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版“尚书解”》
第54节

作者: 长安射天郎
收藏本书TXT下载
  (3)祖己,大臣,身份当为宗室贵族,很可能是武丁朝的兄己。诸,之于。
  (4)肜(róng),商朝的祭祀名称,再祭,即祭祀之后的第二天又祭祀。肜日,再祭的日子。《尔雅》云:“又祭也。周曰绎,商曰肜,夏曰复胙。”
  日期:2012-05-08 11:31:15

  【正文注释及译文】
  (5)这句是指高宗再祭的那天。曾有部分研究者理解为“再祭高宗的那天”,不成立。
  (6)越,助词。雊雉,鸣叫的野鸡。
  (7)格,这里取“大、美”之意。
  (8)监,由上下视,监察。

  (9)典,典正。厥,其。义,宜。这句是指老天以天道要求下民;不能理解为老天以道义为标准;厥指的是“下民”而不是“天”。有研究者认为“典”通“腆”,善之意,但与上下文衔接很别扭。
  (10)降年,降寿、赐寿。永,长。不永,不长。
  (11)夭,夭折、短寿。
  (12)中绝,中断。这句指民自己行为有失而导致寿数有损。不可将“中”附会为“自己”或“身”,很多研究者在这里犯了错误。
  (13)若,顺;理解成“善”,勉强。
  (14)孚,个人以为通“弗”; 孚命,即减少寿数之意,也可理解为调整命运。过去多解释“孚”通“付”,授予的意思,略牵强,但读者可参考。
  (15)其如台(yí),即“其如何”。当理解为天观察该人的变化,不是表示“你又能怎样?”的意思。
  (16)司,主、主持。敬,儆。
  (17)罔非,无不是。胤,后代。天胤,天的子民、子孙。

  (18)典祀,从事祭祀,进行祭事。丰,丰盛。昵,马融认为是指祢庙,即先父之庙。也有研究者理解“典祀”为“常祀”,“昵”为“近亲”,可参考。
  日期:2012-05-08 11:33:13
  商高宗再祭之日,出现了野鸡鸣于鼎的不祥情况。祖己说:“从前有作为的我朝先王,遇上此等事必先正其政事。”于是他谏戒武丁王说:“上天监察下界的人们,要看他们尊崇道义与否来典正。故而有的人长寿有的人短命,短命者不是老天难为他,而是自己所为不当才如此。下民中有不顺德,不服罪责的;上天会调整他的命运以正其德,而且说:‘看他如何应对?’呜呼!王主持儆戒臣民的大事,人们都是老天的子孙,所以进行祭祀不可只让自己的父庙丰盛。”

  日期:2012-05-08 11:35:45
  【题外话】
  射天郎曰:《高宗肜日》虽然是篇短文,但却相当的有故事性。
  本篇的引子是一只豪放的野鸡,居然在威名赫赫的武丁大王祭祀祖先时跑到了宝鼎上面打鸣,这在特别迷信的商人看来可绝对是个大煞风景且忒不吉利的事情。
  这事有没有?还真有!与武丁王有关的甲骨卜辞,还有上博简的《竞建内之》,对这些可靠资料的研究表明“雊雉于鼎”确实不是无稽之谈。
  原先大家对主持祭祀者是谁有争议,部分学者认同宋朝金履祥的观点,认为高宗是被祭祀者,“雊雉于鼎”吓唬的对象是商王祖庚。现在基本可以确定此说有误,对“雊雉于鼎”感到害怕的是一代明王武丁。
  到底野鸡对啥事不满意而飞到了祭鼎上高歌,史书未载。有人猜是武丁四处征战、杀戮过盛;有人说是因武丁当年宠爱妇好,女权太盛,甚至是王权不张;祖己大概是认为武丁王冷淡了其他先王;贫僧倾向于认为是野鸡饿了想喝汤,哈哈!
  不管到底是啥情况,结果很理想!按照《史记》或者《竞建内之》的说法,英明神武的武丁大王是闻过则改,修政行德而辉煌中兴。这事从侧面还暗示,发生的年代当为武丁王在位的早期或中期。

  祖己是何许人也?这也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王族、贵戚、大臣、贤人,这是当然滴!关键是和武丁的关系如何。有人认为祖己就是武丁王与妇好生的王子“孝己”(这是祭名,也叫日名);有人说祖己是祖庚王麾下的贤臣“兄己”;也有研究者认为是兄己没错,但是,此“兄己”乃武丁朝的“兄己”而非祖庚朝的“兄己”,即该王族大臣是武丁老大的堂兄之属。贫僧倾向于赞同最后一种意见,“孝己”的祭名应该不等于“祖己”,而“兄己”按照惯例在其死后自然升格为“祖己”, “雊雉于鼎”这事又基本可以排除与祖庚祭高宗的关系,于是只有一种合理的选择。

  很多研究者注释本篇时都参考了司马迁老师的意见,在理解上多处抄袭《史记》的牙慧。但《史记》的相关阐述贫僧也怕是不敢苟同,司马大佬至少有若干个地方明显理解或用词不当,如果今本《高宗肜日》的遣辞造句是基本忠实于“古书”的话。
  一般意见以为,《高宗肜日》记载的是商朝中晚期的事情,但可能是西周初期根据缴获的商朝档案资料追修的。至于序文,显然问世晚很多,说高宗祭祀的是成汤,这有点过于想当然了。
  这篇商书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对庙号起源的研究。很可能“高宗”一词就出现在武丁逝世后的商朝,新王为彰显武丁大王的文功武烈而创新了新的谥号。
  中国古代的庙号早先是非常严格的,基本标准是“祖有功而宗有德”。开国君主一般称祖,继位君主治国表现卓越才能用“宗”字。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中记录在武丁之前的商朝有太宗(太甲)和中宗(太戊),但他也是后世之人,所以说了不算!甲骨卜辞中无法查证相关线索,但是《周易》却提供了旁证。《周易?既济九三》云“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象曰:三年克之,惫也。”《周易》虽然也是后世晚出的典籍,但在这点上相比司马迁,那是要更有权威的;除非是在传世过程中哪个神叨叨的朋友把“王武丁”或“武丁王”之类的文字改成了“高宗”,不过这种可能性极其小。

  关于《高宗肜日》贫僧就八卦这么多,小文章有大韵味!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