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两部类模型中只统计物质劳动创造价值,而不考虑非物质劳动创造的价值,下面我们具体研究一下非物质劳动,以服务劳动为代表进行探讨:
1.服务的演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1服务商品在社会总商品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同时,2服务消费在人们消费中所占有的比例也是越来越大,3国民收入中有越来越大的比例来自于服务商品的销售。这三个方面是同步的。
举一个较为直观的例子:
假设一个经济体中共有100人,一年内,创造价值的总劳动小时数为100x,每人平均劳动x小时,同时分得相当于x小时的劳动产品。
(1)一开始,生产力低下,经济体全部劳动都用于物质生产,共创造数量为100y的财富。
每人分得 x小时劳动成果的产品,y数量的财富。
(2)生产力提高了,只需要80x小时就能够生产数量100y的财富,假设每人的物质财富不在增加。那么就有20人从物质生产中解放出来,去从事服务行业,服务劳动共计20x小时。
这样,每人分得0.8x小时的物质商品,y数量的财富
享受0.2x小时的服务商品
从事物质生产的80人共生产80x物质
共享受64x物质,16x服务
从事服务生产的20人生产20x服务
共享受16x物质,4x服务
其中,物质生产领域享受的16x服务是用其生产的16x的物质与服务生产领域交换得到的。
(3)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只需要20x小时就能够生产数量100y的财富,同样假设每人的物质财富不再增加。那么就有80人从物质生产中解放出来,去从事服务行业,服务劳动共计80x小时。
这样,每人分得0.2x小时的物质商品,y数量的财富
享受0.8x小时的服务商品
从事物质生产的20人共生产20x物质
共享受4x物质,16x服务
从事服务生产的20人生产80x服务
共享受16x物质,64x服务
其中,物质生产领域享受的16x服务是用其生产的16x的物质与服务生产领域交换得到的。
注:实际的生活中,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享受的物质财富也会不断增加。但是,物质商品的价值在人们的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将逐渐降低。
2、两部类向三部类的演化
可以得到包括服务业的三步类模型
Ⅰ 4000c+1000v+1000m=6000
Ⅱ 2000c+500v+500m=3000
III 1000w+2000v+2000m=5000
1000w是与物质部门进行交换的价值量,交换的方式是这样的:
假如当年工人工资V的1/5用于服务,剩余价值M中的1/2用于服务,则第一部类共有Ⅰ(200v+500m)用于服务,而第二部类共有Ⅱ(50v+250m)用于服务,总计价值为1000,
假设,服务业中的物质资料的消耗,是1000w。由于服务业中的1000w绝大部分都是第二部类产品,为了便于分析,我们这里假设全部为第二部类产品。
则Ⅰ(200v+500m)要与III700w相交换,而III700w首先要与Ⅱ700c相交换,这相当于在2000c2与(1000v1+1000m1)相交换的过程中,其中的700c2和(200v1+500m1)相互交换的时候,要经过第三部类的III700w作为中介。
第二部类的Ⅱ(50v+250m)与III300w直接进行交换。
2000v+2000m是服务部门自身的循环,也就是说,从事服务业的人也要消费别人的服务。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为:
用收入法是1000v+1000m+500v+500m+2000v+2000m=7000
用支出法是:(因为是简单再生产只统计消费额)
3000w2+(5000w3-1000w)=7000
我们看到,统计服务业的产值时候,也要把其中间耗费刨除。
3、非商品的商品化对价值统计的影响
研究市场经济学的层次是这样的,产品→商品→价值→价格。
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二重性。价值是商品的属性,而不是产品的属性。很多劳动产品或劳务是有使用价值的,但是,由于其并不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所以也就不具有价值。
比如教师的劳动是有使用价值的,但是,如果教育不实行产业化,教师的劳动不走向市场,那么他的劳动也就不会纳入价值核算体系。因为教师的劳务并不是商品。
当教育福利化,教师的劳动报酬是由国家进行负担的时候,那教师的收入就从属于经济价值的二次分配,其劳动报酬要从国家税收中扣除,也就是利润的一部分。而教育产业化以后,教师的劳动报酬就会均摊到每一个受教育的人身上,其中的大头当然是工人。这强行地将工资的一部分纳入到了教师的工资报酬中。这实际造成了工人生活成本的提高,也就是劳动力的市场价值的提高,会导致劳动力成本也就是可变资本v的增加。
从这一点来看,价值是有弹性的。非商品的商品化,会造成市场经济中的价值增多。这一点同样表现在物质产品上面。比如,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走向市场的过程。要满足同样的需求,在完全市场化的时候(即每一种需求都不是自产的,而是购买的),为满足这些需求所需的货币是100,市场化程度低的时候,小农可以自产40,而只需购买60。所以,满足同样的需求,市场化程度高的经济体比市场化程度低的经济体,需要更多的货币收入。扩大到整个经济体亦是同样的道理。
市场化的程度高低,关系到价值的范围,关系到劳动力价值的决定,这是经济运行的最基础因素。很多西方经济学的模型无法适用于中国,市场化程度的高低不一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劳动产品市场化,就是将个人劳动融入到社会化大生产中,实现为社会劳动。个人的劳动,加入到社会化大分工中。通俗地讲,就是自己劳动生产的产品不为自己所用,而是推向市场,按照市场决定的价格出售,换回货币,再从市场上购买自己的所需要的产品。
某种产品的市场化,必须要求这种产品面向市场,实现为货币。当个人劳动的的市场化完全完成,或者达到较高的程度,货币就仿佛是无所不能的了,所有个人劳动的实现都离不开它,什么劳动产品都要兑换成货币,什么劳动产品都要依靠货币才能买到,甚至货币能够从市场上购买任何个人劳动的产物。
所以,完全市场化的经济体,所有的个人劳动都要用货币来表现,一般的,市场化程度越低,就有越多的个人劳动不需要用货币表现。同时,市场化程度越高,国民收入就越依赖于市场初级分配,换句话说,二次分配越多,就会降低经济体的市场化程度。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