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挣850万,你也可以复制》
第2节作者:
万里依然 别人给客户邮寄报纸,直接把公司、人名和地址打印好贴到信封上,太过程序化,没人情味儿。我要额外在信封上补上一句话:“祝您虎年虎虎生威,本报新闻头条是……,敬请关注。××报社××。”我知道客户大都忙碌,没空看报纸,顶多瞄眼信封而已。我写这话就是想提醒他,兄弟姐妹们,报社里有个家伙还在关心你呢。也许一次两次没用,时间长了,对客户心态会不会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事实站到了我这边。
每次从客户公司出来,我都在小本上第一时间记录上客户谈论话题、所提问题、心情好坏、客户特点新发现、今天穿着衣服的款式和颜色等等内容。下次见面前,马上掏小本温习,见面就猛夸客户上次穿得那套衣服如何有品有味,我简直是口吐莲花,把人家说得户心花怒放。
客户不笨,印象如不深,我能说得那么准吗?有个好开场,后面自然好谈,上次没说完的话题可以继续说,上次没回答好的问题可以继续答。人家觉得我是用心和他交往,自然高看一眼,这份感情算慢慢积累下来了。当时没合作没啥,我有的是等他下单的时间。
令人叫绝的是,下次再约这客户,他一般会穿上次夸他的那套衣服。看,人有时很奇怪,但发现规律后也容易打交道。
我对报纸定位、发行量、广告价仅是头次见面粗略介绍一番,以后再见时,只谈广告圈里的新闻趣事,以及客户感兴趣话题。比如,客户是个女生,闲聊时发现她想瘦身,于是我就留心这类报道,一旦发现好文,我会把报纸相关版面抽出来,亲手递到客户手上,这份关心是要用心去做,客户自然感觉良好,更增加对我的信任感和安全感,销售首先就是推销自己,让客户相信我,只有相信我,才能相信报社。
还有,每次见客户前,我事先都准备好一个话题,或者想解决一个问题,在不经意间达到我的目的,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总之,我是用心做事儿,真心关心客户,报社里几个歪瓜裂枣就想捡我的挂落,容易捡吗?尽在扯淡。还有一些绝招以后有机会再慢慢写吧,说来话长呀。
他们想用滥价方式打压我,这也确实是我软肋。可他们只看到我报高价,但却忽略为客户提供的贴心增值服务。
记得有一回,北京万通百货店庆广告指定刊登在2版新闻上,我晚上坚守在编辑部,那次新闻版头条是警方破获一个杀人越货团伙的负面报道,我当场表态坚决不行,马上找到新闻部总编协调,陈述利害关系:“王总,我客户是万通百货的店庆广告,都喜庆的内容啊,可放到负面新闻的版面上实在不协调,读者看完破案报道再看喜庆广告,情绪衔接不上来,会严重影响广告效果,大客户不满意的话,后面的单子……。您看,能不能把那个采访高考状元的新闻稿调到头条来?”
总之,协调过程枯燥紧张,头条新闻每千字报酬远高于其他新闻稿费,既然我损害了采编利益,就要私下打点相关人等,但只要客户满意,我无二话。很开,报纸发行了,我第一时间跑到客户那里去表功,这方面从没有过闪失。客户看在眼里,自然对我信任有加。而那些人不懂,客户高价买的是贴心服务和专业策划,要的是放心、顺利刊登广告,保证广告效果最大化,这些幕后工作劳心劳力,不是人人都能坚持做下去的。他们拿回广告稿,往报社一丢就算完事,钱是这么好挣的?
这些盘外招还难不倒我,可恨得是报社有些人工作不上心,造成巨大损失。那年夏天,我的一个卖“生发养发”的客户刊登一个彩色通栏广告,我校对完广告稿签字后才离开设计部。报纸一出来我顿时傻眼了。人家广告是消费者使用产品前是秃子,使用后长出一头茂密头发来,可两张照片竟然“被对调”!使用产品后,消费者是个秃子!靠,我气冲斗梁,当时就想抄起剪刀、菜刀、刺刀、大刀冲进设计部……。
设计部检讨,说什么把图片文件名给起反了,重新调整版面时调图发生错误,虽然最后处罚了相关人员,可客户还是丢了。典型黑色笑话。
虽然第一年在报社爬到广告主管的位子,但并不代表第二年日子好过。报纸与报纸间,业务员与业务员间,竞争只会更加激烈。我手上现有150个客户,已经达到一个销售员围住客户数量的上限,如何才能快速提高业绩呢?
