封诸侯,原周王室直辖的歧山以西土地也全部赐于秦作为领地。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战争中阵亡,葬于故地西垂
  日期:2010-09-16 17:43:20
  ★★★★★★ ======我是正文======= ★★★★★★

  ●太公立国本(4)
  姜太公对工商业和农业并重的理念,源于在他大智大勇的一生中早就对此有了系统而深刻的理论认知。
  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与立言。”当今也有讲究,大凡成功人士都会出版一套论述自己韬略思想和人生心得的著述,传于世人。
  身为周王朝开国功臣和齐国之父的德高望重、功载千秋的姜太公在其著书《六韬•文韬•六守》里,开宗明义讲到他那已被齐国的繁荣所证明成功了的工商理念:“人君有六守三宝。”
  《六韬•文韬》载:“文王问:君国王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太公答:不慎所与也,人君有‘六守’、‘三宝’。文王问:何为‘六守’?何为‘三宝’?姜太公答:‘六守’就是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
  在这里,姜太公说的“六守”是选择人才的标准,用人应该坚持仁、义、忠、信、勇、谋六个方面,缺一不可。

  那么何谓“三宝”?姜太公答:“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臣无富于君,都无大于国。‘六守’长,则君昌;‘三宝’全,则国安。”
  翻译成现在的意思,即:“大农业、大工业、大商业就是‘三宝’。使农民集聚在一个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粮食就会充足;使手工业者集聚在一个地区,发展工业生产,器物就会充足;使商人积聚到一个地区经商,货物就会充足。农工商三业各安其所,老百姓就能安居乐业,而不至于有什么顾虑。
  换个方式来说,只有农民农事齐备,粮食就会充足,百姓才会生存繁衍。只有百工匠人齐备,器具就会充足,百姓才能从事生产。只有商贾货物齐备,财货才会充足,百姓才能真正富裕。如果农工商三大行业各安其业,民众就无缺粮食、少器具、乏才货的忧虑,日子才过得美好,社会才不会发生乱子。
  这套理论就可充分显示了姜太公不仅既是一位影响久远的韬略家、政治家,也是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经济学家的存在,他精通儒、道、法、兵、农、工、商、贸等各路学问,本人被后人誉为“百家宗师”。
  如此有才的姜太公会,难怪以亦神亦妖的形象在《封神榜》里,征服了广大老少丨妇丨孺的心。

  但还是要重申,姜太公君臣虽也重视农业之本,但赖以富国的,却是渔、盐、纺织三业。齐以工商立国,除了因地制宜这个因素外,想必还是与姜太公曾经干过屠夫、当过商贩似也不无关系。毕竟姜太公曾经在商王朝最繁华的两个最繁华的地段摆过摊,干过生意——“屠牛于朝歌,卖饮于孟津”。
  可见,功臣国士,皆成于市井之间。人的经历决定了人的见识和感悟。大智若愚的姜太公潜伏甘于市井之间,混迹于市侩当中,商海沉浮十余年,终著天下奇书《六韬》,随后施抱负于华夏,还宇内一片澄清,展手脚于封国,开齐国一片天地。
  齐国得姜太公,幸矣!
  在三宝思想的昭示下,齐国农工商并举,不出几年,就搞活了国内的经济建设,致“人民多归齐” (《史记•齐太公世家》),区区偏居海边盐碱之地的齐显成大国。这是工商小贩姜太公在一块“地薄人稀“的荒僻之地缔结的传奇。
  =======待续======

  日期:2010-09-17 14:05:47
  ★★★★★★ ======我是正文======= ★★★★★★
  ●太公立国本(5)
  另外,齐国的发展还得益于它手上的一项政治专利。
  姜太公封齐不久,周武王去世。成王姬诵继位,年少,由其叔父周公旦临朝摄政行天子事。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分封于管、蔡、霍三国,以监视纣王子武庚禄父及大批殷遗民的聚居处,史称“三监”。
  三监闻知周公旦临朝行天子事,疑其将篡位夺权,于是联合问罪周公。周公加以背叛周天子的罪名兴师讨伐三监。三监见周公动兵且来势凶猛可畏,故急而联合武庚以对抗周公。
  周公以制礼作乐、“序次官政”为能事,但不能将兵平乱,因而首先告急于姜太公。姜太公闻报,迅即起兵西进。当时,姜太公的长子吕伋任周王朝虎贲之职,掌宫廷卫队的统率权,于是奉周公之命,统兵东征。在姜太公与其长子吕伋的两路大军的夹击下,三监之乱不久即平息。但内乱引起了外患。

  一度为东夷的强族、不肯服从中原“王化”的徐夷和淮夷,乘三监事刚平息、周军和齐军分别撤回的时候又起兵叛周,成为周王朝的极大威胁。周公闻报大急,火速派人再求救于齐,并促吕伋二次出兵。姜尚、吕伋再度联合作战,平定徐夷、淮夷之后,乘胜制服薄姑、奄、熊等17族,平定“殷东五侯”并灭薄姑。周王朝才转危为安。
  为褒奖姜太公和其儿子吕伋的二次安国的殊功,成王命召康公传天子命:薄姑等殷东五侯之地赐封齐国, 以益其地;把“东至海,西至河(黄河),南至穆陵(今沂水县与临朐县界山——岘山上的穆陵关),北至无棣(山东无棣)的广大土地赐封为齐国的领履之地。
  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
  这是周王朝授予太公的征伐特权,仅此一家。此后,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
  故在姜太公当世,齐便成为富强大国。姜太公以其圣明,建立了富强国家的根本。以其国本,树立了东海的表率;而又以其征伐之权,蔚成泱泱大国之风。
  因此,继周人以不忘兴周之功而称姜太公为太公望之后,齐人更以永记兴齐之功而称姜太公为齐太公。
  姜太公文韬武略,夯实了齐国之本,给后世子孙留下了政治经济大国的身家。然姜太公去世之后,齐国传至二三百年左右,局势一度不明朗化,国力起起伏伏,到了齐襄公时期内政就乱成了一锅粥。

  =======待续======
  日期:2010-09-19 08:03:02
  ★★★★★★ ======我是正文======= ★★★★★★
  ● 齐国乱政——祸兮福所倚
  齐襄公所作所为算得上是个昏君。
  齐襄公的三宗罪:
  1.罢黜公子无知,惹来诟怨。公孙无知是襄公的堂兄弟,当年,襄公的父亲齐僖公很宠爱这个侄子,他的待遇,一切与襄公相等。襄公不喜欢这个分去父亲宠爱的人,等到他即位之后,就把公孙无知贬黜了史载,“及立,绌无知秩服,无知怨。”)。
  2.乱伦。与其妹私通,诱杀鲁桓公,“杀彭生以谢鲁”。
  3.失信大臣。齐襄公派大夫连称、管至父为主、副将,率重兵赴葵丘戍守。这是一个苦差事,二将问襄公何时换防,齐襄公说:“及瓜而代。”当时正值农历七月瓜熟时分,意即明年瓜熟时换防。好不容易熬到第二年瓜熟,不料齐襄公竟一脸茫然状,翻脸不认账,让他们直接在那里呆着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