我希望自己天天有进步,于是开始思考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策略,经过精心谋划,我决定调整客户群结构,主攻4 A广告公司。
北京是4 A广告公司云集之地,而且4 A广告公司一般代理着十几个国际国内的大品牌客户,只要谈下一家广告公司,无形中相当于谈下十几个企业,效益自然翻倍增加。而且4 A广告公司手里掌握的客户大都是中外驰名的大品牌,对提高报社声誉和自己在报社中地位都有莫大好处。
广告公司投放的广告,淡旺季不明显。比如一家广告公司分别代理饮料和羽绒服企业,饮料客户在春夏季猛投放,而羽绒服客户则秋冬季为投放旺季。我手上客户群都是直接客户,旺季投放客情维护还好说,但到了淡季维护更重要,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这点也是广告公司一大优势,至少客户广告偃旗息鼓时,不用我费心费力去维护客情关系了。
还有一大优势,就是广告公司是吃专业饭,不用我再为客户亲自做投放策划、广告设计和编写软性新闻稿了,这点也节约大量精力。
但是4 A广告公司非常难攻。这是一个有着假洋鬼子文化的封闭圈子,流行着圈子文化,外人很难打进。报社里很多销售,前仆后继地冲击过4 A公司,但大都羽杀而归,鲜有成功。
我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事前请教过很多同事,询问4 A广告流行的文化和进攻策略,印象焦点大都集中在4 A的人为人精明、业务纯熟、性格孤傲、牛皮哄哄,很难接触等等。
我听明白了,报社中很多人来自五湖四海,操着带各地方言的普通话,目的性太强地找人家要广告,有点草莽劲头。而且因为收入不稳定,每天还要在外辛苦奔波,穿着也比较简朴随性,况且每个人文化程度和背景也不尽相同,所以综合素质自然不可与写字楼里的白领相攀比,所以他们觉得自己融不进4 A圈子。
我有优势啊。首先,我有帅哥的坯子,从高中起,年年学校文艺演出都是主持人,至少外表阳光有亲和力;其次,自己喜爱艺术,穿衣戴帽从来都与众不同,符合4 A圈审美情趣;再次,打小在北京大院长大,一口京片子话,有相同文化背景;最后,自己知识宽泛,说话风趣。这些外在的,内在的文化特征也许跟4 A圈子文化靠谱。
何况我还会点看风水瞧手相,会变个小魔术,这些都是沟通好手段。比如,当我看到他长了个牛鼻子,说这相貌在《大清相法》中可是标准富贵相时,谁会拒我于门外呢?嘿嘿,当然,我只挑着夸啦。
更关键的是,我手上大把的直接客户能养活自己,保证业绩不下滑,我有时间拓展新客户群。报社里的人大都为了生存,不可能天天去泡4 A的人,我有时间和精力啊,拿出过去搞“必清神鞋”的劲头,自然有搞头,况且现在的我早就不是城下阿蒙,咱学到一身本事啊。
闲言少叙,抄起电话黄页,开始电话拜访。我的算盘是首先从中等4 A广告入手,先找感觉,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等融进圈子后再进攻顶级4 A公司。我依旧采用先交朋友不谈广告的策略,混熟后,再来无话不谈。
我号称写字楼里的“推土机”,凭借百折不回的干劲,坚冰终被打破——交到几个圈内好友。通过他们帮忙,我拿到大批名牌的纪念促销品,一路拜访新客户,一路赠送小礼物,简直成了“礼品搬运工”,甚至是见到北京人就和他们一起说外地人如何如何,见到外地人就和他们说北京人如何和,真应了面试时袁世凯所说的那句名言。靠,我籍贯是四川,长在北京,怎么说都是我。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